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中亭的建筑形制考略
2021-12-02周秀
摘 要:亭作为中国古代山水中的独特建筑形式,本身的文化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远远大于其使用价值。亭从早期的单纯功能性建筑,逐渐发展演变成多种富有美感的艺术形态。亭的建筑形制丰富多样,与自然山水在宇宙空间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感与审美意蕴,被古代文人墨客写进诗词绘画中,用来传达独有的人文思想和精神。
关键词:亭;建筑形制;审美价值
亭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位于我国古代四大建筑物“亭、台、楼、阁”之首。中国古代曾有“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之说,而且《园冶·亭》记载:“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1]由此可见,亭除了具有停憩的功能外,还是赏景、观景的极佳空间。亭的建筑形制丰富多样,与自然山水在宇宙空间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感与审美意蕴。中国绘画大师郭熙在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到:“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2]可见亭的形象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如眉目般使画面明快。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周代用于守卫边防的亭、秦汉用来维护地域治安的亭,到魏晋南北朝用来旅途休息和送别的亭,再到用来欣赏自然风景的亭,亭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其建筑形态和用材也日益丰富。亭通常建于台基之上,以柱身支撑亭顶,亭之间形制的迥异多体现在亭的平面形态(方形亭、圆形亭、六角亭、八角亭、特殊形亭、半亭等)、亭顶形式(攒尖顶、歇山顶、庑殿顶、盔顶、卷棚顶等)、亭檐形式(单檐、重檐、多重檐)以及亭子的层数(单层、两层、三层)等方面。
一、歇山顶亭
歇山顶是古代殿宇建筑中屋顶的样式,最早见于汉阙石刻,在汉代的明器和北朝石窟的壁画上都有出现。歇山顶因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又名九脊顶。正脊的前后兩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歇山顶主要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歇山顶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等均为重檐歇山顶建筑。
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醉翁亭是中国传统的单檐歇山顶方亭,吻兽伏脊,垂脊刚劲有力,向四周伸展,亭角曲线柔美且夸张地飞起,宛如大鸟展翅般,可谓是刚柔并蓄。亭内南北框门设有格花和浮雕花卉和晚清时制作的八幅“八仙过海”浮雕。沿亭四周有木栏围护,以供人们观览山景。亭西有一碑,镌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笔势雄放,人称“欧文苏字”。
安徽歙县许村的大观亭就是典型的三层三重檐歇山顶亭。它的底层、第二层为八边形,底层每边长3.5米,占地64.6平方米;第三层为虚阁,平面为长方形,收歇山顶。亭南、北辟门,中通街道,亭楼梯设在东北角。二层檐柱间原设有飞来椅,内柱间装有方棂槅扇门,中部以内檐铺作承托平棊。亭外檐使用插栱,一层柱头的栌斗坐于墙头的普柏枋上,栱尾插入檐柱。二层外檐铺作出二跳,一跳华栱上、下各加一斜撑,类似清代通行的撑栱。三层挑尖梁头下隐出插栱。小青瓦屋面,正脊以双层万字花砖叠砌,鸱尾用鳌鱼。垂脊为单层花砖,兽头为一圆雕力士,戗脊用小鳌鱼,翼角下悬铁制风铎。大观亭一、二层月梁上施包袱彩绘,一层平棊上绘云龙图案,二层似为凤凰牡丹图案(大部分已毁),回廊上绘瑞鹤翔云图案。
二、攒尖顶亭
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样的屋顶叫攒尖顶。此类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垂脊由顶点向四周发散,垂脊和斜面多向内凹或成平面。此类屋顶多出现在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典型的建筑代表就是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佛香阁等。攒尖顶也常被用在亭子的建造中。
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始建于1792年,名字来源于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爱晚亭为重檐攒尖顶方亭,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圆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爱晚亭古朴典雅,整体上保留了较多清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风格。
三、庑殿顶亭
庑殿顶是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中最早出现的屋顶样式,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常用于皇家建筑、大型寺院等。明清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的影子。庑殿顶和歇山顶相似,但它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又称五脊殿。庑殿顶的正脊较短,多依靠四条垂脊向外延伸,以实现遮阳避雨。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庑殿顶就是在屋顶的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则为单檐庑殿顶。由于此种屋顶样式等级至高,在民间的亭子中并不常见。
兰亭景区位于绍兴城西南25里的兰渚山下,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经在此植兰且汉代于此地设置过驿亭而得名。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常邀约当时名仕聚于此地赏景赋诗,兰亭因《兰亭集序》而得名。兰亭景区内的兰亭碑亭色彩古朴,两柱一镂空墙体支撑亭顶,亭顶为庑殿顶,四角翘檐向天延伸。亭中立有一碑,碑上“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所书。
四、硬山顶、悬山顶及卷棚顶亭
卷棚顶即将硬山、悬山或歇山顶之正脊作成圆弧形曲线,同悬山顶和硬山顶式的样式类似,区别在于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多用于北方民居、园林等建筑。悬山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垂脊悬在山墙外面,处于悬空状态,而硬山顶垂脊与山墙齐平。
真趣亭位于江苏苏州名园狮子林内。1765年,乾隆三游狮子林,见石峰俯仰多姿,石洞剔透空灵,环境幽雅静穆,写下《游狮子林即景杂叹》七绝三首与七律一首。真趣亭依水而筑,顶棚采用卷棚歇山样式,亭内雕刻精美,石舫是混凝土结构,形态小巧,体量适宜。亭内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显示出与素雅的江南园林建筑完全不同的气派。
五、套亭
套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单亭组合成面而形成的亭群,包括双环亭、鸳鸯亭等。典型的双环亭是北京天坛公园的双环亭,该亭是1741年清代乾隆皇帝为祝贺母亲五十大寿所建。双亭如两只寿桃,代表和合、吉祥、长寿之意,又称桃亭。该亭由两个重檐圆亭衔接并合而成,结构精巧,造型新颖,上覆蓝色、黄色双色琉璃筒瓦,柱身为红色,亭内顶部绘有象征吉祥的花卉。
鸳鸯亭还有双方造型,将两个方形亭并连为一体,便组成一个套亭。如南京煦园方胜亭,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凉亭投影后形成传统双菱吉祥图案,故名方胜亭,暗示夫妻同心。该亭单檐四角攒尖顶,双亭并立,翼角高举,玲珑精致。
此类套亭还有六角亭,即把两个六边形亭的一条边作为公用边,将两个亭子靠在一起组成六角套亭,如北京颐和园的荟亭。此外还有双五角形、双八角形套亭。因为套亭是在单一图形基础上进行有规律的叠加,具有统一形态同时有富有变化,轮廓线变化有致,高低错落,富有艺术美感,同时蕴含吉祥的中国寓意[3]。
六、扇形亭
扇形亭顾名思义是指扇形造型的亭子,亭子如打开的一把折扇。东晋时期有一个文学家名叫袁宏,他的文采非常好,后来成为大司马恒温府上的记室。在袁宏即将踏进官场的时候,他的朋友来为他送行,临别前送给他一把折扇,并且跟他说:“愿君多施仁政,扬仁义之风。”因此,折扇在后来慢慢演变成为仁义风范的象征。扇面亭的出现体现了皇帝宣传自己施仁政的一种态度。
北京北海公园的延南熏亭就是扇形的,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根据《孔子家语·辩乐解》记载的“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为这座扇形亭赐名并御笔题写“延南熏”三个字,意思是要“延续和煦之风、谋福于天下黎民”。扇形亭的顶式也是与平面对应,多为扇形,体量大多较小,所以比一般的亭子更有变化,更显精巧。扇形亭并不多见,除北京北海公园的延南熏亭外,北京天坛扇面亭也是扇形亭的典型代表。
七、组合亭
组合亭指平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体几何图形组合形成的亭,亭与廊通常连接在一起,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组合亭的柱网平面通常比单体几何形状的亭要复杂,建筑立面也较一般亭子丰富得多,其木构造随亭子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在传统组合亭园林建筑中,廊与亭相互映衬,园中景物与亭榭山水形成一个有机而又生动的整体。
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是典型的亭与曲折蜿蜒的廊道相结合的建筑形态。此亭位于苏州网师园内彩霞池西,为单檐六角攒尖顶,亭内有围栏相围,地势较高,踞西岸水涯而建,三面环水。亭内懸挂“月到风来亭”篆体匾额,取意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亭正中悬着一面大镜,每到明月初上,水中、镜中、天上有三轮明亮的圆月,构成了一道奇景。
亭的建筑形制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与审美意蕴,能够传达独有的人文思想和精神。笔者在对中国古代亭子的形制进行梳理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赞叹古人的智慧。北京故宫千秋亭的富丽堂皇,湖南长沙爱晚亭的秀美隽永,浙江绍兴兰亭的素雅庄重、清幽恬静,以及安徽滁州醉翁亭的曲折幽深不禁让人感叹,古人不是在造亭而是在塑人,将每一个亭子赋予了思想和韵味,提升了亭子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计成.园林说[M].刘乾先,注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80.
[2]陶小军,王菡薇,洪芳芳.中国书画鉴藏文献辑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4.
[3]张芷岷,李树涛.美术辞林·建筑艺术卷[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340.
作者简介:
周秀,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环境艺术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