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城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对策

2021-12-02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2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贫困户电商

双 慧

(交城县农业农村局,山西 交城 030500)

交城县位于山西省中部,东邻太原,西枕吕梁,县域面积1 822.11 km2,辖 6 镇 4 乡,有 137 个行政村,总人口数为 23.7×104人。全县耕地资源较少,牧草坡面积较大,林木覆盖率较高。耕地面积1.62×104hm2,基本农田1.252×104hm2,种植业以玉米、薯类为主,养殖业以牛、猪、羊、鸡等牲畜为主。

1 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深入推进畜牧、旅游、果、蔬、菌、药6 等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开展产业扶贫“6133”工程,支持10 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财政资金对产业扶贫各个环节的扶持全覆盖,夯实“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非贫困户”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将扶贫产业培育成为龙头企业为“树干”、合作社为“树枝”、贫困户为“树叶”的“产业树”。

1.1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结合全县国家级旅游示范县创建,在卦山、玄中寺、庞泉沟等沿线村庄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点)和以贫困户为主或能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规范化农家乐,形成了“一圈一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设立1 000×104元的旅游专项流转金,打造翠丰庄园、瑞景苑、宏禾园、如金生态园等4个省级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点田园综合体。

1.2 畜牧养殖产业

肉牛养殖根据“山区母牛繁育拉架子,平川肉牛育肥上规模”的总体思路,山区主要以母牛繁育达到1.2×104头,平川以肉牛集中育肥出栏量达到1×104头;生猪养殖重点发挥襄大公司1.5×104头能繁母猪项目龙头带动作用,建设30 个生猪繁育示范基地,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15×104头。同时,县财政投入1 000×104元畜牧产业扶贫专项流转资金,重点支持宝迪、鑫源鑫、老农民等龙头企业发展。

1.3 设施蔬菜产业

重点打造以洪相乡、西营镇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园区,大规模集中连片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在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上做文章,推进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农业园区采用“食用菌+蔬菜”的种植模式,实现四季采摘全覆盖。加快原禾源33.33 hm2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中心、宏禾园设施蔬菜和坤润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步伐,打造面向省城的“菜篮子”基地。

1.4 食用菌产业

重点发展“庞泉沟珍稀菌类+绿色蔬果”的全季采摘,与康养园区、康养基地、团省委青少年研学基地有效契合,形成“全季采摘+康养农文旅创意农业”发展格局。推广“食用菌研究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在庞泉沟、东坡底、会立等山区发展羊肚菌栽培、吊袋木耳等特色种植业,2018年新发展食用菌大棚153个;引进木耳菌种177×104棒,举办了交城县首届庞泉沟木耳文化节,以木耳产业为载体,通过木耳采摘、木耳种植、木耳销售等活动,带动贫困户增收。

1.5 中药材产业

加强与振东药业开展深度合作,培育有交城特色优势的道地中药材。充分发挥山水农贸公司等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中药材保有种植面积达到0.16×104hm2,推动万亩中药材开发和休闲观光的有机融合。

1.6 经济林产业

主要采取“打造典型、示范引路、全面推开”的模式,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破零”的机制,扶持合作社通过承包、入股、租赁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依托省林业厅经济林提质增效建设项目,在会立乡、岭底乡等沙棘集中分布区域,由合作社因地制宜采取带状疏伐、择伐疏伐、复壮更新等方式实施沙棘林改造500 hm2,其中岭底乡塔梭村146.6 hm2、会立乡双家寨88.86 hm2、中庄村193.73 hm2、翟家庄70.73 hm2。全力打造万亩沙棘林标准化示范园,召开第二届国际沙棘发展研讨会。同时,实施核桃、枣经济林提质增效670 hm2,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打造岭底“花果山”项目366.67 hm2“五果”建设基地,立足“交城骏枣”原产地品牌优势,做好集散地市场建设。

2 发展特色产业的主要做法

2.1 稳定利益联结机制

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专业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适合的经营主体使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

2.2 强化品牌创建机制

出台了《关于加强交城县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保护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将品牌建设作为提升扶贫产业质量、增强扶贫产品认知度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品牌引导、培育、奖励、保护措施。

2.3 搭建电商扶贫机制

交城县坚持一个产业配套一个电商服务,构建起“1+3+10+60”电商扶贫网络,建成“交城创谷”1 个县级公共服务中心,引进了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3大电商平台,开通了覆盖全县10 乡镇的电商服务站点60 个,形成县有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三级电子商务供销运营体系。

2.4 创新技术服务机制

通过定点课堂理论知识、示范基地参观和实操等培训形式,组织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县、乡两级和各部门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技能和技术培训,培训场数达到112场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劳力基本进行了培训全覆盖,累计参加培训的贫困劳动力有2.2×104人次。

3 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覆盖比例偏小,没有覆盖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交城县农业占比小,产业基础差,农民从业素质低,培训没有及时跟上,农业产业带动贫困户能力有限,更多是以资产收益的方式带动,因区域经济中工业占比高,相当一部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选择到非农业企业打工。

3.2 农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全流程的精细管控

2016 年,交城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制定13 项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涉及蔬菜、畜牧、食用菌等。由于农牧业生产者认识不高,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应付多落实少,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结合“一乡一园区、一村一基地”建设,广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把标准化生产推广到每个园区和基地生产中,进一步推进交城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3.3 资金使用不规范,扶贫带动作用发挥较差

企业在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仍旧存在财务手续不规范、贫困户分红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关系到全县农业工作和经济发展大局,迫切需要用发展的理念、全新的视角思考农业发展的出路。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4 建议及对策

4.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农业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全额投资、参股控股、兼并联营、合作租赁等形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

4.2 重点打造精品名牌

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完成8 项“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重点在中药材、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上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4.3 全面开展企业家培训

重点围绕宏观政策、公司战略、企业文化、资本运作、市场开拓、营销策划、品牌打造等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营销负责人等进行专题培训和参观考察,进一步开拓视野、提升素质,提高企业发展水平。

4.4 完善利益链接机制

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专业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适合的经营主体使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一是在畜牧养殖方面,复制推广苏家湾肉牛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接模式,交城县宝福牧业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养猪合作脱贫模式;二是在食用菌种植方面,推广“食用菌研究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精准扶贫。

4.5 加快建立农产品品牌推广体系建设

利用交城县创谷平台,推行“互联网+”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走“电商+旅游”新型经营模式,让旅游促进名特产品销售,做好“交城山”品牌的名优特产品的推销。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贫困户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广东“5+1”全链条给农业龙头企业“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