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开展跨学科探究活动

2021-12-02车会平吴帅严晓辉封小波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遗稿跨学科史料

车会平 吴帅 严晓辉 封小波

挖掘典型载体,以载体为中心,构建跨学科活动,选择学科间关联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开展跨学科综合性主题教学,是推进跨学科探究的重要途径。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南外”)“基于邹伯奇史料的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通过挖掘乡土历史资源“邹伯奇遗稿”,构建跨学科实践活动,在载体创新的基础上,推进路径创新,充分彰显了跨学科探究的育人价值。

一、挖掘典型载体,构建跨学科活动

邹伯奇,清代广东南海人,曾任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总局附设书院教习、广州学海堂学长。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专心治学,是中国近代科学先驱,百科全书式学者。邹伯奇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主要有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包括邹伯奇发明制作的仪器,如七政仪、浑天仪等)。其遗留史料分别藏于广州市博物馆、南海博物馆、南海泌冲伯奇纪念室等地。

邹伯奇遗稿的挖掘,为南海外国语学校开展跨学科探究提供了典型的载体。

其一,地理位置优势。邹伯奇故居及其遗稿藏存地都与南外距离较近,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前往伯奇故居、广州市博物馆、南海博物馆参观学习,考察邹伯奇发明的实物,走进其科学研究的第一现场,访谈其后人等,有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邹伯奇其人其事,推进跨学科探究。

其二,学科整合优势。邹伯奇的研究领域广阔,按照中学学科划分,大致包括历史、数学、物理、地理四大学科领域。邹伯奇遗留的文献类史料,如《影求灯之法》《量水计重法》《圭田求积法》等,很多内容都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史料的解读大都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

其三,路径创新优势。邹伯奇在文字类遗稿中,多次提到他的发明灵感来源,即从传统文献中汲取智慧。邹伯奇能够发明摄影器,受到了传统科学著作《梦溪笔谈》的启发。利用邹伯奇史料开展跨学科探究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文献走向创造到实践之路。

邹伯奇遗稿作为跨学科探究的典型载体,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跨学科活动。具体言之,构建以历史学科为主、其他学科辅助使用的遗迹考察活动;构建以物理学科为主、其他学科辅助使用的器物制造活动;构建以数学学科为主、其他学科辅助使用的测量计算活动;构建以地理学科为主、其他学科辅助使用的地图测绘活动。

二、创新活动路径,开展跨学科实践

载体挖掘是路径创新的基础。以邹伯奇遗稿为载体,结合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跨学科探究的价值立意,构建了“研—做—评—用”的跨学科探究路径。

研。“研”即研读文献。阅读是生长智慧的源泉,研读邹伯奇文献资料是明确跨学科探究主题,提出跨学科探究问题,开展跨学科探究实践的前提。主要包括:① 解读材料背景。邹伯奇在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情况下,发愤图强,开始科学探究。解读文字材料,要结合时代背景展开,有利于深入了解邹伯奇发明的重要性和前卫性。② 设置研读问题。教师在解读背景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材料,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③ 解答研读问题。学生在研读材料后,得出答案。在学生研读了解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研”是开展跨学科实践的第一步。

做。“做”指在“做中学”。“做”有几大步骤:① 制定“做”的方案。在“研”的基础上,制定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内容等。方案围绕“研”的内容展开,紧扣主题,有序推进。② 进行“做”的准备。包括成立活动小组,准备活动材料等。③ 开展“做”的实践。动手实践是“做”的重点,包括前往邹伯奇故居、广州博物馆、南海博物馆等地开展遗迹考察。利用邹伯奇制造器物的原理仿制邹伯奇的发明,如摄影器、传影筒等,开展实物制造。利用邹伯奇的测量计算方法,如影求灯之法、量水计重法、圭田求积法等,开展测量计算。利用邹伯奇的绘制地图之法,如画地图浅说、舆图局发各厅州县绘图章程等,开展地图测绘。④ 完成“做”的总结。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撰写活动总结报告,包括活动目的、活动过程、活动收获等。

评。“评”指活动评价。以档案袋的形式对学生开展真实性评价,把学生历次实践的成果加以收集整理,录入学生跨学科实践档案袋,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收获。评价主体上,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上,评价学生的活动方案、活动表现、活动收获等。评价方法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优化方案,完善过程。

用。“用”指活动拓展。学生经过“研”“用”“评”,掌握了邹伯奇的研究成果,也掌握了一套跨学科探究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获取,既是一种理念的提升,也是一种工具的掌握,会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活动拓展,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将自己在“研”“用”“评”过程中掌握的跨学科探究方法加以创造性、创新性使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这一层面讲,“研”“用”“评”是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支点。

三、发展综合能力,凸显跨学科价值

1. 知识整合,形成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强调分析问题的整体性、全面性、关键性。邹伯奇的研究涵盖历史、数学、物理、地理等学科,学生在研读文献史料,开展“做”的过程中,如果不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仅仅利用单一学科知识,是难以解决问题的。以邹伯奇遗留史料为载体开展跨学科探究,要求学生充分迁移、整合、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跨学科知识,去理解与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分析问题、系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 路径拓新,发展创造能力

“研—做—评—用”的跨学科探究路径拓新,既强调学生对邹伯奇科学研究的传承,也强调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创造。“研”“做”“评”是吸收、继承、模仿的过程,走前人走过的路;“用”是“研”“做”“评”的拓展和延伸,是在吸收、继承、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意物化,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进而能够发展实践创新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

3. 价值彰顯,培育家国情怀

培育家国情怀。邹伯奇立足南海土地,寻求强国之路。学生在走进邹伯奇科学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其精神世界:实事求是、淡泊明志、求索如痴、高蹈尚志、重道隆师。这些价值体验,充分彰显了跨学科探究的立德树人作用。

增强文化自信。邹伯奇的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中国传统科技的系统挖掘和理解创新上。邹伯奇的研究经历启迪中学生,要重视中国传统科技知识,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深厚的文化自信开创科技创新的美好未来。且挖掘邹伯奇遗稿,走进其科技世界,本身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感悟艰苦创业。邹伯奇《为泌冲乡祖祠撰联》中写道:“创业本维艰。”他的科学研究活动就是艰苦创业的集中体现。在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状况下,邹伯奇能够发愤图强,精研古书,自制仪器,做出了很多较为前沿的科学研究,非艰苦创业遽难成功。

注:本文系佛山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教师成长专项课题“基于邹伯奇史料的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批准号:2019qnzx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遗稿跨学科史料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刘盼遂先生《世说新语》整理成果的发表过程及遗稿的下落马千里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史料二则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敦煌研究院新入藏李浴敦煌遗稿的内容及其价值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