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讨
2021-12-02陈秋平
陈秋平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习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合称“四史”)是时代新人的一种必修课。从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2],到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再到今日,全社会持续掀起“四史”宣传教育的热潮。在高校中,“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四史”教育不能仅仅是历史知识的讲授,“四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根铸魂育时代新人,让时代新人知往鉴今、继往开来,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四史”,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3],这就是对新时代青年人开展“四史”教育的根本遵循。有了这一根本遵循,“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工作还需要探讨和明确融通点、目的依归、方法路径等一系列问题,以切实有效地进行“四史”教育。
一、“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通点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历程更是书写着一页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光辉篇章。红色基因需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一笔笔宝贵精神财富亟需传承。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系到如何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问题。因此,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首先要明确“四史”教育的意义,明确它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通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核心[4]。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就是要引领新时代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把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与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相统一。
二是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5]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就是要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爱国精神。要通过“四史”教育,增进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厚植他们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切实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三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今天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世界多极化持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时代背景下,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就是要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的活力,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历程所蕴含的伟大创新力量,培养改革创新精神,增强创新创造能力,勇做新时代文化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四是激励大学生艰苦奋斗。“四史”有一个鲜明的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努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虽然今天的中国已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但在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程上仍需要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以不断克服和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6]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奋斗历程、奋斗目标,使他们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让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永远传承下去。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依归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目的是培根铸魂,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体现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精神教育等多种方面,这成为我们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依归。
(一)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大学生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进行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着理想信念,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牢牢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大学生。要让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树牢“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永担民族复兴大任。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大学生
旧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抵御外敌,反抗压迫,争取独立和解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数革命先辈、爱国志士和优秀共产党人不惜用鲜血、生命、汗水捍卫家国荣誉尊严,他们所具有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成为“四史”最生动的音符之一,是党带领人民取得一个个伟大成就的力量之源。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牢牢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大学生。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及早立志、勤学、修身。
(三)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用党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大学生
5 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吃苦耐劳、勤学笃思、正心修身、舍生取义、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等一系列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也始终发扬和丰富着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体系也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牢牢把握民族精神教育,用党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大学生。要通过民族精神教育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四)开展革命精神教育,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大学生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程,既有光辉的成就,也有巨大的代价。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筚路蓝缕,历尽艰辛,但始终依靠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一步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进。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这些经验和经历能够启迪大学生学会正确看待成功和应对挫折,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牢牢把握革命精神教育,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大学生。要通过革命精神教育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意志根基,树立远大理想,成为新时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坚定支持者和忠实践行者。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讲好“四史”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四史”教育相辅相成。一方面,“四史”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与时俱进,带动“四史”教育不断深化,“四史”教育在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作用正不断发挥。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把讲好“四史”作为重要责任。
近30多年来,尽管高校思政课教学经历几次改革调整而呈波浪式前进,作为重要内容资源的历史内容终究不可或缺。早在“85方案”中,“中国革命史”就是规定课程;到了“05方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本科院校思政课四门必修课之一。在“05方案”中,虽然高职院校思政课没有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但必修课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内容上有相当多的交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际上也就承担着一定的历史内容教学任务。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四史”,就是要把“四史”内容讲透讲活,让大学生深度读懂历史、了解国情,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二)利用经典著作教学,提升理论素养
“四史”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探索史和建设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史、经历史和创造史。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等历代中央领导人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思考探索,产生一系列既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又体现重大理论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体现着经典作家对真理的求索,是人们观察和研究历史现实问题的重要思想宝库。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必然要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历代中央领导人的光辉著作和重要论述。同时,也要把围绕“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出版的优秀读本推荐给大学生阅读。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因此要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开展教学,让大学生看原著时多思多想,读原文时学深悟透,引导他们学会史论结合,打牢知识根基,提升理论素养。
(三)开展现场教学,增强情感体验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现场教学,让大学生抚今追昔,增强情感体验,切实感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的认同。
今天许多学校开展的红色游学活动,就是为了冲出传统课堂的局限,发挥红色文化感染力,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革命史迹、纪念场馆等,是“四史”教育的绝佳课堂,以此开展现场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回顾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追寻红色初心,更加深切感受先辈和先烈们的信念与坚守,加深对光辉事迹、光辉人物的了解和认识,激励他们将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利用网络媒体手段,丰富教育方式
网络媒体作为新的传播方式,在青年中拥有相当大的受众群体。运用网络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创新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更丰富多元。将“四史”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如数字影像等,整合制作成新的传播内容,能增强“四史”教育形式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让教育内容更生动感人,让教育入脑入心。
网络媒体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说教方式,运用网络媒体手段丰富“四史”教育的“打开方式”,注重通过“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和积极实践。
(五)开展实践活动,鼓励知行合一
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目标、原则、方法等更加具体明确,实践教学成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关键一环。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同样不仅要体现于第一课堂,而且要体现于第二课堂。
要充分依托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创新“四史”教育实践育人的形式和载体。一是可以邀请革命军人、时代楷模、劳动模范为大学生作报告,让先进人物和模范与大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二是可以开展学习“四史”的主题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三是可以开展“学身边人、学身边事”活动,让大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比如,在校园中宣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七一勋章”获得者、“大国工匠”等时代楷模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倡导大学生从时代楷模和先进人物许党报国、干事创业、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中感知和获得力量,并将这种收获转化于学习工作的制定目标、端正态度、明志笃行等等。
今天,高校思政课需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必然要以这一主线为贯穿,要启发和引领大学生学思践悟、奋发有为。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四史”教育在实践上就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精神教育等为目的依归,在“打开方式”上更加丰富多彩。
四、结束语
把“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提升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在教育教学中用“四史”教育感染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做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同时还要看到的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是让思政课变得更“有味”的途径。要用好用足“四史”学习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让“四史”学习教育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