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利益与道德理想(节选)

2021-12-02张岱年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物质利益个人利益阶级

@张岱年

为什么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重视物质利益的同时也重视道德理想呢?这是因为,这些思想家对于人类生活的实际情况,对于道德的实际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唯物主义主张从实际出发,因而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然而人与人之间,彼此的物质利益经常发生矛盾。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个人与阶级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个人与民族之间,在物质利益上,必然或者往往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必须得到一定的解决,人类社会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道德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原则。

所以,道德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所必需。

集体(社会、民族)利益可谓之公,个人利益可谓之私。脱离了所有的个人之私,也就无所谓公。然而公与私之间往往有矛盾。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公利高于私利,可以为公舍私,不可以私害公。

首先,道德是关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保持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是道德的出发点。屈从别人意志,甘受别人奴役,谈不上道德。强迫别人服务自己的意志,奴役别人,更是反道德的行为。我们肯定道德,必须反对奴才主义,必须反对尼采所宣扬的权力意志。

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对于个人来说,不要仅仅追求个人利益,而更要追求人民的利益,不要止于利己,而要致力于利人。由此更前进一步,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别人的利益,自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忘己济人,舍己救人,这是崇高的道德行为。从利己而且利人,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一个德行的飞跃,这里表现出卓越的崇高精神。在人我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要舍己为人,这是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

道德的最主要的原则是:在个人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或民族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要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或民族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以致牺牲个人的生命。为公舍生,为国捐躯,这是道德的最高要求。自我牺牲精神,是道德行为之独特的崇高的表现。

为什么要如此?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民族生存的要求,这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在个人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人们都追求个人利益,置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于不顾,社会就必然解体了;如果在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人们只追求个人利益,民族的独立必然不能维持了,亡国灭族将不可避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昭示我们: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地主阶级思想家所标榜的“天下之公义”,实际上是维持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资产阶级的道德,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标榜的超阶级的永恒道德,实际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也都讲“公”,他们所讲的“公”只是封建统治阶级之“公”或资产阶级的“公”。虽然如此,在封建时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仍有社会公益可言。如开发自然“兴修水利,对于社会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期,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保卫民族独立而斗争,是各阶层人民的共同的义务。

在历史的任何时期,“社会发展的利益”都是分别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列宁说:“我们绝对必须承认,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是工人政党的首要政治任务,但是我们认为要说清楚这项任务,首先应该说明现代俄国专制制度的阶级性质,说明摧毁这个制度不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也是为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利益。指出这一点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发展的利益高于无产阶级的利益;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高于工人个别部分或运动个别阶段的利益。”社会发展的利益高于任何阶级的阶级利益。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利益来判定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进步与反动的区别。如果一个阶级的道德是与社会发展的利益相反的,那么它就是反动的道德。

社会发展的利益也即是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即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古往今来,无数民族英雄、革命烈士,为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自我牺牲,他们壮烈的事迹,彪炳史册,发放灿烂的光辉,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

但在任何时期,都可能有人为了图谋私利,却借“公”的名义,强迫群众为他们做出自我牺牲。对于这类“假公济私”的行为,必须彻底揭穿。要求别人自我牺牲的人必须自己首先做到自我牺牲。

道德基于物质利益,而要求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做到自我牺牲、舍弃自己的物质利益,这是道德的辩证法。

猜你喜欢

物质利益个人利益阶级
农村空心化及其次生问题的治理路径——以商洛市为例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与物质利益思想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初步探索
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现代审视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