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深度学习,实现师幼共长
——以大班沙水区活动“立交桥的故事”为例
2021-12-02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唯锦苑幼儿园张梦洁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唯锦苑幼儿园 张梦洁
幼儿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较长的一个时段,围绕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全身心地积极投入,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与探究,运用高阶思维,迁移已有经验,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沙的极强流动性与可能性成就了沙的至微与至大,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想象与创意。在沙水乐园活动中, 孩子们总是能看到幼儿园外面的立交桥,也时常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交流。由孩子们的兴趣及经验出发,我们开展了沙水区关于“立交桥”的主题活动。我们组织孩子们一起感知立交桥的造型特点和功能,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还有材料和塑造方式的逐步探索。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为幼儿带来更多的游戏方式,让幼儿在沙水区释放天性,幸福成长,从而促进幼儿在沙水区的深度学习。
一、链接指南,科学解读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应“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还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探究,有效支持
(一)设计立交桥
1.感知特点,大胆交流
立交桥有哪些特点?孩子们开始通过观察周围的立交桥以及图片、视频等方式逐步感知立交桥的特点:有的立交桥是直直的,有的立交桥是环形的,有的立交桥是交错的……立交桥的桥墩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桥面是双向开车,有的只能是一个方向开车……有的立交桥是在马路上面的,有的立交桥是在河上面穿过的,有的立交桥还能从地下通过……孩子们仔细的观察着,讨论着。孩子们对立交桥的作用也讨论起来,大家发现立交桥给我们的交通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让我们从河的一边或山的一边直接行驶到另一边,还可以在原来的马路上方再架高增加更多的行驶路线,城市的路线变得四通八达了。
2.尝试设计,分享图纸
有了一定的观察和了解后,孩子们开始尝试设计立交桥。大家在白纸上大胆的勾画着心目中的立交桥造型,在一幅幅设计图纸被描绘出来以后老师开始将大家的设计图展示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二)初探立交桥
1.借助材料,大胆尝试
结合孩子们的想法,大家一起将建构乐园的各种材料搬运到了沙水乐园中。孩子们开始尝试利用长条积木、PVC水管、硬纸板等材料进行立交桥的塑造。孩子们将PVC水管一根根的立在了沙池中当作桥墩,然后用硬纸板进行桥面的连接,在连接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发现问题:有的桥墩之间距离太大,用硬纸板长度不够时可以用长条的积木来代替;有的桥墩高度相差太大可以重新调整桥墩高度。在逐步的尝试中,这些材料很成功的都被架在沙池中形成了孩子们想要的立交桥。
2.激发兴趣,支持探索
在大家完成立交桥塑造时的兴奋之余,天天小朋友的一句话打破了大家的开心的笑声“这和我们在建构乐园的搭建没有什么不一样。”这时候我追问到“那你们有更好的办法在沙池中来塑造立交桥吗?”在新问题的提出后大家开始讨论起用沙塑造的好办法。最终大家决定继续利用PVC水管当模具用来灌沙塑造。
在体验过程中,我们抓住使用何种材料进行立交桥的塑造,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创造性使用各种材料,提升幼儿的塑造能力。活动中我们要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沙子塑造的体验,从而激发幼儿更多的经验探索和创作灵感。
(三)再探立交桥
1.挖掘材料,再次尝试
有了灌沙的想法后,孩子们开始尝试将沙子装在PVC管子中进行立交桥的塑造,可是在塑造桥墩的过程中大家不断发现问题。特别是每次脱模的时候都会塌掉,经过讨论大家发现了不能选择太高的PVC水管来装沙。但是为什么矮的水管里面的沙子也会散掉呢?孩子们觉得有可能会是水和沙混合的比例还不够好,也有可能是需要将沙子压得更结实一点。
2.逐步深入,初见成效
孩子们逐步探索和尝试,开始选择一些高度比较适合的PVC水管来灌沙,同时不断的改进沙子和水的混合比例,也加入了用积木来压实沙子的好办法,经过一遍遍的推翻重来,再尝试……一座座高高低低的立交桥敦整齐的出现在了沙池中。结合孩子们利用纸板辅助完成的桥面,孩子们塑造的立交桥终于初具规模了。
在体验的过程中,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探索,从而发现将沙子做的“桥墩”拍的更加结实等方法可以提高立交桥的承重性能,也能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在体验过程中我们对幼儿的创意做法给予表演和肯定,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遇到“山”的问题
1.提出问题,讨论方法
立交桥已经基本完成了,但是在塑造立交桥的过程中孩子们还遇到了新的问题。豆豆小朋友发现了沙池中的小土堆,喊起来,“这里有两座山”,大家都围到了一起。
乐乐:我知道,我们可以在山里开隧道,让车子直接开过去。
熙熙:不对不对,山上应该造环山公路才好。
雨辰:我们有两座山啊,一座山可以开隧道,一座山可以造成环山公路。
老师:真是好主意,大家一起去试试吧。
2.分工合作,逐步探索
有了开隧道和环山公路的想法后,几个孩子开始分工探索起来。开隧道的两个孩子一开始选择了将PVC水管插进去的办法,但是在尝试的过程中大家发现水管插进去一小截后就没有办法继续了。这时候有人选择了用小铲子去挖掉水管里沙子的办法再尝试,还是以失败告终。最后孩子们选择将整座小山挖开并埋入水管的方法完成了隧道。
环山公路的一组孩子也同样选择了PVC管子插进山上再用纸板链接的方法,但是路面太高,而且路面高低不平,也没有环绕在山上。推翻了这个尝试,第二次孩子们选择了用积木平铺放在山坡上的方法来塑造,但是大家发现这样的路面不但有空隙还十分不稳固。大家重新调整方法,利用湿沙直接在山边进行公路的挖掘,孩子们小心翼翼的一段段的将沙子挖开,再将旁边的沙子拍实,一段段的公路逐步的呈现出来,并以这样的方式成功完成了环山公路的塑造。
在体验过程中,我们重点抓住幼儿在塑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来进行分享(如在开隧道过程中管子没有办法继续插进山里),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让幼儿获得玩沙活动的成就感,给幼儿带来成功的信心和挑战的欲望。
三、思考收获
(一)兴趣出发,经验提升,幼儿成长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当大部分幼儿对某一事物和现象产生共同兴趣的时候,基于幼儿兴趣的主题课程就会随之生发。而源于幼儿生活的课程应该是最适合的、更贴近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在这场“沙水奇遇记”中,从幼儿对立交桥的兴趣出发,通过从沙地建构到用沙塑形的自主探究,幼儿体验了从收集、体验、创造、深入等课程生发的过程,与同伴交往,不管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场“沙水奇遇记”的课程中,幼儿的参与有思考、有设计、有行动地循序渐进。他们大胆尝试用压、拍等技巧,不断尝试、探索,有原有经验的提升,也有新经验的获得,由近及远、有远入深地开展了一场“沙水奇遇记”。
(二)观察分析,有效支持,教师成长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将目光投向活动中的幼儿,以幼儿的发展和真实表现为核心,用心观察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和想法,识别筛选幼儿面对的“困难”或问题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学习机会,给幼儿适宜的挑战,延伸拓展幼儿的探究活动。当教师带着游戏精神参与幼儿的游戏,就能对幼儿的游戏处境感同身受,就会把幼儿的问题当作真问题,和幼儿一起思考、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幼儿的视角理解幼儿的行为和学习,这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
在这场“沙水奇遇记”,教师跟随幼儿的问题,提供材料支持、引导提问,甚至制造“困境”,引发幼儿的探究,激发幼儿的内驱力。教师尊重、支持、鼓励、赞赏幼儿用多种、个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问题、探究、发现、创作、思想和情感。课程步伐始于“沙”,却不止于“沙”,我们努力尝试跟着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的课程实施去“看见”孩子,通过多元表达去理解他们想法,让教师的心贴着孩子的心。这场“沙水奇遇记”见证了师幼间的相互支持、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