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的发展趋势与实践路径
2021-12-02刘鹏超
刘鹏超
(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必须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探索适合教育发展的新平台、新模式.本文结合微课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际,重点从微课教学的发展及特征、价值意蕴、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实践路径进行探析,以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尽微薄之力.
1 微课的发展及特征
1.1 微课的发展
自2011 年国内教育界提出微课以来,微课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应用到教育领域.微课作为热点问题,研究领域逐渐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扩展到微课的开发、设计、建设、应用等方面,涉及大、中、小学各个教育层次.“一些大学力图通过建立跨学科组织、各类综合性智库和协同创新中心来突破原有体制的约束,并主动去拥抱慕课、微课等新的知识传播方法”[2],以期达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的.从研究趋势看,近年来的微课研究更倾向于教学改革与应用方面,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在与思政课融合方面也有涉猎.
1.2 微课的特征
随着全媒体不断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使主流媒体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时代主流媒体面临的重大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3]微课是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产物.它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打造线上课程,适应了全媒体时代大趋势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移动学习、操作方便
全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习惯.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热衷新鲜事物,能够积极融入全媒体时代.微课适应了大学生时间碎片化、善于用网的特点,采取移动学习的方式,跨越了时空界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和交流.全程的一对一学习,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2)主题突出、形式多样
微课具有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内容具体的特点.“在思政课的教学创新活动中,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4]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微课授课秉承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原则,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灵活多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建设意义.
(3)反馈及时、交互性强
学生在参与微课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进行反馈,教师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学生听课、评课活动,微课可以“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教师在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迁移和提升.
2 思政课微课教学的价值意义
2.1 应对全媒体时代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产、传播、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强,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器.”[5]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便捷.面对无所不在的网络和信息传播、获取渠道,教师的知识权威直接受到了挑战,传统的思政课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同时,教育信息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将微课应用到教学中,是应对教育信息化和全媒体时代的重要举措,为提高课程吸引力、创新课程模式提供了实践支撑.在有限的时空内使得教学呈现出一种信息立体化的样式,这种信息化的技术优势,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富有说服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7].通过微课,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双重主体作用得到提升,有效链接了线上、线下两大课堂,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2.2 应对传统思政课面临的困境
(1)从授课时长看,传统思政课一节大课时长为90 min,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不利于激发学习动力. 从授课方式看,传统思政课“一言堂”、“满堂灌”的单一模式,将课堂集中在教室,将视域局限于课本,缺乏生气和动力.微课的出现,解决了传统课程遇到的一些问题.现在“00 后”学生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时间安排,比较热衷新鲜事物,偏爱简短的娱乐和学习活动.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微课授课时长控制在10 min 以内,充分适应了全媒体时代学生对时间的要求;微课授课内容,不再聚焦于枯燥干瘪的长篇大论,而是凸显重点、亮点与兴趣点.
(2)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兴趣点不高.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不是专业课,有些内容与高中课程重复,对他们所关心的评奖学金、升学、就业等项目影响不大.另外,有的教师在上课时照本宣科,现实指向性不强,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引导,不能直面学生的现实困惑,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针对特定问题,微课可以替代教师进行疑难解答和专题讲授,既帮助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又解决了学生的现实困惑,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2.3 适应教与学的双重要求
一方面,应用微课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传统课堂教师的发挥空间受时间、地点限制,微课恰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主动创造的平台.在制作微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语言,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事例中.教师适应学生的接受习惯,整合问题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展开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另一方面,应用微课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网络时间,微课方便了学生的在线学习.而且微课教学形式多样,材料丰富,手段新颖,能够促进学生互动、交流,适应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开放化的需求.加之微课授课时长短、内容少、主题明确、画面感强,学生不易产生倦怠.微课的这些特点使其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3 当前思政课微课教学面临的问题挑战
3.1 微课制作给教师综合素质带来的挑战
微课的制作和推广使用,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一是微课制作技能.教师熟练掌握微课技能,熟练掌握办公应用软件,合理运用网络交互平台,这是微课制作推广的基本功,但这对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特别是年龄相对偏大的教师无疑是个较大挑战.二是信息资源获取整合能力.好的微课必然是网络、书本、视频资源、自身积淀等各方面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于以往一些沉醉于书香、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相对单一的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种挑战.
3.2 网络慕课等带来的冲击
目前各种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一方面,各公众网络平台上可以看到的视频影像资源丰富,各种近现代的电影、电视资源源源不断上线;另一方面,各学习平台上汇集了包括一些名师在内的慕课资源,比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上集中了很多大学教师的慕课材料;南京师范大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OOC 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等等.有心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慕课进行自我学习提升.网络慕课等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微课可能带来的效果及在学生中的受欢迎度,进而影响教师制作微课的积极性和热情.
3.3 微课碎片化与知识系统性的矛盾
微课的一个特点就是碎片化,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进行解读.如果不能有效地串联衔接,单个微课必然导致对知识系统的切割,很难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而思政教育是系统工程,思政课必须要兼顾系统性与逻辑性,把微课与系统教学结合好是一个难点.
3.4 微课资源用途单一、缺乏知识产权保护
微课制作需要不小的工作量,不到10 min 的视频可能需要教师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准备.而目前微课资源主要为制作教师个人使用,共享、交互还远没有做到.一方面,不利于互相切磋及对微课内容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完善;另一方面,同一个主题、专题,可能很多教师都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微课探索,也必然导致一定的资源浪费.同时教师对微课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无法完全做到有效地保护好自己的微课成果.
4 思政课微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为应对当前思政课微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将微课更广泛地应用到思政课教育中,打造真正受学生喜爱、欢迎的思政课,必须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维度入手,充分利用微课特点、优势,做到“一个聚焦”、“两个结合”、“三个互动”.
4.1 聚焦:聚焦思想教化目标
微课设计应秉承以教材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互动为媒介,以思想教化为目标的原则,做到线路清晰、重点突出,同时要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教师选取的主题要有代表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确定主题、制作教案、制作PPT、录制视频等,尝试制作体现不同章节内容和特点的微课.教师根据授课主题和学生情况自主选择视频方式,是否出境要看课程的内容安排.
4.2 结合:课上与课下、碎片与系统
(1)课上与课下的结合.搭建微课平台,沟通线上、线下教学,有助于构建全过程育人教学模式.在线上,思政课教师将微课视频、案例、参考资料、阅读书目上传到学习平台,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并做章节测验,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消化、评价打分,并同教师进行线上互动交流,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在线下,教师根据归纳总结的共性问题调整授课方案,设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解决线上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联动,进而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全过程育人.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敬畏讲台,微课绝不是要颠覆、摆脱传统课堂,而是要补传统教学之短.
(2)碎片与系统的结合.微课主要集中于对一个专题的阐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切中肯綮的足够信息点.但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的,思政课同样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逻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进行系统设计,使微课的碎片化教学与系统化教学有机结合.
4.3 互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
(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前提[8]. 思政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00 后”大学生,学习动力显现不足,多数学生愿意享有私人空间,课堂上主动响应少.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群体特征设置授课模式,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比如可依据文科与工科生不同的思维特点筹备微课.文科班授课可以利用散文、诗词增添文艺气息;理科班授课可以借助原始数据使内容更详实、具体.同时,可以邀请学生共同搜集资料、对资料分类处理并制作微课,在传统课堂上或在网络平台进行展播,制作微课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通过课堂翻转,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由“要我学”思政课到“我要学”思政课的转变.
(2)教师与教师的互动.可以以学校为单位,明确不同专题、主题,系统推进微课库建设,保护教师劳动成果、知识成果的同时,把思政教师微课库建立起来.学校、教育部门应有意识地推进优秀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树立协同创新的理念.
(3)教师与学校的互动.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学校要建好、管好、守好思政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思政课微课教学的发展、推广,离不开高校和教育部门等在政策、经费、场地、人员、技术、网络等方面的支持.要把微课制作等纳入思政课教师培训内容,促进教师熟练掌握微课制作技能;要定期组织开展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微课视频评比等,激励教师主动投身微课制作、微课教学,合理运用网络交互平台,进而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综上,将微课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是适应新时代下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有助于发挥教师、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对推进思政课入脑入心入灵魂、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有重要意义,空间潜力广阔、推广任重道远,需要思政课教师和高校等各方面的共同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