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中在地性刍议

2021-12-02杨紫微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0期

杨紫微

摘 要:当前城市照明普遍存在着“千城一面”的现象,如何破解“千城一面”的夜景是当前照明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结合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在地性理论是否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一种新依据。但具体的理论实践还需要经过实践进行反复论证。

关键词: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在地性;灯光文化;齐洪海

当前,中国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正从传统的粗犷设计,向精细化、艺术化、个性化迈进,但城市照明普遍存在着“千城一面”的现象。这与当前国内照明领域设计水平弱和城市夜景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关,从而导致了城市照明“同质化”现象。因而,如何破解“同质化”的夜景是当前照明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设计界针对“千城一面”的现象提出在地性的主张,来应对当下的环境变化。在公共艺术和建筑等领域,已出现对在地性的探索,以突破停留于简单、表面的样式和特色表达阶段。在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中是否能使用在地性理论,在发扬照明的在地性特征和时代性的同时又能保留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所谓在地性照明设计是指灯具应与当地环境相和谐,而不是以一个突兀的外来者的身份矗立在这片环境之中。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在地性设计是对自然、人文与社会需求最直接的关注,是避免城市照明“同质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地性文化的表达有利于消解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焦虑,让人们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

尽管在照明界中,暂时没有探讨在地性问题的文献,但相关研究和实践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中城市文脉、地方特色以及区域差异等问题,例如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与灯光文化、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目前在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中,设计者也在不断探寻新的建设思路和发展路线,来应对当前城市照明中的一些问题,如雷同而无特色、片面追求亮度、过度设计等。通过分析照明界中的一些现状,探索在地性视角下的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希望以在地性理论观照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启发当下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与实践,为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提供一种新视角、新方法。

一、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中的在地性

此前,在地性的概念更多是用于公共艺术和建筑等领域,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中的在地性,是结合在地性定义与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发展趋势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在地性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标准和方法。为进一步论证在地性是否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一种新视角,成为解决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一个方法论,笔者搜集了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在地性领域的相关文献。

清华大学教授周榕将“在地”概念的“在”阐述为存在与发生,“地”表达地方、地点的结合。在设计界中,将在地性进行多种考虑:首先,在地性本身已具有本土化的含义,即希望在当前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凸显设计研究的民族、地方以及区域的差异性定位;其次,与本土化、地域性相比,在地性在词义表达上更加微观、更为日常,传达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立场和态度。在地性的中文表述亦有设计研究扎根大地、理论思考立足实践的隐义。因此,可推测出,所谓在地性照明设计是指灯具应与当地环境相和谐,而不是以一个突兀的外来者的身份矗立在这片环境之中。灯具无论是在夜间还是在白天,都自然而然地与地方的人物、风土、内涵等融合在一起。

如果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来解析,在地性的含义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因地制宜思想的延续与传承。好的照明设计应该既能满足人的基本照明需要,不破坏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同时,给人一种舒适、富有美感的视觉体验,又能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使人们在夜间依然能感受到情景交融。这样的城市景观照明不仅满足人们夜间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且体现城市个性,优化城市夜景观品质,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视觉和审美需求,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获得文化归属感。因此,如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表达在地性便成了重点。

在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中,灵活地运用在地性,便能较为容易呈现出城市文化。有城市特色的照明的展现能让人们获得对所在地方的自豪感,进而凝聚向心力并焕发出文化的活力。同时,在以在地性的方式展现照明时,当地能够找寻到自己的文化资源,找到文化歸属感。寻找自身文化核心一直是全球各国在发展的事情,建立自身的“文化名片”也是各国文化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有利于对外展现自身的文化形象。因此,笔者认为在地性是当下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与实践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地性强调“非此地不可,非此地不同”的不可复制性的特性,既延续了地方文脉,又加入了原创性因素,加强地方特色。

二、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中在地性的展现要点

在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探讨中,其实早已有相关研究者提出要注重地方文脉、地方特色,城市照明不能局限于路灯本身,只从技术层面考虑问题,还应挖掘城市文脉,从人们精神层面出发,尊重文脉,尊重自然环境,使照明成为和谐城市的一个元素。通过对著名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中在地性的展现要点。

(一)地理环境

照明设计应以融入当地地理、气候和环境为前提。注重地方地理环境,依据地理环境进行照明设计,是城市景观在地性照明设计的基础,照明灯具应与当地环境相和谐。不同地理照明位置,所规划的照明手段是不同的,如商业街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夜间人流及活动正常进行;而公园绿地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公园功能、风格、周边环境和夜间使用的基础上,尽量避免灯光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地理环境是照明的基础,是选择适宜灯具的基础。

(二)灯具表达

做照明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见光不见灯,因此设计中要尽可能地把灯具隐藏起来。“照明灯具作为光的容器,亦有自己的语言,它是设计师表达设计的重要工具,有自己的功能,然而它们仍然只是‘工具,仅为空间的配件,不应喧宾夺主。”而如何藏灯具取决于现实条件。因此,在地性照明设计应强调灯具与当地环境相和谐,并以此为基础。

在国内著名照明设计师齐洪海参与的南京夫子庙照明规划中,对于灯具的选择,设计者们十分慎重,改变了传统的照明规范,因地制宜,根据夫子庙的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及其周围相关的环境因素,最终选定了夫子庙广场的步道灯,来体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传统的灯具以属于自己的形象与传统的建筑和谐相处,努力使夫子庙照明在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的同时,对地域文化传统和现代生活进行表达。

齐洪海在其他的设计作品中也关注到灯具的选择、布置以及灯光后期维护的可持续性。相比于西安钟楼的照明,齐洪海对于江西赣州古建筑的照明设计能带来更舒适的视觉观感。对人的视觉来讲,齐洪海的灯光使用柔和,既满足了照亮建筑的视觉需要,又与古建筑相融合,照亮建筑并体现其美感,不会显得很突兀。灯光、建筑和环境三者之间相协调的同时,突显了古建筑的庄严、沉着、大气之美。相比之下,西安钟楼照明则将古建筑照得俗气、轻飘、“华丽”。从中可窥见,灯具的布局和光线的使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夜间氛围。

(三)人文因素

景观照明是通过光的处理来表现夜间艺术性的,而这种艺术性都是通过可见光被人所感受的。人是城市夜景中的主体,在夜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主要通过视觉来感受城市夜景。光对人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的视觉效果影响人的行为情绪,影响人身体健康。因此考虑到人的舒适度是最基本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设计夜间照明,要以人的尺度为基本标尺,更多地体现人性关怀,营造出意境,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要求,并能唤醒感官和人们的情感和记忆。这不仅涉及视觉层面,还涉及精神层面。

(四)地方文化

著名的日本照明设计大师面出薰始终坚持:“照明设计应是当地风俗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齐洪海所参与的王府井商业区夜景照明设计规划中,也在强调城市照明设计的“文化”方面,注重精神魅力,提出要创造夜景照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王府井商业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又高度现代化的多元文化交融的商业街区。在对王府井商业区的设计中,他与其他设计师规划的设计愿望和根本准则是通过夜景照明来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在设计王府井商业区时,遵循着“统一、人本、文化、简洁”的总体规划原则。将“人本”“文化”提高到与技术相统一的高度,并且将“人本”原则作为商业街区建设改造的首要原则,足以证明他们对地方文脉的重视。而“文化”原则抓住了王府井商业区建设改造的关键,明确了文化性对于王府井商业区的重要意义,使王府井商业区区别于其他商业区的传统优势得以继承和发扬。在改造中,他们采用了以下手法:对王府井商业区内特有的、具有地方文化气息的建筑、雕塑和广场进行重点照明,选择兼具现代感和传统精神的灯具造型,并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照明手法。这样既创造了一个视觉舒适的照明环境,又在展现王府井商业区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让夜景照明成为这一地区文化传统的新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以此来体现王府井商业区地域文化的共存和交融。

(五)营造意境

设计时在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基础下,具体分析照明地方的功能性需求,结合空间自身的功能来考虑照明设计,使得空间与环境氛围融为一体。“光是多变的,它可以根据空间功能来改变,从而创造一个令人感动的‘气场。”

在照明设计中,所营造的氛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浓厚的氛围能给人们强烈的美感,这种特性能引起人们对夜景更多的关注。在绘画中强调画面氛围,在现实生活同样也能产生氛围感。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技术已不是问题,塑造什么、怎样塑造成为关键。通过灯光营造色彩氛围,而这种氛围既包含视觉的影响,也包含非视觉的影响,因而构成了打动人的氛围。因此,需要合理经营灯光色彩氛围,形成意境,进而使人产生精神上的愉悦。

同样的地方,设计师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表达,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要因地制宜,结合载体状况,结合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思想来做相应的照明处理。但是,当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照明设计并没有因地制宜,而是采用千篇一律的照明手法,只有在重要的地区和特殊节日,才采用了特殊、有想法的照明设计。因此,打破单一性是当前所要解决的主要方向,如果任何情况下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做照明设计,那么只会有单一的照明效果,而缺少地方照明特性。

照明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审美的心理需求。如齐洪海在四川自贡自由路和吉林长春伪满国务院旧址所设计的夜景,其照明设计明暗合理,光影有序,有主有次,又自然得恰到好处。漫步这样的街头,人们会觉得光是刚刚好的,灯虽不多但不会昏暗到影响视线,而是让人感觉清新通透心情舒畅,不会炫目得让人流泪。他利用光的特性来营造出设计师想要表达的环境“氛围”,使得夜间环境和谐宁静而富有生命力。

因此,在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中,应凸显区域的差异性定位,并且对建筑、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进行细致的、科学的、专业的设计,而非以过高的亮度、统一化的照明铺设整个区域。设计师要有自己的设计立场和设计观点,并且将其充分体现在设计作品之中。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一个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城市文化。每个城市其实都是不一样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历史文脉、气候、城市功能等使不同的城市产生不同的特质,这才是城市的精髓,而夜景照明应该是以城市本身为载体,对城市特色的强化。夜景照明会要根据城市文化演变出不同风格,而不是“千城一面”。

三、城市景观照明设计设计中的在地性思考

通过上述的理论和案例探讨,在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中,在地性设计理论,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一种新解决方法,并指导当下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实践。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城市夜间照明设计也被赋予丰富文化和精神内涵。舒适合宜的夜景,必然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照明设计。在城市化进程急速发展的当下,城市景观设计迅速发展,而城市照明的营造忽略了地方的文化属性。因此,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应强调在地性,在照明设计过程中,要將照明所在地的城市文脉因素融入设计当中,注重被照明者的使用需求,产生出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照明设计,避免“同质化”照明的现象,以增强在当地生活的人们对夜间城市照明的认同感,从而让其能从新营造的照明中获得对所在地方的自豪感,进而凝聚向心力。

此外,物质环境是城市夜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包括街道、绿地、广场、建筑等,灯光附着在这些物质环境中,共同形成不同的夜景观。物质环境自身的材质、形状、颜色等方面不同,产生的光效也截然不同。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设计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并对其进行具体、细致、科学的分析,使得照明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综上所述,在地性照明设计,注重被照明者的使用需求,从城市文脉、城市空间方面进行研究,寻求城市的在地性文化潜力,充分结合城市独特的文化元素将人心凝聚起来,进而创造出在地性照明设计的新力量。综合照明设计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使得照明设计体现当地城市文化特征,加以现代化的思考。

四、结语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急速发展的当下,如何使照明设计结合地域特征,因地制宜,避免统一模式的设计,形成自然的延续与传承,融入整体环境是当前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所要着重考虑的,且愈发受人重视。当前城市景观照明中,过高的亮度带来的是空间表达的苍白单调,色彩、质感、造型、细节丢失,整体品质和意境低劣,并且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在地性设计是对自然、人文与社会需求最直接的關注,是避免城市照明“同质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将在地性理论灵活运用在照明设计当中,设计师必然要考虑人、文化、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在联合运用过程中就要避免城市照明“同质化”,进而消解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焦虑,让人们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

在地性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照明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过渡桥梁。在地性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标准和方法。在地性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一种新视角,成为解决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一个方法论,来突破当前城市照明设计困境,并启发当下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黄跃辉.城市照明发展方向与节能降耗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王京红.夜城市色彩:塑造一城双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3]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于立晗.景观设计新视点·新思维·新方法丛书: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5]娄培培.重庆当代建筑的在地性表达[D].重庆:重庆大学,2019.

[6]李农.景观照明设计与实例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7]齐洪海.商业区夜景照明的规划设计[D].北京:清华大学,2002.

[8]齐洪海.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照明设计实践[J].照明设计,2006(3):26-31.

[9]詹庆旋,齐洪海,郝洛西.创造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夜景照明:王府井商业区夜景明二期工程回顾[J].城市规划,2002(7):93-95.

[10]段明明,杨诚,王汉杰.建筑设计中的在地性思考[J].城市建筑,2019(3):194-196.

[11]【预告】2021第四届《装饰》学术年会即将举办[EB/OL].[2021-

06-13].https://www.ad.tsinghua.edu.cn/info/1033/59028.htm.

[12]闫斌.魅夜:西安城市“灯光秀”的媒介文化观照[J].传播力研究,2019(26):12,14.

[13]周榕.建筑是一种陪伴:黄声远的在地与自在[J].世界建筑,2014(3):74-81,125.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指导老师:

李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