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实现生猪稳产保供的对策及建议
2021-12-02郭娜娜
王 潇,郭娜娜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畜牧兽医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和消费国,生猪产业是关系人民“菜篮子”的重要产业。2018年非洲猪瘟在我国辽宁省沈阳市暴发,现已遍及32个省(市、自治区),对我国生猪产业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截至2020年2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16个月变化率达-5%以上,养殖场(户)普遍补栏积极性不高,养殖动力不足[1]。据不完全统计,全国500头以下的中小型生猪养殖场(户)大约有2 600万家,在全国整个生猪养殖产业中占比达70%以上。因此,保证中小型生猪养殖散户的稳定生产,对于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和猪肉市场供应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非洲猪瘟的发病机制及对我国生猪养殖造成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了生猪稳产保供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中小型养殖户提供一定参考,加快推进生猪产能回升,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1 非洲猪瘟及发病机制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生猪而引起的一种高热、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皮肤发绀,黏膜出血明显的猪的烈性传染病[2]。研究表明,ASFV可通过口鼻或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生猪体内,在鼻咽部或者扁桃体处发生严重感染,病毒迅速发展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相关淋巴和血液遍及全身[3]。当生猪被强毒感染时,细胞形态及生理特征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前,细胞已经全部死亡。在弱毒感染过程中,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等刺激反应,普遍发生有丝分裂。生猪感染ASFV后,发病率一般在40%~85%,其死亡率因其自身免疫力和感染的毒株毒力不同而所有差异。伴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ASFV是仅有的虫媒DNA病毒,基因组片段大小分布在170~190 kb[4]。2019年,Wang Nan等[5]首次揭示了ASFV全颗粒的三维结构,解析了ASFV特有的5层结构特征(基因组、核心壳层、双层内膜、衣壳和外膜),“看清”了非洲猪瘟病毒。Liu等[6]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衣壳可能的组装机制,为非洲猪瘟病毒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2 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养殖造成的影响
非洲猪瘟疫情预防难、早期发现难,某一养殖场(户)一旦暴发非洲猪瘟,只能将圈舍内生猪全部进行扑杀掩埋,以此来切断传染源,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养殖场(户)所养生猪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这不但对生猪存栏量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而且会给生猪养殖场(户)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仍然没有研制出防治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
自2018年8月辽宁省沈阳市暴发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我国能繁母猪月存栏量同比持续12个月下降5%以上,从2019年开始,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12%以上,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幅度超过了14%;9月份生猪存栏量下降幅度达41%左右,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幅度达38.9%,我国生猪养殖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见表1)。此外,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一些生猪养殖大省如河南、山东等地生猪存栏量显著减少,其中存栏减少最多的省份存栏量下降率高达70%左右,出栏量降低大约60%。因此,全国各地积极新建、扩建生猪养殖场并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加大力度落实生猪稳产保供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生猪产能回暖。截至2020年底,全国生猪存栏量4.065亿头,比2019年年底增加0.96亿头,同比增长31.0%,恢复到2017年年底生猪存栏量的92.1%;全国生猪出栏5.270 4亿头,比2019年年底下降0.17亿头,同比减少3.1%,与前三季度相比降幅收窄了8.5%,稳产保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存栏量不断上升恢复较快,出栏下降幅度明显收窄,但受居民消费偏好、饮食习惯、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猪肉的消费存在“刚需”,猪肉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表1 2018年8月—2019年9月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变动情况
3 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目前,我国养猪业仍以中小型养殖场(户)为主力军,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给中小型养殖户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失,迫使养殖户缩减养殖规模甚至退出养殖经营,大大缩减了农村生猪饲养规模。在资金和技术的约束下,中小型养殖场的生产恢复显得非常困难,因而养殖户生产能力的恢复除了依靠自身能力,外力作用更为关键。
3.1 加强防疫设施设备改进,降低养殖风险
健全的猪场生物安全设施是防控非洲猪瘟最根本的手段。以中小型散养户为主的农村地区,其生猪养殖环境简陋,养殖方式较为落后,防疫意识淡薄,疫病传播风险巨大,疫情一旦暴发就会成为重灾区。政府应重点支持中小规模猪场改造和升级生物安全防控设施,在猪圈周围修建坚固的围墙和封闭式大门,将养猪场有效地与周围环境进行隔离,在猪场大门口设置消毒池,圈舍门口设置消毒更衣间,人员进出须进行清洗消毒及更衣。猪场内要保障养殖区域相对独立,设置净道和污道,避免道路交叉污染。猪圈内增设防害装备,在门、窗增设防护网,避免蚊子、苍蝇、老鼠等动物通过机械传播非洲猪瘟。生猪出栏时,严禁外来贩运车辆直接到猪场内部装卸生猪,也就是出栏的猪必须通过专门的出栏通道赶至场外进行装运,赶出圈舍的生猪一般严禁再次赶回圈舍,如需返回,必须在隔离圈舍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后,方可再次进入圈舍,严格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有效防止非洲猪瘟病毒扩散蔓延,避免造成更大损失。
3.2 强化生猪养殖全链条监管,筑牢养殖防线
一是严格落实疫病防控的各项要求,进一步筑牢屠宰、运输防线。对来往的生猪贩运车辆、贩运工作人员及生猪贩运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要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消毒工作,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对于发生过非洲猪瘟的地区,原则上不允许进行种猪的跨省贩卖及长距离调运,其他地区的种猪可进行“点对点”直接调运,调运来的种猪须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方可投入生产使用。二是落实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紧盯国家重点研究区域、关键技术环节,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筑牢生物安全屏障。三是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定期在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开展生物安全专项检查,完善生猪疫病监测防控体系,拓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监测渠道,提升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检测和分析能力,为生猪养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3 完善财政金融激励政策,重建养殖信心
在养殖场疫后恢复过程中,政府应逐步提高疫情损失补偿和生产恢复补助资金额度,扩大补贴范围,降低获取门槛。适度拓展养殖产业发展基金的使用范围,探索为养殖场提供融资增信、风险分担、贴息奖补、应急周转等融资配套服务。扶持养殖户的政策越多,其在疫后恢复生产的积极性越高。同时,应鼓励地方金融机构优先为受损养殖户进行贷款审批,建立健全常态化金融机制,帮助其快速获得充足的正规金融支持,以缓解养殖场在生产恢复过程中的资金压力。此外,积极拓展开发与生猪养殖相关的保险险种,采取多种措施完善种猪及生猪养殖保险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保障保费贴补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小型农户投保生猪。通过财政和金融双管齐下,支持面临短期经营困难的养殖场纾困发展,帮助受损养殖户重建信心,促进生产恢复顺利进行。
3.4 引导社会资本发挥作用,增加养殖投入
应积极抓建一批专业市场,努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引导畜牧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主体优势,带动农户扩大生猪生产养殖,积极参与恢复生产工作,形成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共同享受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对产业链上的合作养殖户开展饲料营养配方、饲养管理、疫情防控、种猪供应、市场行情等各类技术培训和指导,部分供应商甚至可以为资金周转困难的养殖户提供融资和生产资料赊购服务,在技术或资金上降低养殖户的生产恢复难度。此外,探索发展养猪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的经营模式,走出一条龙头强、规模广的养殖和致富创业新路子。
3.5 调整生猪养殖资源配置,丰富养殖种类
鼓励生猪养殖户调整养殖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养殖资源丰富养殖种类,如土杂猪和外三元混养,甚至饲养羊、牛、禽等经济动物来分散单一化养殖的风险,降低某种突发疫情带来的损失,增强养殖户风险抵御能力,为生猪养殖提供不竭动力[7]。此外,养殖场(户)可以利用种养模式配套农田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不仅能够带来额外的种植收益,作为支持生产恢复的流动资金,而且能够消纳养殖产生的粪污,降低生猪养殖的环保支出,成为养殖户经济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保证。
4 结语
非洲猪瘟的暴发导致我国生猪存栏量及猪肉总产能锐减,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造成了巨大且长期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和消费国,其中生猪的出栏、存养量及猪肉总产量均位于世界第一。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不仅仅是“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任务,更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菜篮子”,不容丝毫放松。目前,我国颁布实施了许多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与生猪稳产保供相关的方针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疫情防控的高压态势,突破了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危局。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生猪养殖业必将得到良好快速地发展和恢复,保障猪肉的市场供应,为畜牧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