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纹饰在商周青铜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02林思敏毛
林思敏毛 星
(1.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2.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一、引言
作为青铜器造型艺术的鼎盛时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形制大小种类之多,器型与纹饰之独特堪称史之独有,其中动物纹饰的造型不仅与当时人们对动物的认知有关,也与神话祭祀密切相关,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本文选择商周青铜器上的各类动物纹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形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探讨这些动物纹饰的文化意义以及对当代设计领域可能产生的影响。
从艺术角度来看,动物纹和几何纹分别是青铜器纹饰的两大主流题材,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以动物题材为主,数量最多,动物纹饰又包括写实型和幻想型两大类。青铜器装饰,顾名思义指的是展现在以青铜作为材料的承载器物之上的立体雕塑加上表现绘图的呈现形式,这些装饰物使得青铜器既具有独特的功能性又具有一定的艺术美观,器物造型、绘制纹饰以及部件装饰雕塑等方面都在其中一一体现。
二、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的分类与特征
(一)写实型动物纹饰特征
写实,也就是对现实事物的如实描绘。商周青铜器中的写实性动物纹饰主要分为牲畜类、飞禽类、水陆类以及野禽类等等,常见的比如牛身饰云纹、牛首纹、猪纹、兔纹、象纹、虎纹、鱼纹、蛇纹、蟾蜍纹等等[1]。通过比对保存至今的商周青铜器纹饰,写实性动物纹饰得造型样式主要来源于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常见的动物种类,他们可以说都拥有明确的造型和特征。
这些写实类动物可能是家畜饲养的,可能是野游路途中所见,也可能是古人打猎围捕所获。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的历代王朝中,狩猎对于展现国力、鼓舞勇士、集聚民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当时的人们在捕猎的过程中能够记录和描绘一些猛兽的形象特征不足为奇。一般在商周青铜器上体现的写实性动物纹饰,属于从自然界的动物造型特征提取,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对原始形象的简化提炼[2],最终呈现的动物纹形式既具有动物本身独特的形象特征,也具备当时的人类对动物形象的抽象化与几何化理解。
在纹饰考察工作中,我们会看到青铜器上的某些写实类动物特征被刻意放大,而陆地动物比如常见的猪牛羊这些同时具备的四条腿和躯干形象会被缩小、简化甚至去除,更多的是放大动物的头部特点,这种特点集中在五官或者是头角等部位的特征,例如牛首纹。出现的动物全身形象一般则会以动物侧面的块面造型出现,例如牛身饰云纹。有些幻想型动物纹饰的形象实际上也是从写实型动物纹饰造型上演变而来。例如,对比西周青铜器日己觥(见图1)中的下半段纹饰中的“鸟纹”以及西周青铜器周公东征凤纹方鼎(见图2)上夸张而生动的“凤鸟纹”可以一窥踪迹,“凤鸟纹”的形象是在商周早期作为辅助纹饰出现的“鸟纹”形象上演变而来[3],增加了凤冠和更为华丽的羽毛(见图1)。
图1 日己觥
图2 周公东征凤纹方鼎
写实性动物纹饰在商周青铜器中出现的次数较少,时间也相对集中,主要是晚商以及早期的西周。参考和比对具体青铜器实例,我们会发现,写实性动物纹饰在商周青铜器呈现的样式面积也并不多,主要出现的部位以扶手等边角位置为主,大幅面的依然是以幻想型动物纹饰为主要装饰对象。
(二)幻想型动物纹饰特征
谈到在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幻想型动物纹饰,其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的体现可简单概括为三大类:兽面、凤鸟以及夔纹(即夔龙纹)。常见的幻想型动物纹饰主要有饕餮纹、龙纹、兽面牛角纹等通过观察这三类动物纹饰可以发现虽然这些纹饰以想象为主,但是在自然界的种种生物造型之中,是有部分特征能寻到蛛丝马迹与之呼应的。在这一节的开端,我提到了我认为幻想型动物纹饰是在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青铜器纹饰,这与当时的政治背景以及文化特征有着重要的关联。这一类型的动物纹饰大多来源于对现实动物中猛兽形态的抽象变形和混合重塑,具有恐怖震慑的神话中的猛兽形象,配上器物庞大的体态,整体充溢着诡秘未知的气质。
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人类从发现器物装饰乐趣到研究利用材料塑造器物形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器物的材质由石头到玉到陶土再到青铜,展现了一个材料史的发现递进,也展现了一个质量的变化,统一体现了人们心理上的转变,器物由玩物、装饰物转变成了礼器,器物的体积也突然放大,宣扬着国之威严和不可侵犯。
幻想型动物纹饰的样式可追溯到玉器和陶器出现发展的原始社会,这和中国古代人们心中神化动物形象的做法有关,幻想型动物纹就是这一思想的表现。从小时候,关于龙和凤凰的传说与神话故事,我们都已耳熟能详,甚至古代的天子是真龙化身这样的说法也一直存在,华夏子孙也喜好自比为龙的传人。可以看得出来,关于龙的神话故事在中国人的心中极具力量和地位。古人将对神话一般的权力和绝对力量的恐惧记录了下来,通过平面绘图或者是立体雕塑的方式展现在具体器物上,出现了结合蛇与爬虫类动物体态造型的龙纹。“龙生九子”,因而龙之九子的形象也成为古代文献和器物上常常出现的形容。
我们以“饕餮纹”,也就是俗称的“兽面纹”为例,其是以神话中贪吃凶恶的饕餮形象作为装饰纹样,也是商周青铜器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幻想型动物纹饰。那么对于饕餮这一没有具体模样的神兽,怎么去绘制和理解其形式呢?参考古著文献是个不错的方法。《吕氏春秋》中有言:“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这句古言指出,古人认为饕餮这种可怖的怪兽,是只有脑袋,没有身体的。我们再看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也就是“饕餮纹”,严格的遵循了有首无身这一特点,包括牛角兽面纹和龙角兽面纹等包含了某些特定部位装饰的纹饰(见图3、图4)。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中也详细归纳了商周时期被总结为兽面纹的各类纹饰特点。《吕氏春秋》以有首无身概括了饕餮的形象,历代金石学的研究中实际上将有脑袋或是没有脑袋的神怪性兽面纹统一认定为饕餮。《山海经》中还有一首两身的蛇形怪兽称为肥遗,之后有学者认为应当把青铜器中正中兽面,两边以躯干向左右伸展的形象称为肥遗的造型纹饰[4]。
图3 后母戊鼎上的兽面纹
图4 后母戊鼎鼎足上的牛首兽面
再观,因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而寓意着吉祥如意的“凤鸟纹”,成为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动物纹饰之一。商族图腾玄鸟的应用,恰恰体现了图腾崇拜对于商周的重要意义。但是最初的鸟纹也只是简单的陪衬,真正成为主流装饰纹样要到西周中期前后。凤鸟纹的造型来源于鸟纹的变形,鸟的脑袋佩戴有优雅的凤冠,通过改变其动作式样,展现出凤鸟的仙气和华美。
不难看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幻想型动物纹饰与神话中的动物形象息息相关,造型的特点也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那么动物纹饰的出现究竟有何意义,为何它如此重要,反复出现在大量的青铜器饰面上呢?
三、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的含义
动物纹饰的出现对于商周青铜器具有的特殊含义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物而存在,它甚至可能具有祭祀、通天意的作用。
不同于石头、玉器、陶器,甚至是后来出现的铁器,青铜器的材质是需要铜和锡铅冶炼铸造后才能形成的青铜,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工艺相较其他几种器物更加复杂,形态和体积更庞大,也更为庄重威严,才能从单纯的装饰物脱离出来,成为古代巫师占卜祭祀的道具,成为极为重视“礼乐”的周朝的礼器。我们从中国古代理论学者提出的“天人合一”的观点看出,古人重视自然,无论大小建造都需符合这一要求。这一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而古人对图腾这一象征文化的崇拜,也恰恰体现出了对未知自然的神秘力量的敬畏。
先秦古籍《国语·楚语》有指出,观射父提到如何统治好国家,他们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好民与神的关系,而处理这层关系的中间人是负责占卜和祭祀的巫师。青铜器就是这样一个承接天意和巫师之间的一个载体,有通民神、通天地的意义[5]。青铜器本身就具备通天意的作用,那附着在青铜器表面的动物纹饰造型是否有类似的含义呢?回到我们前一个小节提到的幻想型动物纹中的肥遗。《山海经·北山经》中原句提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那么使用装饰有肥遗兽面纹样的青铜器,是否就意味着渴求避旱,作为祭祀中祈雨之用呢?那么这些动物形象是否代表了特殊的祈愿,寄予某种人类对于无法处理的自然界中的事物的迷信?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从部分古籍文献中,我们得到了一个讯息,古代巫师通天需要祭祀,那么祭祀除了青铜器这个载体之外,是需要活物的,这个“物”就是指代一些特别的用来祭祀用的动物。而以动物作为祭祀是中国古代非常常见的一种方式,古人认为动物身上有和天地相通的地方,例如使用龟壳作为占卜的载体。
因而,商周时期青铜器大量使用动物纹饰作为祭祀的载体,极有可能是为了加强通天地、通民神的联系,而达到祭祀的真正目的。根据大量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青铜器作为贵族使用的礼器,承载着国运翻覆的使命和古人对天地示意的崇敬畏戒,展示着商周时期的文化背景与青铜器庄严肃穆的历史意义,体现着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思想。这也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投放和借鉴到当代艺术市场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其背后的故事性与文化性别具一格,甚至可能会为设计产品本身带来新的价值。
四、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对现代艺术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古风、中国风之名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建筑或是古代器物类的纹饰元素提取又出现在大众视野里。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设计应用尤为夺人耳目,这说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正在活跃在当代设计的大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这些仿佛倾诉着数千年前当朝故事与传说的纹饰,穿越古今,推建起历史与现代匠人艺术沟通的桥梁。
这种现象展示出,商周时期这些经典的动物纹饰的造型塑造无论是对现如今的雕塑设计还是建筑设计,抑或是更小的器物设计、插画设计、平面设计、游戏动漫设计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就连《山海经》中的种种动物形象都被古文“新画”,以青铜器动物纹饰和古文描绘为借鉴,重新以插画绘制的方式展现了出来。例如,某著名游戏动漫中借助商周青铜器中兽面纹的图案(见图5),绘制设计的全新“饕餮”坐骑形象,生动有趣,沿用和放大了兽面纹常见的对称式构图、炯炯有神的双眼、贪婪大张的兽口以及有首无身的典型特征。这些经典的动物形象不仅仅来源于书中只字片语的描绘,也不是单纯靠创作者的想象与天马行空,也大量参考古代器物上经典的各类写实型和幻想型动物纹饰。一如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动物纹饰带来的设计灵感,兼具文化背景和历史源流的设计才能具有叙事性和感染力,这一时期的纹饰,造型塑造的借鉴或是几何形态设计的能力,确实是值得发扬光大和学习的。无论是研究青铜器本身的器物美,或是纹饰内涵,都具有一定价值。
图5 游戏动漫中“太乙真人”与“饕餮”形象的全新设计
五、结语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为贵族的礼器,兼具了祭祀、通天、记载实事的功能性与宣扬国力、震慑人心的形式美。正如上一小节所述,纹饰造型研究对于我们中国风元素提取的借鉴意义,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探索的。无论是对于当代设计中的 中国元素的视觉传达设计,抑或是插画类设计,再或者是纯艺术类绘画都提供着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纹饰的几何化形态的提炼方式也可被应用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形式研究上。
商周青铜器以及动物纹饰作为古代通天意、固国本的象征意义可能放在当代已不复存在,然而作为中华历史上文化瑰宝,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为我们研究商周灿烂独特、诡秘肃穆的礼乐文化提供着至关重要的信息和价值,也为我们后世创作和传达具有中国文化自信的设计作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