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论述类文本试题创设多维框架建构

2021-12-02涂韶华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

【摘 要】创制高考论述类文本模拟题应基于考情分析,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创设多元化情境,关注论述文本的体式特点,突出论题(论证、论据和方法)、论证思路(横式和纵式结构)和论证方法(举例、引用、对比等)等论述文体知识。同时,按照高考评价体系框架进行评价审视,最终落实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论述类文本;模拟试题;方法还原;评价审视

【作者简介】涂韶华,一级教师,江西省新余市骨干教师,全国“四项全能教师”。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普通类重点课题“语文素养导向的高考‘试题研究—讲评教学统整建构研究”(19PTZD038)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考什么,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1]。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创制高考模拟试题的实践,探索在课程目标基础上构建高考论述类文本模拟试题研制框架。

一、命题文本:《“仓颉作书”新解》

就目前的高考试题来看,论述类文本的选文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其涵盖了生态、历史、文学创作、科技、社会学、民俗等方面,以当下各领域名家的论述文章为考查篇目,出处为官方渠道,呈现出厚重正式的特点:1.选文富有艺术品位,彰显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展现大国气象。选文注重文化气息,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展示出新时代中国的博大气象。2.凸显文章体式与阅读能力、思维路径与语文素养的养成。3.重视论述类文本文体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所选作品系统地再现了论述类文本语文知识的主题、论证、方法、概念、结构和推理等基本要素。命题以选择题的方式,综合考查理解、筛选、分析、推断和评价能力,能很好地区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水平,命题角度主要是文章的重要概念、关键语句、内容、结构、主题等文体本体知识。[2]笔者结合陕西省2020年12月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中论述文本《“仓颉作书”新解》试题的命制过程进行分析。

【文本呈现】“中华文字始祖”仓颉是何人?汉字是不是他创造的?传世文献中有明确记载,比如《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论衡·骨相》:“仓颉四目,为黄帝史。”

古人不是独对汉字的创造者有过追溯,对上古时期一系列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造发明者都有过追溯,正如《吕氏春秋·君守》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古书中有关仓颉的材料,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前列这两条:“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和“仓颉四目,为黄帝史”。两条材料均极为简略。“天雨粟”“鬼夜哭”“仓颉四目”几乎无异于神话传说,不能当真;“仓颉作书”“为黄帝史”倒是可以拨开迷雾找寻历史上的蛛丝马迹。

仓颉“为黄帝史”这一传说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汉字的创造者与史官有关。甲骨文、金文中均有很多“史”的记载,他们或主持祭祀祝祷、或记事、或宣读册命等,部分用作族氏名,而“史”这一族氏就源于其职官。史官作为早期负责文字记录事务的人,是当时识字水平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他们对文字的整理、传承、改造和规范自然作出过重要贡献。鲁迅在《门外文谈》中也指出:“原始社会里,大约先前只有巫,待到渐次进化,事情繁复了,有些事情,如祭祀,狩猎,战争……之类,渐有记住的必要,巫就只好在他那本职的‘降神之外,一面也想法子来记事,这就是‘史的开头。况且‘升中于天,他在本職上,也得将记载酋长和他的治下的大事的册子,烧给上帝看,因此一样的要做文章——虽然这大约是后起的事。再后来,职掌分得更清楚了,于是就有专门记事的史官。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说:‘仓颉,黄帝史。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关系,却是很有意思的。”

然而,作为记录汉语的成系统的书写符号,汉字不可能是某个人在某个时间苦思冥想而独创出来的。文字的发明之于仓颉,与制礼作乐之于周公、造纸术之于蔡伦等历史上其他重大事件一样,都是集众多前人智慧于一身,或者进行系统整理,或者加以改进提升,于是因逐渐普及而广为人知。这正如《荀子》所记载的:“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

至于汉字是否产生于“黄帝”时期,依然是学术史上的未解之谜。根据现有考古材料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去追溯:距今三千年的甲骨文是完全成熟的文字,以此为起点往前推,我们可以看到三四千年前的郑州二里岗、偃师二里头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以看到四千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陶壶上与甲骨文字形十分接近的朱书文字,可以看到五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尊上与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也很接近的图形符号,可以看到七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的甲骨刻画符号……这些材料中除陶寺陶壶朱书等个别外,大多还不能确认为汉字,甚至不能确认它们与汉字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不同时代的刻画,一定对成熟的甲骨文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文本价值分析】《“仓颉作书”新解》的作者是陈双新、祝天瑞,原文刊载在《光明日报》2019年4月20日第8版,笔者将其选为试题文本时进行了适当删减。该文本采用论述的形式,以“‘仓颉作书新解”为中心话题,围绕“仓颉作书”分别从以下视角进行阐释与介绍:第一段以连续问句开篇,并通过文献资料的追溯引出“仓颉作书”这一论述对象;第二段阐述古人对上古时期一系列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造发明者的追溯;第三段指出史官和文字的关系,为“‘仓颉作书新解”提出有力证明;第四段提出“汉字不可能是某个人在某个时间苦思冥想而独创出来的”这一观点;第五段根据现有考古材料,指出远古不同时代的刻画符号对甲骨文的出现具有一定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学生在“仓颉作书”溯源及其“新解”的阅读分析中,可以梳理“仓颉作书”相关文献资料等关键信息及其作用,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笔者选择了该文本作为试题的命制文本。

二、命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当代文化参与”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3]。基于此,本试题围绕“‘仓颉作书新解”问题阐释的语文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创制3道选择题(每道题3分),旨在综合考查学生的信息性阅读力,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帮助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即“在熟悉论述类文本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4]

三、命题过程:《“仓颉作书”新解》命题及多维观察

本试题选取《“仓颉作书”新解》为材料,创制3道试题:第1题侧重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的考查;第2题侧重对文章结构、行文思路以及文章论证方法的考查;第3题从“推断与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角度命题,要求考生对文本中涉及的相关概念、现象和问题等进行探索。

(一)命题呈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君守》有关“仓颉作书”的记载未必真实,却是古人对汉字创造者的追溯。

B.仓颉“为黄帝史”这一传说,表明作为当时识字水平和文化程度最高水平代表的史官是漢字的创造者。

C.“故好书者众矣,仓颉独传者,壹也”说明汉字流传的原因,肯定了仓颉对汉字创造的重要贡献。

D.陶器甲骨上的刻画符号对甲骨文的产生有一定影响,我们不能确定它们之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紧扣开篇的发问,援用《吕氏春秋》中的论述,目的是引出本文的中心话题。

B.文章第三段引用《门外文谈》中的话,将其作为对“汉字的创造者与史官有关”这一观点的佐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先分析了仓颉造字这一论断的形成过程,后结合古今名人的论述对这一论断进行了否定。

D.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仓颉作书”展开“新解”,层次清晰,针对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淮南子·本经训》,还是今人依据大量考古资料所做的科学探索,都不能视为仓颉造字论断答案。

B.至于汉字是否产生于“黄帝”时期,依然是学术史上的未解之谜。可见汉字起源问题之复杂。

C.仓颉造字或许就是神话,把仓颉当作历史上对“造字”起过重要作用的“史官”较为客观。

D.汉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应该经历了刻画符号这一发展演变阶段。

(二)多维观察

1.第1题的分析与观察

【试题情境】本题以文本中对“‘仓颉作书新解”的阐释为学科认知情境,考查学生获取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

【命题还原】论述类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层面命题,一般通过对文本材料转换词语、调整语序、提取关键词(信息)、压缩语句和改变句内或句间逻辑关系等方式,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概念以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题中A项命题信息在文章第二段,通过提取关键词“追溯”、转换词语“不能当真”(未必真实)和调整语序的方法加以糅合而成。B项命题信息在文章第三段,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是当时识字水平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汉字的创造者与史官有关”设置错误。C项命题信息在文章第四段,采取部分引用“流传的原因”等关键信息的方式命制。D项命题信息在文章第五段,通过提取“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不能确认它们与汉字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等关键信息进行命制。

【必备知识】①关于阅读知识。一般认为,文本是由字义的串联、语义的勾连和语段(句群)的组合三大系统构成。阅读首先从感知文字符号开始,进而在理解字词句段之间序列性、技巧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等语法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语境推断,从而把握文本意义。②关于文本信息。即把握文本论述对象“仓颉作书”及作者的观点。

【关键能力】语感(语音、语义、语法):理解语句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解题思路】B项“史官是汉字的创造者”表述错误,由原文第三段“汉字的创造者与史官有关”“史官作为早期负责文字记录事务的人,是当时识字水平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他们对文字的整理、传承、改造和规范自然作出过重要贡献”可以推断出来。C项“说明汉字流传的原因”表述错误,原文“文字的发明之于仓颉,……都是集众多前人智慧于一身,或者进行系统整理,或者加以改进提升,于是因逐渐普及而广为人知”一句,说的是“仓颉作书”这一说法“广为人知”的原因。D项表述忽视个例,原文表述为“这些材料中除陶寺陶壶朱书等个别外,大多还不能确认为汉字,甚至不能确认它们与汉字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因此,答案选A。

2.第2题的分析与观察

【试题情境】本题从“‘仓颉作书新解”的论证角度入手,以作者在文本中的观点和文本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为学科认知情境,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命题还原】论述类文本“论述特征”层面命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的把握等,二是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与内容的把握等。答案中A项考查引论及其作用,B项考查引证法的作用,C项考查文章例证法的相关知识,D项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

【必备知识】①关于论述类文体本体的知识:论述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分为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和结论(解决问题)三个部分。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来确定某个观点的正确或错误,支持或否定某种主张。②关于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知识:论证思路、论证层次及整体结构等。论述文讲究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逻辑严密。③关于文本知识:分析文本语句、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标明论点句、论据句、阐释句、结论句等关键语句,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把握文本中“‘仓颉作书新解”的含义。

【关键能力】文感(内容、思路、技巧):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学科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

【解题思路】C项,原文并没有“分析了‘仓颉造字这一论断的形成过程”。因此,答案选C。

3.第3题的分析与观察

【试题情境】本题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以汉字的起源、发展及文本中对“仓颉作书”这一中心话题的阐释句为学科认知、社会生活情境,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及逻辑推断的能力。

【命题还原】论述类文本“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层面的命题,主要通过具体的“语境”(言语环境)的辨析,对文本中涉及的相关概念、现象和问题等进行推断。答案中A项中“无论是……科学探索”的表述基于原文第一段对《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仓颉造字”定论的转述,“都不能……答案”的信息集中概括第五段对汉字起源的考古资料分析结论。B项“可见汉字起源问题之复杂”的表述,是基于文本词语、语句和段落等关键信息重新组合后产生的新信息,前一句是文中信息,后一句是对作者观点的推断。C项命题的表述是对原文第三、第四段信息的转述。D项命题信息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应该经历了刻画符号这一发展演变阶段”一句对文中信息设置了错误的判断。

【必备知识】阅读文本时,学生需要把握标题、段落、结构等信息,找出段落的中心句、观点句或结论句,厘清作者的观点态度,定位选项内容在文本中的区域位置。

【关键能力】情感(观点、态度、立场)。在情感(观点、态度、立场)把握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①整体把握文本,厘清论述类文本的思路和篇章结构,概括文段的中心内容;②能将观点代入语境,辨别选项与文本的差异;③能借助关联词、推断词等分析关键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推断;④能借助文本中体现作者思维及观点的语句进行合理推断。

【学科素养】思维提升与发展。

【解题思路】D项,“应该經历了刻画符号这一发展演变阶段”推断错误,原文“这些材料中除陶寺陶壶朱书等个别外,大多还不能确认为汉字,甚至不能确认它们与汉字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不同时代的刻画,一定对成熟的甲骨文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一句,不能推断出汉字“经历了刻画符号这一发展演变阶段”的结论。因此,答案为D。

四、命题审视:基于高考评价体系

(一)命题理念:充分发挥命题的“文化育人”价值

文本以对“仓颉作书”进行溯源为内容和主题,以此文本作为命题材料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精神成长的积极引导,其根本价值不仅在于发挥考试评价对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热点,加强考生对我国汉字历史文化的体认,增强考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命题形式:关注考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呈现

就命题形式而言,试题重在引导考生思考问题并运用语文思维解决问题。命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递进思维方式进行命制,既有对文本内容性知识或信息的考查,如第1、第2题基于文本内容知识对文本论证分析进行甄别等,又有对文本主题、作者观点立场或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如第3题的立足于文本整体把握的推理性判断。总体来看,试题不仅关注内容性知识,更关注考生运用语文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命题逻辑:凸显“语文核心素养”的隐性主线

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一方面遵循以具体学习内容为载体的知识逻辑,另一方面凸显以语言建构、思维提升、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等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的综合性组织逻辑。第1题通过题干转换关键词语或概括性词语的方式,要求与文本内容进行一致性判断,是对语言构建素养层面的呼应;第2题通过文本知识点的命题,考查思维发展素养;第3题对作者创作目的与构思的分析立足于仓颉造字的历史文化,这就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传承素养具体的要求。

(四)命题驱动:践行语文课程目标的问题情境创设

在命题过程中,笔者严格践行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情境化命题,突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语文学科认识情境,引导考生运用信息资源,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综合整个命题过程,基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信息发挥了有效的引导作用,促进考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整合。第1、第2题属于学科知识的情境,立足文本内容信息和论述文体概念性或陈述性的知识,而第3题巧妙地创设了社会情境——仓颉造字这一科学研究活动,属于社会生活情境。综合整个命题过程,基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信息发挥了有效的引导作用,促进考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整合。

(五)命题框架:遵循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框架

命题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目标,精选反映当下国家文化生态的“仓颉作书”这一学术层面材料,彰显了我国社会、文化、制度、理论的自信,充分发挥考试评价中文化育人的价值功能;命题按照高考评价体系的框架,设置3道试题,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同时注重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要求,以期实现指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涂韶华.高考论述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支架的构建[J].教学考试,2021(1):67-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21-26.

(责任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高考评价体系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素养测评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变革
精选情境育人为先,内容改革能力为重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语文健康情感教育
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学校备考策略探究
高考物理命题如何体现学科素养的导向作用
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统领的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心得
落实评价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化学生活情境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