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2021-12-02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从严治党攻坚特色

胡 虹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4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具体规划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原则、方案等内容,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又一新篇章。安徽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很快以具体行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于2020年11月28日,与蚌埠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暨安徽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20年年会”。会议紧紧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了深度研讨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对与会专家在本次研讨会上交流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总结。

1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明确提出“推进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实践和经验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之科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本次与会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加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新内容

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每个发展和建设阶段都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从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道路,到邓小平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习近平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着持续不断的理论创新。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语言,继续谱写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版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执政初心和立政使命与《共产党宣言》中“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立场和人民属性是一致的;“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先进性建设和要求与《共产党宣言》中自我革命和反省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共产党宣言》中“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追求是一致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社会主义新发展、当今时代新特征、中国共产党执政新考验,创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和指导性的思想观点,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发展和丰富完善。本次与会专家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等方面进行了学理探讨,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的领会,必将进一步助力研究宣传这一重要思想。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带领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并结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新的时代特征,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逻辑。具体表现为:坚持问题导向,利用倒逼机制,将“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重视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前瞻性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严守“红线”、完善评价体系、奖惩并举,不断提高生态治理水平;通过生态化实践实现绿色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产主义。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从保障人民健康权益的立场出发,着眼于解决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健康生活需要而提出和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生态健康”,从应然层面看,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表现为生态健康为人民健康提供基础保障,人民健康为生态健康注入动力并成为后者的价值旨归,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具有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一致性和同构性。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和实践遵循,同时也为在应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风险挑战中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意识形态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部署了一系列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不断加深人们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在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的背景下,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必须解决的拦路虎;在全球思想文化大激荡的背景下,如何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成为我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路途上必须解决的绊脚石;针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为什么做?怎么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创新性的理论回答。其中,“极端重要”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论断;“两个巩固”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定位;“失语治理”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创新要求;“网络群众路线”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创新路径。

2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谋划“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本次研讨会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题,开展广泛交流,既形成了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的高度理论共识,又围绕主题就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研讨,达到了凝聚共识、相互启发的效果。

2.1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所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全会指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1],首次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崭新的阐释,即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战略目标的调整,既昭示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取得决定性的成就,也预示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全面开启,更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担当和郑重承诺,是一个认识和实践上的质的飞跃。

2.2 完善新时代城乡民生建设新路径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立足于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这就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党在民生建设方面的奋斗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立足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完善统筹城乡民生发展体制机制,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奠定强有力的制度基础。

2.3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要实现的九方面远景目标,其中之一即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会还提到,要“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而要实现这些既定目标,实现文化公平是其重要基础之一。实现文化公平,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坚实基础,强化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逻辑意蕴

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并且全会再次强调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建设分别作了系列重要讲话,二者具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经典著作的理论中去汲取理论基础;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基础,并且要在精神活动、理性思维、文化创造等过程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性;要以明晰的历史实践为基本要求,遵循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性。

3.2 红色文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精神放出新的时代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红色文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红色基因、红色精神、红色资源等几个方面,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本质,是红色文化的遗传密码,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主要表现,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三者作为红色文化的本质、表现、载体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传承红色文化的主要方式就是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红色精神,利用好红色资源三个方面。

3.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大力弘扬红岩精神

1985年10月,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成员邓颖超同志重返红岩,回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时,深情题写了“红岩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红岩精神跨越了历史、超越了时空,与正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实质的统一性。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背景不同、理论定位不一、实践要求各异,但二者却具有前后相承的价值目标、执守不移的价值取向和躬身实践的价值准则。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实质的统一性,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为此,要加强红岩精神理论研究,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题材;要挖掘红岩英烈人格魅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引领;要深切体悟革命历史,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要结合具体道德实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站在即将迈入“十四五”时期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指明了方向。

4.1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作为最深的牵挂、最大的担当,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全党全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亲民爱民为民的深厚情怀,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3]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脱贫攻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推动全省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4.2 巩固脱贫成效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石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扶贫任务的重心将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二者的实施路径中寻找衔接点和突破口,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推进“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效衔接;推进“文化扶贫”与“文化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党建扶贫”与“组织振兴”有效衔接。

4.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脱贫攻坚的如期完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基础。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体现于理论建设和现实需要之中。在脱贫攻坚任务圆满收官的新时代背景下要想进一步做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就必须提前谋划,在思想、政策、工作、文化等方面精准发力。乡村振兴在协调城乡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为脱贫攻坚提供内在动力,脱贫攻坚在改善乡村贫困群体生活条件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弥补了短板。两者是同一过程中前后衔接的不同方面,是为了解决当下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需要和动力支撑。

脱贫攻坚战略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逐步建立起一个系统长效的保障机制。首先,应当延续脱贫攻坚精神,做好两者在思想上的衔接;其次,加强普惠性政策衔接;再次,做好产业衔接互动,大力发展长效高质量产业;最后,做好智力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基础。

5 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党的建设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提出一系列新命题、新任务、新目标,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明确了前进方向,这也是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以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5.1 “全面从严治党”形成和确立的历史脉络

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考察“全面从严治党”形成和确立的历史脉络,理清“全面从严治党”的形成脉络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形成确立经历了一个由“党要管党”到“从严治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完善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复杂严峻的世情、国情和党情要求逐步深化“从严治党”的内涵,拓宽“从严治党”的维度,加大“从严治党”的力度;同时,“从严治党”内涵的丰富完善也指导着新的历史条件下管党治党的实践发展。

5.2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构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结束语部分,提出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也明确提出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需要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构建党员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要强化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少数,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机制,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构建党员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要完善权力运行的约束机制,构建严格有效的监督体系,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反腐败,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构建党员干部不想腐的免疫机制,要筑牢理想信念基石,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锤炼党员干部官德政德。

5.3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先提振农村干部队伍,农村干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思想引领、协调推动、服务指导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安徽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思想作风有待提高、素质能力相对偏低、队伍结构亟待完善、激励考核缺位错位等问题。为决胜全面小康、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可从锻造全面过硬的干部思想作风、强化农村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调整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完善农村干部队伍的激励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6 结论

本次会议是一场以实践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对本次会议的主要概况、交流发言、重要内容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记录,以期对增强会议影响力、提升会议价值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从严治党攻坚特色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特色种植促增收
学校安排布署2021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