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古代文学探讨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实践与改革
2021-12-02杨真真
杨真真
(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引言
“交互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理念,也可以作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其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语言为纲,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因此,也被称为“交际法”。“交互式”教学法强调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然的语言环境,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材料,强调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中心,对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有着颠覆性的创新意义,需要在正视现阶段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困境的基础上,探寻适合的改革路径。
一、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的价值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涵盖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文学知识,以及先贤思想智慧,具有深刻的知识、文化以及道德育人价值,这种价值在当今时代仍然适用。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本身具有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发挥知识育人价值,增强学生语文专业知识素养
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不同时期丰富的文学形式和文化知识,具有深刻的知识育人价值。具体而言,中国古代文学历史跨度较大,涵盖范围广,涉及上古时期、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元明清时期,且分别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相对应不同形式的文学形式,即神话传说、历史和诸子散文、词赋、乐府民歌、诗歌、词、曲和小说等。其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背景、风土人情、现实生活,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知识进行转换和归纳,创造了一种传统的文学知识语境,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意义。 与传统语境相比,新媒体语境能够突破历史性和现实性,能够使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更具开放性,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文学内容,帮助其养成语文知识探求的思维和习惯,激发其语文知识学习兴趣。现阶段,相关专家和学者研究《诗经》《道德经》等文学典籍,《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流派,构建了古代文学语境与新文学以及新媒体语境相互促进和沟通的桥梁。随着“一带一路”等“文化走出去”的推行,西方发达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着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专家越来越多。他们发掘不同国家不同文学之间的相通之处,以促进其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共同发掘古代文学厚重的知识价值,为增强学生语文专业知识素养打开广阔的天地。
(二)发挥文化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国古代文学本身是一笔无价的文化遗产,虽然是产生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但是其与当代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代社会功用价值,无论其以何种形式何时出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古代文学文化内容丰富,涵盖对人性的讨论、对社会的声伐,且古代文人墨客擅长用各种形象,甚至创造形象来表达生活中的抽象文化现象,启发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考,在帮助当代人总结古人的生活、文化道路和经验的同时,又启发了当代人思考当下和未来的文化生活现象,以思考力助力其人文素养提升。其次,古代文学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桥梁,是当代文学鹏程万里的坚实“地基”,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有着基础价值。从文化角度而言,文化存在的真正价值是“透过表面揭示本质看到其核心内涵对人们带来的收获”,以便取得以后人生道路中能够运用的心得和体会。其一,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们的三观影响和人格塑造有着重要地位,以此对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发展发挥关键性作用,如古代文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经过几千年发展,不仅充斥在各种文学名著中,甚至带动许多世界哲学界、文学界等专家学者研究其深刻内涵,为世界文化之林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其二,中国古代文学中富涵的文化情感,对当代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其三,也是极为重要和具有显性特征的一点,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文化资源价值,《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登高》等作品为中国大好河山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引领海内外民众前往探索,掀起书法、绘画、当代文学、影视剧创作、作品对外翻译继续创新创作的狂潮,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更多文化载体。
(三)发挥道德育人价值,健全学生的人格素养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选择。我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蔡元培指出“道德是育人的根本”,而中国古代文学记载了古代中国的道德礼法,将道德折射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反映在作品中。加之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从语言塑造的微言精义的氛围内,完成明辨是非、修身修行的德育任务。这一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是遵循的原则之一。现阶段,“文以载道”的文风和“文以化人”的宗旨依旧被倡导,教材中所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是文质精美又值得推敲的经典中的经典,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熟读精思,从思想上触动学生有感而发,创设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古代文学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从字词句段、文学内涵深意,到思维方式和道德习惯等,始终沐浴着理性的光辉,且不断优化自身人格素养,将文学道德育人价值发挥到极致,成为其实践者。
二、以中国古代文学探讨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实践困境
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实践处于初级阶段,以中国古代文学为切入点对其实践现状进行探讨,发现“交互式”教学理念未能深入人心、古代文学语言与现当代文学的语言差异未能得到重视并处理、教学改革具体内容未能与时俱进以及与交互式新型媒体的接轨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语文教学改革陷入暂时的困顿中。
(一)“交互式”教学理念未能深入人心,影响实践落实
我国关于“交互式”教学理念的理论研究起始于2003年,本身起步较晚,且侧重于理论研究,真正运用到国内汉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机会较少,因此部分理论还未经过实践检验,显然会影响理念的广泛传播。以“交互式教学”为关键词,通过对2003年以来中国知网文献进行查询分析发现,国内“交互式教学”理论研究占绝大多数,且缺乏对教学实证和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尤其缺乏对教学实践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成熟案例,更遑论推广理念和实践。具体分析所针对的教学科目,现阶段交互式教学理念与英语教学结合更加紧密,将交互式教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研究的文献和文章少之又少,交互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及中高级语文教学中的课题研究存在较大空白,需要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者为其提供正面和反面的教学案例,以促进理论的继续完善。这一方面从根本上导致了“交互式”教学理念未能具备先声夺人的气势,影响其传播力度。在此基础上,高校、语文教师等初步学习了“交互式”教学理念,但是并未对理念本身的重要性、概念来源和指导意义等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导致其教学实践与理念认识并未在直线水平上,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理念依旧为主导,所谓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空喊口号,对“交互式”教学实践落实的消极影响作用较大。
(二)古代文学语言与现代语言差异未能妥善处理,降低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较为明显。一般而言,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言简意赅,所要表达的意思即字面意思,但这类语言大多饱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具有十足的画面感;另一类是晦涩难懂,包括文言文等古文语言,也包括富含哲理性的古诗词和长篇小说等,具有深层次的社会历史背景,且具有生动形象的情景。相比之下,现代语言通俗易懂,与古代文学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先入为主地认为学生喜欢教师直接将古代文学内容转述为现代语言的表述,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直接省略了古代文学语言的特征分析,看似为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创造了便利,实质是割裂了古代文学与现代语言之间的联系,更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差异,误认为古代文学和大学语文学习能够等同,并无深究价值和现实价值,误导了学生对古代文学和语文学习的认识,使学生不自觉地失去学习语文和古代文学的兴趣。还有部分教师自身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造诣不够深入,主观上认为古代文学的实用价值微乎其微,对部分学生提出的对古代文学和大学语文学习的观点持忽视态度,造成学生的求知欲降低。如此,古代文学与现代语言之间的差异得不到妥善处理的不良现状进一步加剧。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内容落后,影响学生理解力提升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要求严格遵循教学大纲,以“培养大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为目的,但是大多数教师依旧以“言传身教” “照本宣科”“PPT”等方式展示教学内容。从形式上看,与其他学科教学并无二致,能够彰显出教师对教材全面的剖析和解读,尤其是教师负责任的态度,与现阶段教学考核评价标准所要求的相一致,但是该形式的内核依然是传统教学形式,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变革,不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由外向内的“向心力”,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动力。从内容上看,这种方式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抽空了,尤其与中国古代文学要求“培养和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的标准相背离,更遑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中囊括的文化、审美等元素的传承和表达。这使得将教学内容集中于表层,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与现代语言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被割裂,无形中将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削平”,使学生无从自主探寻和挖掘深层次的教学内容。而这一点又与现阶段大学语文要求“通过培育学生多种形式的语言学习能力提升其理性智慧、审美体验、人生价值等素质”的目标相违背,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获取理解力的内容和权利。加之现阶段大学生受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影响,受各种网络用语的影响较大,自我涉猎广泛,人生经历更加丰富,而落后的语文教学内容改革将语文与丰富的人生相对立,不利于学生理解力基础的建立。
(四)交互式新媒体技术渗透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交互式新媒体技术赋予大学语文教学“交互性”特征,“互联网+”、云平台、3D打印、远程教学、教学机器人等新概念和技术成为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课堂提倡使用的手段,然而现阶段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力不足是首要问题,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使中国古代文学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与“交互式”教学呈平行式发展,缺乏相融合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方面,当前的交互式教学设备处于原始运用阶段,部分大学并未将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一对一教学设备、电子书包等运用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技术性;部分学校基本实现了交互教学设备在课堂中普及的第一步,但是忽视了对教师信息化设备运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导致相当一部分设备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未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作用,造成资源浪费现象。软件条件方面,相应的教学组织模式未能与交互式教学课堂相匹配,大多数教师未能做出灵活调整,依旧围绕单一的知识传授进行教学目标和案例设计,只是在极少部分环节运用交互设备与学生进行简单互动,古代文学和语文学科与设备的融合浅尝辄止,距离提升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的目标十分遥远,整体呈现出“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的局面,使交互式新媒体技术渗透力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
三、以中国古代文学探讨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以中国古代文学探讨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实践可以被认为是改革的新思路和新路径,需要各相关主体参与教学理念宣传、教学方法更新、知识内容整合、新媒体技术运用等各个环节,共同发掘语文教学实践改革创新策略。
(一)更新和宣传“交互式”教学理念,引领实践方向
“交互式”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宣传应建立在对其理念渊源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其最初定义和理论依据进行探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Palincsar和 Brown 等学者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可以通过积极的交互形式对学习者的自我学习能力进行改进的理论,即“交互式”教学法雏形;哈佛大学教授Wilga M.Rivers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当学习者同时关注到信息在听与说两方进行传输时,即是交互,学习者也就掌握了语言学习的能力”的观点。再根据Brown于2001年提出的关于“交互式”教学的12条原理,国内学者程功、黄天元等学者意识到课堂交互的教育心理学转变到社会心理学,应该是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相关教育专家及高校、大学语文教师等应以此为指导思想之一,进一步明确“交互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包括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和交际能力理论等,分别构成了“交互式”教学法的内部基础、对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明确这一点之后,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应通力合作,第一时间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初步印证其可行性。教师应在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定期组织集体学习或者自主学习,强化对通识理论的认识,并发掘其与语文“交互式”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向学生传授“交互式”理念。在此过程中,充分运用中国古代文学对语言环境要求高的特点,塑造更加逼真的交际和认知环境,在提升教学实践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其认知水平,加深对理念的感悟,成为理念的宣传主体之一。
(二)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度
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与现代语言之间的差异被教学主体忽视,可以归结为现阶段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方法还处于较落后状态,需要相关教学主体明确自身定位,充当好称职的“互动式”教学法指引者,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充分考虑在内。将思维导图与“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可以被视为一种相对有效的新型教学法。思维导图最初作为一种高效记忆法诞生,已经被运用于教学领域,被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所运用,且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被认可,旨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学语文相关教学主体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夯实自身的古代文学知识储备基础,运用思维导图搭建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体系图谱以及古代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与现代语言的互动体系框架等,通过简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学生是适用的。教学主体还可以立足于“交互式”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针对部分学生或者学生个体,绘制针对其个性的纵向文学知识体系图,帮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自身语文学习情况的同时,创造共同学习、互动教学的氛围,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促进思维导图与“互动式”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学方式的推广,可谓“一举两得”。
(三)重组和整合知识内容,发掘语文文化魅力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呼声不断高涨,近年来改革的焦点主要内容之一是知识内容的改革。其中一个较为尖锐且实际的问题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该与高中阶段的有所区别,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模块的”,无形中暴露出现阶段的大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依旧是以单篇学习为主,即使是归类也只是简单的作品主题归类,很大程度上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延续。这是大学语文改革中首先应该避免的一点,如此才能够为“交互式”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部门和教学主体应通力合作,对于知识内容的重组和整合制定出可行性方案,并交由教育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审核,形成初步方案和试行本之后,在部分学校内进行试点教学,适当听取学生意见和反馈,修改之后发布正式版本。当然,古代文学内容选取应严格遵循教学大纲,以“培养大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为目的,即始终以最新版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与此同时,教学主体应不断学习和强化自身的内容掌握和理解能力,从细节层面,必要时根据学生需求,以融会贯通的知识水平和与时俱进的眼界对内容进行科学、细微地整合,归纳出适合自身学生使用的内容版本,发挥“新瓶装旧酒”的魔力,在自主探索中国古代文学文化魅力的同时,带领学生进一步发掘语文文化的魅力,切实发挥自身在“交互式”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四)运用新媒体教学载体,构建立体教学模型
新媒体是一种新型传播载体,包含多种形式的新媒体技术平台被运用到教学中,能够发挥有效的教学载体作用。中国古代文学视域下的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与新媒体有共融共通之处,新媒体塑造的语境能够实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跨时空和超文本等特征。首先,相比传统语境,新媒体语境的传播辐射范围更广,与文学信息之间的交互性更强,一方面使得文学信息的开放程度更高,另一方面使得文学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无形中加强了文学教学内容与新媒体载体之间的联系,使教学模型初具立体化特征。基于这一点,将新媒体教学载体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是刻不容缓的举措之一。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和教学主体应明确新媒体教学载体辅助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更加具有研究和教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发挥新媒体技术平台优势,将古代文学中的成语、绝句、借代、象征等描写手法通过新媒体视频、图像等表现出来,将比较难理解的教学案例置于视频或者图像等动态情景中,必要时运用一对一辅导功能,让学生成为情景中的角色之一,身临其境感受文学场景发生的具体背景和年代,体会中国文学体系脉络,进而对我国文学历史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做到能够自然而然地带动学生研究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内涵,与新媒体教学载体渗透力的加强齐头并进,使中华文化更具渗透力和感染力,共同推进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价值担当的实现,推动大学语文“交互式”立体教学模型进一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