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进展

2021-12-02梁荣淋

今日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筋膜盆底疼痛

梁荣淋

(崇左市人民医院,广西 崇左,532200)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被临床认为是由激发点(骨骼肌与筋膜组成的绷紧区域)引起的一种骨骼肌肉疾病[1]。临床尚未明确MPS的发病机制,据统计显示,其在一般人群中终生患病率达85%,且女性发病更为常见。但不同人群中MPS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如普通骨科患者发病率(21%),显著低于专科疼痛诊所中的MPS发病率(85-93%)[2]。MPS是一种慢性疾病,但也可急性发作,且病程较长,是引发慢性持续性局部疼痛的主要因素,包括肩颈疼痛、腰背痛、面部疼痛以及头痛等T[3]。本文对此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MPS治疗最近研究进展做出综述,为临床相关疾病诊疗提供可靠参考。

1 MPS病因与病理生理学

1.1 病因 目前MPS的具体病因尚未阐明,据临床经验总结得出,激发点与以下因素存在相关性:(1)过度使用肌肉、肌肉创伤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其中过度使用肌肉与肌肉创伤主要是由于生活中反复提重物,肌肉负荷过重,加之姿势错误,导致肌筋膜炎症,最终形成肌筋膜激发点,引起肌筋膜疼痛。(2)疾病因素:脊柱侧弯、脊柱退变、骨关节炎、脊髓变性等疾病均可能导致激发点形成,且维生素D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铁缺乏症等疾病可促进MPS病情发展[4]。

1.2 病理生理学 MPS病理生理学范围从疼痛观念到创伤,再至肌肉组织,本质上其属于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疾病,患者疼痛感知受情境、认知、情感以及生物等因素影响。有研究指出,一部分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者伴有中枢性疼痛调节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与多种途径的中枢性敏化机制存在一定相关性[5]。此种中枢性疼痛调节改变的发生主要由非伤害性、非神经性疼痛引起,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使神经元兴奋,特征为机体感觉系统对刺激感极其敏感。MPS病理生理特征是激发点的产生,激发点可在触诊或按压时出现疼痛症状,而针刺或快速触诊,可能诱发局部抽搐反应。因此可知,激发点不仅会引起疼痛,还会引起神经触激症状,但此类症状程度与患者感知存在较大相关性[6]。

2 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该药物常用于疼痛缓解,通过抑制环加氧酶,减少合成前列腺素,同时降低周围感受器的兴奋性与敏感度,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目前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时多以口服为主,也有研究指出,非甾体抗炎药局部给药可有效治疗MPS。使用该类药物有引发胃肠道与肾脏器官不良反应可能,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出血、胃肠道溃疡、外周水肿甚至器官衰竭等。(2)三环类抗抑郁药:该药物应用于面部持续疼痛与肌肉触及痛具有显著疗效,其中阿米替林可有效缓解慢性紧张型头痛及颞下颌疾病的相关慢性疼痛,其应用于治疗MPS的常用剂量为20-100mg/d[7-8]。(3)肌肉松弛剂:主要包括环苯扎林(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阻止脊髓中血清素下降)、氯硝西泮(增强氯离子通道内y-氨基丁酸A型受体,抑制脊髓突触前后位点)、替扎尼定(抗痉挛、缓解肌肉紧张)。同时肌肉松弛剂可降低肌肉张力,减少肌肉活动,但其使用中易出现头晕、抑郁、镇静、心律失常、血压降低、眼压颅内压升高以及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4)麻醉药:利多卡因具有非特异性钠通道阻滞剂的作用,可维持神经元细胞膜稳定,对神经冲动的起始与传导进行抑制,以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但使用利多卡因后可能会引起癫痫、过敏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以及心律不齐等不良反应。(5)肉毒毒素: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释放,预防肌肉活动过度或痉挛,组织神经元递质释放,以达到MPS治疗作用,然后应用该药物后同样易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包括肌肉无力、呼吸肌与面部神经麻痹、过敏反应以及自主神经异常反射等[9-10]。

2 非药物治疗

2.1 激发点注射 激发点是MPS体格检查的重要标志,呈条索状且伴有按压痛,可有效鉴别或预测疼痛。目前激发点注射治疗MPS在临床已得到大广泛运用与认可,适用于任何部位慢性疼痛,其中以头颈部最为常用,慢性颈部疼痛或紧张型头痛以斜方肌、颞肌以及胸锁乳突肌的激发点注射治疗为主。治疗过程中不排除出现一些相关不良反应可能,如气胸、坏疽、脓肿、神经损伤以及肌肉挛缩等[11]。

2.2 肌筋膜释放与干针疗法 (1)肌筋膜释放:其原理为破坏病理性筋膜粘连,改善肌肉僵硬,包含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进行肌筋膜释放,直接指持续缓慢的压迫紧张肌肉,拉伸筋膜,间接指以很小的力沿着筋膜限制方向进行施压,达到筋膜自身松懈的效果[12]。(2)干针疗法:指采用注射器针头刺激发点,该治疗方式在临床并不常用,且目前存在一定争议,但其对疼痛具有确切缓解作用。

2.3 针灸 在中医里MPS属于“痹症”范畴,中医学理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因此其发病机理为经络不通。MPS激发点与阿是穴相似,采用穴位针灸可达到疏经通络的效果。邓寒冰与钟前波等[13]学者作出研究,将2016.5-2017.4收治的156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作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与观察组(采用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每组各78例,对比两组疼痛程度与病情变化以及治疗安全性,同时在患者接受治疗后随访12个月,记录复发情况。研究结果得出,观察组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79.5%),P<0.05;相比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PPI)、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状态评分、疼痛指数以及条索状物指数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下降更多,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情况,随访1年后,观察组复发率(9.7%)低于对照组(24.2%),P<0.05。由此可知,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运用于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中具有确切疗效,可显著减轻疼痛感,改善病情,同时具有可靠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与复发率。

2.4 经皮神经电刺激 经皮神经电刺激指将电极粘合于皮肤上,对疼痛部位进行电刺激,以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不同组合的电刺激频率与强度可对患者实施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临床目前尚未有最佳的变量组合标准,大多情况下以高频与低强度组合最常使用[14]。其中强度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并且治疗中患者应处于无痛状态,但又存在强烈的感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15]。付婷婷与郭汉青[16]等学者作出研究,将2018.3-2019.6收治的73例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随机分作对照组(n=36,采用常规盆底肌训练)与观察组(n=37,采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VAS评分、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以及盆底肌力改变情况。研究结果得出,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对比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疗效、VAS评分、FSFI评分以及盆底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以上研究内容得出结论,采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可显著减轻疼痛感,改善女性性功能障碍,优化盆底肌力。

3 小结

MPS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但目前临床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等研究并不充足,治疗方法较多且仍需考究。在现有的药物治疗中效果较好的为肌肉松弛剂(包括替扎尼定、环苯扎林以及氯硝西泮)、麻醉药(包括利多卡因等)以及肉毒毒素;非药物治疗中以针灸、干针疗法与经皮电神经刺激等方式为常用且有效的方式。因此,对于MPS的临床治疗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究,以证实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猜你喜欢

筋膜盆底疼痛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疼痛不简单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