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路径与原则的思考
2021-12-02刘芳张梦怡王昌忠
刘芳 张梦怡 王昌忠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通过对照融入、案例融入、实践融入等路径实现,在融入过程中,遵循适当、适量、适度三个原则,以期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认同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的理解与接受。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路径;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87-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马哲”),由于蕴含思想深邃,大学生接受难度大,给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认同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有效性带来困难,这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与接受。作为大学思政课的授课教师,在马哲课堂上通过对照、案例、实践等途径适当、适量、适度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真正把握作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进而以正确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使马哲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提升大学生对马哲中蕴含基本原理的接受度以及认同感,增强马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的理解与接受。
一、对照融入:中马思想、中马思想立场对照融入马哲教学
(一)中马思想对照融入马哲教学
中国古人思想深邃,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诸多契合之处,在马哲教学中适当、适量、适度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使其与马哲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形成鲜明对照,交相辉映,有助于学生对马哲部分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如在解释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的两层含义这一难点问题时,针对第一层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可以使用《道德经》所记载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予以解释[1]。针对第二层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以使用清朝彭端淑《为学》篇中的内容“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予以解释。此两例非常贴切且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同一性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对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的理解与掌握。
在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可以使用 “十围之木,始生如蘖”“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以及“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内容解释“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可以使用“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以及“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解释“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
在讲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过程中,解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时,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对照讲解,有助于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同。具体实例如《论语》记载孔子的知行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2]孔子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自生的,二是“学而知之”即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孔子的“生而知之”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学而知之”尽管属于唯物主义反映论,但此处的“学”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具有创造性的、能动的反映论有本质区别。解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用《荀子·儒效》所载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中马思想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很多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用于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再如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讲授中,使用《荀子·天论》记载的“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之谓天官”解释感性认识;使用《三国演义》记载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解释理性认识。讲解时间的一维性时,可以使用学生熟悉的诗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讲解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时,可以使用白居易的《放言》等。
(二)中马思想立场对照融入马哲教学
中华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立场不同,将两者的差别对照融入马哲教学中,深刻地阐明这一点,有助于大学生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如讲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时,将群众史观与中华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照讲解,具体实例如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4]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了“民”的重要性,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必须指出这些“民本”思想是专制统治下的产物,这一思想的立场是当时统治阶级的立场,是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的。群众史观的立场与此相反,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案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案例融入马哲教学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经典案例,将这些经典案例融入马哲教学,将有助于增强马哲教学的趣味性,使难度较大且略显枯燥的马哲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如在讲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针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知识点引入“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案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记载了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据说,苏东坡在湖州做官,三年任满朝京,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不在。当苏东坡看到文几砚匣下有一纸题为《咏菊》未完的诗稿“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时认为这两句诗是乱道,因西风指秋风,黄花即菊花,菊花开于深秋,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并不落瓣,“吹落黄花满地金”是错误的,兴之所发,不能自已,于是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第二天早朝,荆公密奏天子,言苏轼才力不及,苏东坡左迁黄州团练副使,光阴迅速,将及一载,时当重九之后,连日大风。一日风息,苏东坡邀友陈季常赏菊。到得菊花棚下,只见满地铺金。这时苏东坡猛然省悟,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之事[5] 。才高气傲的苏东坡正是因为缺乏实践经验才导致对菊花的错误认识。
在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过程中,解释“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时,可以引用《百喻经》中的一则“愚人食盐喻”的寓言故事:“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6]此则寓言故事形象生动地解释了适度原则,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如在讲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中,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辩证运动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可以使用“华罗庚7天对出5字联”的故事;可以使用《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的故事讲解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使用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中关于石油的案例讲解价值的特性“社会历史性”等。
三、实践融入:让大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哲的融合
马哲教学内容难度大,许多学生表现出不能理解与接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让大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素材与马哲教学融合將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做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小组攻关的形式,小组成员课上课下集体讨论如何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素材适当、适量、适度地解释马哲教学的内容,如其中建工学院的一个小组在讲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过程中,解释“意识具有创造性”时使用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万里长城”、世界造桥史上的创举“赵州桥”以及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宫殿型建筑“故宫”等素材。再如文学院的一个小组在讲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以林黛玉为例结合《黄帝内经》记载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内容解释“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这一内容[7]。有小组在讲解马哲教学内容中的“时间”“空间”概念时引入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时间”“空间”的定义,如《淮南子集释》载:“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8]也有小组参考教师的建议采取对照讲解的方式,如在客观唯心主义概念的讲解中,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与老子的“道”对照讲授,具体做法是把学生熟悉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老子“道”化生万物的思想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放在一起对照讲授,学生不但可以理解客观唯心主义的概念,也能理解黑格尔的“绝对观念”[1]。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哲教学,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强马哲课的趣味性,更能在有效地使马哲课入脑入心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哲教学路径时,可能会遭遇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为防范这一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适当、适量、适度三个原则。
(一)适当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哲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脱离这一指导思想,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甄别中西文化素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使用,以期在实现路径中适当地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9]在马哲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古”与“今”、“陈”与“新”的辩证关系,其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将开辟社会主义文化的美好未来。善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善于继承”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好“古”与“今”、“陈”与“新”的对立统一关系,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有鉴别地加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有扬弃地加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适量原则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哲教学的又一目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思想精华如不被大学生所汲取,那么无论怎样都是不能“活”起来的。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9]。然而,一方面这些文化资源浩如烟海,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讲授无限的优秀文化内容,另一方面思政课课堂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马哲的讲授必须始终是一个以马哲内容为主体的过程,这就要求在马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注意一个“量”的问题,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哲教学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也可以起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但是马哲课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主与辅、目的与路径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在整个融入过程中不能颠倒。
(三)适度原则
由于针对本科生的马哲课是一门概论课,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哲教学的整个过程还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传统文化中难度过大和过小的内容都不适宜作为融入的对象,难度过大的内容会阻碍学生对马哲课的接受难度;难度过小的内容会降低马哲课的效度。应在适当、适量的前提下再注意适度的问题,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6,165,117.
[2]论语季氏篇第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54.
[3]孟子译注[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328.
[4]荀子新注[M].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北京:中华书局,1979:500.
[5][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5:14-16.
[6]百喻经译注[M].周绍良,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5.
[7]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M].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41-42.
[8]何宁.淮南子集释原道训[M].北京:中华书局,1998:4.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