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社区营造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功能实现
2021-12-02张建鹏姚奕曦丁瑜鸿纪志强
张建鹏,姚奕曦,丁瑜鸿,纪志强
(1.黎明职业大学 教务处;2.黎明职业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生产、服务、管理等实际工作当中,融会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育人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知行合一”,他指出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这些重要论述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道路标注了鲜明的时代坐标和基层导向。实践育人已经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推动高职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1-5]。
社区营造是指由政府引导,专业社区规划师指导,从社区基层村民需求出发,以存量式挖潜改造为手段,共同为社区综合发展出谋划策,从而激活社区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社区村民对社区文化的自豪感,最终使社区活化的一种社区改造活动。日本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分别于20世纪60、90年代实行了人文与社会环境相互融合的社区营造战略,取得了相对不菲的成就。2010年,国内开始兴起对社区营造的研究热潮,将其应用于广大亟待改造的地区,致力于从物质空间改造、社会学视角反思、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入挖掘和改造旧社区[6-1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乡村振兴”口号,社区营造也随之大规模引入乡村改造中,成为了当今旧聚落更新的一大特点。
国内外关于社区营造的研究,更多站在土木建筑工程相关专业角度展开的,忽视了其一直存在的育人功能。基于此,早在2016年3月,黎明职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就提出了以培养全面、专业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回馈社会为宗旨,通过组织相关专业师生前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虎邱镇石山村开展社区营造项目,创新教学与实践方法,进一步挖掘社区营造所嵌套、隐藏的育人功能,并尝试将其进行普适化,对将来黎明职业大学及其他高校推动学生实践活动发展作出展望。
一、基于社区营造实践育人的可行性探究
近年来,高职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育人导向,办学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为社会建设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技术技能人才,但是也应该看到,传统的实践活动还存在未能与师生专业和知识构成特点相匹配的现象,师生缺乏专业的具体实践操作空间和平台,因此无论从目标或是最终成效来讲学习成效均难达预期。
社区营造较强的参与感和实践特性,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训机会,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因而引起了国内高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关注,并有不少追随者。社区营造,使得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成为了建设的主体,它打造的“三位一体”模式,即: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广泛推进公众参与社区改造,为高校相关专业教师教学方法改进与能力提升提供一个实践平台,也逐步展现出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价值。高校参与社区营造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两个导向:一是社区营造课程走进大学课堂;二是师生走向社区服务。以上两种行为促使高校成为凝聚社区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和纽带[13]。
二、基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区营造策略制定
石山村位于泉州市安溪县虎邱镇。地理方面,石山村位于安溪县东南部,海拔相对西北部地区较低,但仍多为丘陵,山峦起伏[14],这直接造成了该村交通条件相对不便,需投入相当资源予以改善。产业方面,安溪茶叶品质出众,享誉海内外,石山村具备种植茶叶的天然地理和气候优势,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生产成本上升,原本生产规模较小的石山村茶业几近消失。更新生产工艺,进行市场化包装、宣传,重新抢占市场更无从谈起。人力资源方面,村内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及儿童留守,除种植茶叶外,严重欠缺其他经济收入来源是石山村人口外流的主要原因。人文方面,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经济状况欠佳,对于村落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功能区域设计及构建一直停滞不前。因此,石山村的缓慢发展间接成为安溪县在原有百强县基础上再进一步的羁绊之一,成了安溪县人民政府扶贫的重点关注对象,故而对其村落的改造和提升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
普遍认为,社区营造的议题可细化为“人”“文”“地”“景”“产”五个大类。即:满足社区村民需求、提高生活福利;传承社区共同历史文化,开展文艺活动,对村民进行终身教育;保护自然环境与社区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规划社区产业与经济活动;营造社区公共空间等[5]。此次石山村社区营造,项目组从石山村发展现状出发,根据黎明职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师生的专业优势,有重点地选择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造:
其一,推动生活、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师生定期举行村民会议,共同设计、讨论直至最终敲定改造方案。绿化村内环境,增设生产、生活垃圾回收点,安装路灯、安全监控等举措,是石山村迈向新农村的第一步。对石山村公路的扩建是改造里程的关键步骤,现今已对村内相对破旧、危险区域进行清理,初步形成了内外道路的联通。由于交通条件与环境的改善,石山村对于村内外出人员及村外人员的吸引力不断攀升,一定程度上开始突破“困”的瓶颈。
其二,增进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由于经济收入来源的限制,村内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无论是从新精神文化活动的组织抑或是传统文化氛围的传承均不存在成熟的条件。通过多渠道集资,村里修建起石山村老年活动中心、高甲戏台、宗祠,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共商共建精神影响下,还有村民自愿提供私人场所设立石山村图书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了村民间的沟通与交流,定期举办的文体活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统计发现,这些项目的设计与修建人员中村民的比例占据65%,师生占25%,政府人员与社工则为10%。显然,村民已经成为项目营造的主体。不仅如此,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业教师在项目运作期间,还同步向村民及相关政府人员进行授课,传授社区营造理念以及后期村民自主维护、推进项目建设的必备知识,增强其自力更生的能力。
其三,拓宽村民谋生渠道。前文论及石山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所产茶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逐渐丧失竞争力。因此,本次社区营造的另一重点在于与政府配合,深度开发、包装石山茶叶。主要的做法有:一是重新整理、开发老茶园;二是拓展新茶园,介绍并向村民培训制茶新工艺。同时,以此为基础创立“石山韵”国礼茶基地、茶叶合作社,甚至引入中草药种植,丰富经济作物种类。通过重新设计和包装石山茶,使其重新具备市场竞争力。根据营造计划,未来的石山村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旅游产品,如发展民宿及相关产业,最大程度发挥村内剩余劳动力,并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引入外来资金。
自石山村社区营造活动开展以来,黎明职业大学已经组织了26个批次,共计300人次学生走进石山村。通过社区营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石山村在自然、地理、经济及人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三、社区营造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启示
黎明职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利用“社区营造”这一新式实践方案,在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情况下实质性地推动石山村村落的改造和发展。课题组对参与石山村社区营造的师生进行了调查,大家普遍表示:“石山村社区营造让我们知道好的设计必须满足该区域居民的合理要求,必须针对性地调研、沟通与全面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设计才能得以落地。”显然,实践育人亟需遵循能力本位、结合专业、贯穿全程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结合专业培养需求,提供合适平台,并全程评估和调整实践育人方案和目标,方能取得收效[15]。除此之外,参与石山村社区营造的师生还表示:“在社区营造实践活动中,交际、沟通及转化能力得到增强。”这也从侧面说明社区营造不仅在实践方面有其优势,由于其具备的多种特性,使参与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村民、政府及社工人员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因此对其效果的评价也不应局限于实践层面。此次石山村社区营造,收获以下几点经验:
其一,坚持实践与教学并驾齐驱且互为依托。社区营造并不是教学分离的简单实践,而是对居于之中的师生、政府及社工人员,可能还包括商业组织进行共同教育。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增强了专业能力——由于社区营造避免了以往社区改造存在的自上而下且带有强制性并几乎没有考虑每个社区特点与居民意愿的弊端,因此收集来自居民不同层面的需求尤为重要,在项目实现过程中需要高校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应变能力乃至统筹全局的能力,社区营造属于中长期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锻炼上述能力提供科学的规划和广阔的锻炼平台,高校学生除掌握本专业技能外,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其二,坚持多领域学生共同参与,实现聚合效应。在社区营造中,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与其关系最为密切,但为兼顾居民各种实际性需求及其他重要的社会作用,往往需要艺术、科技、历史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持,社区营造早已超越单纯建筑学相关专业的范畴,对于高校实践活动主体的设计可据此进一步改进,即可科学、合理安排不同专业学生参与,实现多专业甚至是多校联动,形成聚合效应。
其三,坚持贴近时代特征,完善高校学生实践内容和体系。前文述及,社区营造已超越建筑学范畴,高校可针对性地将其进行丰富和补充,使其成为高校学生实践活动的科学体系。首先是确立实践目标,除了巩固和增强专业技能外,应迎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扶贫攻坚、传承与创造优秀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制定目标。其次是拓展和丰富专业内容,壮大队伍,根据社区营造具体需求,安排不同比例、不同专业学生参与,精心设计课程。再则是以新时期优秀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精神等为基础性指导内容。高校学生实践活动必须跳出只为促进其专业技能的狭隘范畴,更关键在于助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社区营造中所体现的无私奉献、扶贫济困等精神,学生实践活动要从更深层次塑造高校学生的人格,使其成为国家与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才。
四、结束语
社区营造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已超出建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范畴,成为一个综合平台。黎明职业大学以石山村为对象所进行的社区营造虽然只是一个小样本,但社区营造所具备独特的实践育人功能已经呼之欲出,其育人功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通过精心设计、丰富新时代内涵,使社区营造成为高校实践育人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未来社区营造活动将在提高高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