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问题” 引发精彩

2021-12-02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幼儿园王春红

青年心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海狮小弟预设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幼儿园 王春红

一、现象描述

绘本故事《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中,矮小的鼠小弟为了吃到树上的苹果,想尽各种办法,当看到最后第二页时,画面上出现了海狮,海狮不会飞、不会爬树、不会跳、也没有长长的脖子,那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孩子们陷入了困惑中,执教者引导幼儿思考:“想想海狮有什么本领?”孩子们议论开了,最终有孩子们提出让海狮把鼠小弟当做“球”顶到树上去,这也正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标准答案”,可是这时有孩子说:“要是海狮顶的不好,鼠小弟会摔坏的。”面对孩子提出的质疑,执教者直接忽视掉“非预设问题”,按预设的思路直接进入到下一环节。教师的做法是否合理?教师该如何面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意外”呢?

二、问题诊断

上述活动中教师之所以忽视掉幼儿的问题,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教师认为活动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程序的过程

教师之所以不理睬孩子的质疑,或许认为:活动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程序的过程。觉得顺顺利利地按计划进行活动才是成果圆满的,而活动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没有按照预设的路线来实施,可能会影响活动的时间,进而影响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们为了“保险”起见,对幼儿非预设的生成就要采取“装聋作哑”的态度,或者用眼神、动作、语言等抑制这类问题继续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当前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不是单纯传递知识,而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实现幼儿在探究中获得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传递,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需要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用全收获的理念去看待活动,活动中有幼儿提出鼠小弟会摔坏的的质疑,体现了幼儿有自己的思想、创新精神,这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回应,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使幼儿能够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新知识,开拓新领域。

(二)教师不知道如何应对课堂上的意外问题

教师在活动前认真细致备课,对每个环节充分预设,但无法预料到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所有问题,会涌现出教师无法预料的新问题,这种与教师的预设相左,规划之外的问题就是“非预设问题”,因此,要吃透教学内容,储备知识,从教学设计、场景营造、教学评价等环节,都需要体现对“非预设问题”的关注和推进。新课程背景下的成功活动,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对“非预设问题”轻描淡写或举足无措。教师要把握活动中的教育契机,能从“非预设问题”中寻找活动增效的一个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动态的引导、点拨,因势利导地使幼儿站在比较客观的位置上自主观察、思考、讨论解决教师抛出或幼儿发现的问题。

上述案例中孩子质疑:海狮顶的不好,会不会把鼠小弟会摔坏?我们可以尝试把“问题”抛还给孩子,引导孩子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的思维进行碰撞、幼儿对问题进行自我剖析,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使经验不断重组与更新。

三、教学对策

“非预设问题”给活动带来的结果往往有两种,即被动尴尬或精彩纷呈。对教师个人来说,都希望非预设生成能给活动带来精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把控“非预设问题”,将幼儿的思想冲突引导到有意义的方向上来,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如何利用“非预设问题”引发幼儿更深层次的学习进行了初探,并得到了如下体会:

(一)充分灵活预设

为了使“非预设问题”在可控范围内,预设必须尽可能充分,这样的预设不侧重于预设教师的教,而是侧重于幼儿的学。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幼儿,要深入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原有认知水平、个性特点、能力水平等充分预设每个环节中,幼儿可能会有怎样的疑惑、问题,当幼儿提出这些问题时,教师又该如何处理。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临危不乱,有把握的调控生成。

案例中,海狮把鼠小弟像顶球一样顶到了苹果树上。但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不容易把“球”和“鼠”联系起来,因此,我用“海狮有什么本领”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经验的迁移,这样幼儿就很容易想到海狮会顶球的本领,但是海狮这回顶的是有生命的鼠小弟,幼儿是存在顾虑的,教师摸清幼儿的“难点”,做到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那么就能巧妙把握与利用活动中的“意外”。

(二)正确引导问题

1.善于抓住“问题”——引导幼儿进入对问题的思考之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习求知欲的教学,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可见学习兴趣对幼儿的发展非常的重要,真正能引发幼儿兴趣的,是含有思维质量的问题,因为思维之于教学如同灵魂之于生命一样,没有思维的教学不能激发幼儿持久的兴趣,也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真正需要。案例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疑问”入手,进行有质量的思维牵引,以问题探究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抛出“海狮顶鼠小弟合不合适?为什么?”这一新问题,引发幼儿自然地进入想象和猜测活动中,紧扣幼儿思维的兴奋点, 贴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需要,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热烈而真实。

在这里教师抛出的问题具有引领作用,第一是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引发幼儿关注和思考;第二是引发师幼、幼幼互动,进行了一场生动的交流,使教学有效成为可能。

2.巧妙制造“问题”——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提升经验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结构之间不能包容而导致的心理失衡。通过引发“认知冲突”,引发幼儿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矛盾,激发幼儿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的作用是支持、推动幼儿的新经验与已有经验发生碰撞,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因此,在活动中有新的观点出现的时候,教师不急于亮出正确答案,而是积极地制造“问题”,引发矛盾冲突。案例中,“海狮顶鼠小弟安全吗?”教师制造的新问题,引发幼儿间展开一场新的交流、争辩、思考 ,推动幼儿积极思考问题,他们必须要运用自己对海狮和鼠小弟这两个动物特性的的已有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辨析。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经验,不断展开新的思考,形成新经验。这既是幼儿已有经验的挑战,又是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过程,从而由浅入深地提升经验。

3.把“问题”还给幼儿——引发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师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教师“专业”表现为,假如幼儿偏离了预设答案,教师便急于“告诉”,或者想方设法把幼儿拉回到“标准答案”的路径上。其实,这样的教师的专业“权威”,限制了幼儿无限创造的可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者。幼儿自我探索,自我学习,也许得到的答案不是最好的,但却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不是教师简单的告诉,教师用“无为而无不为”的心态看待教学中的一切,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教师主导活动的习惯,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

案例中,虽然离预设很近,但教师可以把问题还给孩子,当孩子提出疑惑时,教师可以说:“那可怎么办呢?”教师适时地“示弱”,用退让的精神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探索、创造、补充、回味,孕育着课堂教学更大的推进。这样才能发挥幼儿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才能真正让幼儿体验到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快乐!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把真理直接送给幼儿,而现代教育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者,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和表达,从而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应善待幼儿的疑惑,机智把握“非预设问题”,并进行有质量的问题牵引,让其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成为幼儿发散性思维的起点,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猜你喜欢

海狮小弟预设
熊小弟被表扬了
走丢的熊小弟
爱上刷牙的熊小弟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求关注的海狮
好忙好忙的猪小弟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