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边疆经济体系现代化提升路径研究
2021-12-02陈忠言
陈忠言
(云南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涵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要内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是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矛盾的物质基础和强力支撑。所以,如何加快实现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对于提高国家经济治理效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1)习近平:《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载《人民日报》2018年2月1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学界又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内容更加细化。如胡鞍钢率先提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至少包括: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水平的效益、农村发展的水平、地区间发展的均衡、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更完善的对外开放等。(2)胡鞍钢:《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经济网,http://www.ce. cn/xwzx/gnsz/gdxw/201710/27/t20171027_26672207.shtml, 访问日期:2020年4月2日。洪银兴、(3)洪银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功能研究》,载《求是学刊》2019年第2期。刘志彪(4)刘志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框架、关键问题与理论创新》,载《南京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等均认为在此基础上认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建设涉及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城乡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对外开放等内容。
总之,经济体系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家层面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在根本上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功能和目的上要实现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具体包括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的城乡区域格局;二是摆脱过去粗放型的要素增长模式,依托以科技驱动为主导的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发展体系;三是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完整的内需增长机制;四是更加高水平、高质量、收支更加平衡的对外开放经济体系。
(二)边疆地区在构建国家经济体系现代化中的重要性
边疆(5)本文所指的边疆地区仅指我国有陆地边境线的省、自治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国家经济运行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国家经济体系现代化的有效支撑。边疆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本质属于国家经济体系现代化的范畴,其整体的目标方向必须服从于中央的战略布局,服务于国家的远景规划和宏观目标。同时边疆地区毕竟属于国家概念下的局部范畴,对应于经济学上的区域(6)所谓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见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边疆地区的经济体系现代化建设与非边疆地区相比有其共性的内涵也有其个性的特征,其在国家疆域中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塑造了在国家整体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赋予了其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边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持国家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广阔的边疆地区是我国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主要分布地区,是我国粮食、能源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供给基地。另一方面,边疆地区产业结构体系无论从传统的有色金属、冶金、水电、化工等还是新兴的航空工程、生物技术、新兴材料等方面都是全国的重中之重。边疆地区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在抵御国际市场的动荡、甚至在免于受到国外的经济威胁和资源控制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支撑。
其次,边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开展对外贸易,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边疆地区天然的区位优势,在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中发挥着大通道与急先锋的作用,边疆省区与周边国家地缘关系的加深也将大大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容量。(7)方盛举:《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载《探索》2015年第6期。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明显,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均衡。但这些多元化的差异也造就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和巨大的市场。边疆地区既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对外贸易,也可以背靠国内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体系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两种资源的相互流通与技术融合。
再次,边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核心主题,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经济体系更加注重区域之间发展的均衡性、经济增长的绿色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一是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有各自的分工职能,边疆省份各具特色的经济和产业体系不仅避免了地区间“同构化、同质化”问题,还促进了不同要素和技术之间的优化与互补。二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不仅强调社会财富的分配公平尺度,同时也包含着空间维度上的区域均衡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地区间的失衡发展将对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只有各边疆地区建立起各具特色与国家经济体系互为补充的地区经济体系方可实现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标准下边疆地区经济体系的发展现状
为了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提出更符合实际、更合理有效的对策措施,本部分综合马茹、(8)马茹等:《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载《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7期。刘志彪、(9)刘志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框架、关键问题与理论创新》,载《南京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周文、(10)周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载《中国经济问题》2019年第5期。杨琛(11)杨琛,王宾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构建》,载《长白学刊》2016年第2期。等学者的研究基础分别从“稳定性”“效益性”“创新性”“均衡性”“开放性”六个方面分析边疆地区现在的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可公开性、权威统一性,本文选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2018年的数据。
(一)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该指标主要考察被测地区历时性经济增长的平稳性。本文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和GDP平均增长率两个观察点。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高质量的就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与动力源泉,所以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考察就业情况。边疆地区2013~2018年城镇平均失业率整体为21.46%,略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5.24%。但是边疆地区内部又差异明显,东北三省失业率居高不下,特别是辽宁省高达43.52%位列全国第四;其余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等均在20%以下。2013~2018年全国GDP平均增长率为8.47%,边疆地区同期水平为8.22%,基本与全国持平。边疆地区除去东北三省增速整体落后外,其余都在8%以上,西藏自治区、云南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增速分列全国2、4、5位。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若除去东北老工业区外,其余省区的表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若只从GDP增长率看边疆地区(8.22%)和内陆发达的华东地区(8.56%)基本持平。
(二)经济体系的效益性
该指标考察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关系或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效益性与稳定性既有差异性又有一致性,稳定性更多地考察经济发展的速度,而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也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
首先,该指标最有代表力的观察点是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产出比,(12)具体计算方法为: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各省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宏观意义上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是衡量一个地方及其人民经济能力的主要指标。2013~2018年全国平均固定产出比从0.786上升为0.815,6年平均值为0.848;而边疆地区从2013年为0.889上升至2016年的0.961的最高水平后开始回落,至2018年为0.845,6年平均值为0.921。单独从省区看,西藏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排名分别为全国第2、6、8、10,且6年的均值都在1以上。边疆地区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符合了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说明边疆地区投资拉动的空间仍然很大。
其次,第三产业占比与经济稳定性紧密相关。第三产业相比农业、工业来说具有投入小、产出大、吸收就业能力强的特点,其与扩大内需的关系最为直接,因为消费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最可靠和最直接的因素。2013~2018年全国三产占比呈递增趋势,从0.432上升至0.514;同期边疆地区从0.409上升至0.502。从单个省区看,6年均值全国第一为北京市(0.794);边疆地区第一为西藏(0.523),同时也是全国5。边疆九省区内部的三产占比各不相同,全国不同层次的排名都有分布,但整体上基本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三)经济体系的创新性
该指标考察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科技驱动的能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质量的经济体系需要将依靠土地、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驱动调整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上来。本处分别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数和人均专利数考察科技引领的创新性。人均专利数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科技创新体系能力,而工业企业新产品数则体现了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013~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数呈递增趋势,从年均11557件上升至18009件,6年增幅为55.8%;同期边疆九省从3120件降至3032件,6年不升反降。从单个省区看,6年均值边疆内部第一为辽宁省(7988件),全国排名第17位;边疆整体平均值为2743件,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边疆地区2013~2018年人均专利数从3.82件上升至7.53件;同期全国均值为12.23至22.68件。从6年平均水平看,边疆地区整体(5.63件)水平不及全国均值的1/3;边疆最高的辽宁省为10.25件,不及全国第一北京的1/6。
(四)经济体系的绿色性
该指标考察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的融入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治理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这里从单位产出的电力消耗、废水、废气排放三个方面考察。
2013~2018年全国单位产出耗电量(千瓦时/元)从0.101降至0.092,降幅为8.9%;同期边疆地区从0.101升至0.105,增幅为3.9%。边疆地区6年平均水平为0.104,全国均值为0.096,边疆地区单位产值电力消耗最多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同时也为全国的第3、4、5名。在单位产出废水排放(万吨/亿元)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从10.97降至7.81,降幅为28.8%,而边疆地区从10.19降至8.55,降幅为16.09%。虽然从6年的平均值看,边疆地区(9.25)与全国平均水平(9.44)相差不大,但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为全国前两位,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辽宁省、黑龙江省也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在单位产出废气(13)这里采用废气中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作为主要指标。另外由于废气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的数据只公布到2017年,2018年的数据我们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得出。排放(吨/亿元)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从43.52降至12.63,降幅为71.16%,而边疆地区从51.33降至16.57,降幅为67.71%。从6年的平均值看全国中位数水平为19.28,边疆地区为26.25,且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的分列全国4、5、6、8位。
总体上看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绿色性并不乐观,不但整体上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也是全国倒数。边疆地区大都是我国主要生态功能区,在国家生态系统中承担着特殊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保障功能。因此边疆地区亟待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五)经济体系的均衡性
本指标考察的是在经济体系现代化过程中,人民是否切实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区域间人均收入与支出水平是否均衡。本处从泰尔指数、(14)泰尔指数(Theil index)是分析区域收入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工具,具体计算方法参见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三个方面考察。
全国泰尔指数6年间从0.122下降至0.069,降幅为43.4%;同期边疆地区整体从0.184下降至0.113,降幅为38.6%。仅从2018年的数据看,边疆地区的整体水平仍为全国平均的1.64倍;且西藏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列全国1、2、4、6、7位。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6年间从2.67降至2.55,降幅为4.5%;同期边疆地区从2.84降至2.72,降幅为4.4% 。全国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从2.31下降至2.09,降幅为9.5%;同期边疆地区从2.52降至2.26,降幅为10.6%。总体上,边疆地区城乡协同发展水平在以上三个方面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降幅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经济体系的开放性
该指标考察的是经济体系的对外开放程度。边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不但能利用地缘优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也是实现国家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着力点。其中外贸依存度是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外资依存度是外商投资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全国外贸依存度6年间从0.306下降至0.237,降幅为22.5%;同期边疆地区整体从0.16下降至0.118,降幅为26.5%。仅从2018年的数据看,边疆地区的整体水平仅为全国平均的49.8%;且最好的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只列全国第8、第11位,其余均处于中游水平。全国外资依存度6年间从0.27升至0.48,涨幅为77%;同期边疆地区从0.14升至0.264,涨幅为88.5% 。从2018年的情况看,边疆地区除了辽宁省处于全国第6之外,其余也都在19名之后。总体上,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性水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的一半,虽然总体涨幅比都高于全国平均,但整体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三、新格局下边疆经济体系现代化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建设与双循环新格局的建设其实是相互依存殊途同归的。新格局的形成必然要依存于现代化的经济循环体系,同时新格局的建成也是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两者无论在建设内容还是具体的现实路径上都有诸多重合的地方。
现代经济体系的循环主要是指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的梗阻,从而使经济发展以更高质量地运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主要是通过出口贸易,以外部需求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并促进国内消费。而新形势下的双循环策略则相反——以内循环的升级重构外循环。
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双循环新格局的建设都离不开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增长动力、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等内容,二者相互交织、互为支撑。因此,边疆地区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也必须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在数字经济、国货崛起、新基建红利、城市群建设中找到自己的机遇。根据前文对边疆经济体系发展现状的测量结果,结合双循环战略的实施逻辑与建设目标,未来五到十年边疆经济体系现代化的提升应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发展中心城市群,依托聚集效应,实现绿色发展
边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尤其云南省还担当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重任。但边疆地区的“经济治理的绿色性”表现是所有指标中最差的。具体来说,西北和东北的发展代表了边疆地区“绿色性”水平的两级。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吉林省、辽宁省得分也高,而甘肃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则相对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则处于边疆地区内部的中等水平。这种情况可能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先进的工业体系对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水平的贡献是积极的。二是西北地区受地广人稀、城市密度不高等地理因素影响。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人口集聚地区在基础设施、信息、劳动力市场等要素上都可以共享并由此产生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产值的成本。所以人口越密集的区域,其集聚效应的作用越明显,越能显著地降低经济活动供给的人均成本。(15)豆建民,刘欣:《中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财经研究》2011年第10期。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7)》,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3.1、20、57,位于倒数第三至第五。相应的辽宁省、吉林省人口密度为291、191。可见较低的人口密度决定了其难以形成有效益的集聚效应,导致西北地区省份的能耗水平整体偏低。
根据弗里德曼提出的“中心—边缘”( Core -Periphery)理论,(16)Friedmann, J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pow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ystem.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72-1973(4)区域发展的一体化发展通常是一个逐步积累而不连续的过程,由中心的增长极通过先吸引与后扩散两个过程,实现与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通常人均GDP与人口的聚集效应正相关。如美国纽约、五大湖和洛杉矶三大城市群,积聚了国内1/3的人口,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样日本的大东京圈容纳了日本全国1/3的人口。2018年美、日、韩三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群总人口占国内人口比例分别为46%、65%、50%。包括英、法这样的欧洲国家也有如伦敦、巴黎为核心的城市群。可见以城市群为依托而形成的“集聚性”是世界经济和大国发展的一大特征。从国内的数据看,大都市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是全国其他地区的四倍。2018年,全国有16个城市GDP跨过万亿元台阶,这16个城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超过30%。(17)李秀中:《中央定调区域发展 19个城市群迎来新机遇》,第一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9-10/doc-iicezueu4684822.shtml,访问日期:2020年11月2日。因此,在双循环的新格局建设中,城市群必然成为释放内需核心动力和固定投资的增长极。而对于人口密度本就不高的边疆地区来说,更应该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各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群,形成聚集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二)打造辐射中心,承接产业转移,民企提质增效
过去的外循环时代促成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是随着中美经济的逐步脱钩,未来新格局中将向欧亚大陆、东南亚等开拓新的贸易机会,而边疆地区多处于“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区。同时对外贸易形势的变化,东南沿海必然会进一步地产业升级,相应的一些产业必然会向内陆及边疆地区转移。在2020年7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发挥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外贸产业。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吸纳农民工就业多的给予更大政策激励。”(18)《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进一步扩大开放稳外贸稳外资 决定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premier/2020-07/29/content_5531005.htm,访问日期:2020年11月2日。因此,边疆地区的中心城市群既要成为连接国内大市场的中心枢纽,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加强同周边国家跨境区域合作、利用自贸区建设的契机要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分工。
边疆除西藏自治区外都有开展对外贸易的天时地利优势,但是边疆地区“经济的开放性”水平仅为全国平均的一半,除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吉林省外,其余省(区)都处于垫底水平。综合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情况可以发现,民营经济对两省经济的开放性贡献明显。如辽宁省在“外贸依存度”这个观察点上名列边疆地区第一,其增长的趋势与指标“开放性”的整体表现一致。辽宁省民营企业近年来进出口额与GDP占比基本在30%左右。特别是辽宁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东欧17国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3.9%和11.7%。(19)《2019年辽宁省货物进出口总额上升至全国第八位》,中港网,http://www.chineseport.cn/bencandy.php?fid=110&aid=304821,访问日期:2020年5月2日。排名第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2018年广西民营企业进出口2011.1亿元,较上年增长20.2%,占同期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9%,对广西外贸增长的贡献率为173.6%,占同期广西外贸出口总值的72.9%,是广西外贸出口的主力军。(20)《广西民营企业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网, http://gx.people.com.cn/n2/2019/0222/c179430-32672831.html,访问日期:2020年5月28日。
众所周知,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56789”的典型特征,(21)民营经济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消化了八成的城镇就业,七成的技术创新来民营企业、占到了六成的GDP、贡献了五成的税收。决定了其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民营经济已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2)《习近平主持召开民企座谈会,传递四大重要信息》,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8-11/01/c_1123649448.htm,访问日期:2020年5月28日。由此,对于边疆省份来说要壮大民营经济力量,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一带一路”和桥头堡的定位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内外双循环。
(三)打造发展新引擎,创新数字驱动,力争换道赶超
内循环的形成,产业升级是关键,以人工智能、5G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将是这一轮产业升级的新动力。但一条完整的产业创新链条,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和产学研的互通。边疆地区的“创新性”水平并不高,与全国领先地区差距不小。除去东北工业区的四个省外,剩余的云南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四省的平均水平仅为浙江的27.6%。二是该指标除华东地区一骑绝尘地领跑全国外(且大幅领先第二名华北地区),西南、西北、东北等区域间水平差距并不大。因此该指标是边疆地区有机会可实现“换道超越”到达第二梯队的突破点。若不抓住新的发展机会,分享到数字经济的红利,边疆地区将被再次拉开距离。虽然发展第二产业提升工业化的水平可以提升“创新性”水平,但是边疆地区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定位并不适合再走东北工业区的老路。
数字经济也是市场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数字经济是当前经济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主要领域,是人类进入的又一个社会经济形态。(23)《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130/c40531-30598135.html,访问日期:2020年5月28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将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从“十三五”初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占GDP比重36.2%,对GDP的贡献率为67.7%。(24)《“十四五”将加速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新华网客户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293041077993202&wfr=spider&for=pc,访问日期:2020年11月3日。数字经济的“贵州现象”证明了是边疆地区提升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行之路。目前贵州全省数字经济及其吸纳就业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2018年数字经济已经占贵州全省GDP的20%以上。(25)《数字经济的“贵州现象”》,人民网, http://gz.people.com.cn/n2/2018/0526/c22217431628459.html,访问日期:2020年5月28。
“数字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数字化”将是边疆地区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中的突破口。边疆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传统“跟跑”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抢先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爆发期的机遇,实现“换道超越”。而在具体措施方面边疆地区要在基础性科研、新基础设施、引导形成产业集群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基础性科研是促进产学研转换的基础,也是企业不愿大规模投入的领域。如果没有基础性科研的支撑,则不可能促进数字经济的萌发。培育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政府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数字经济时代基础设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铁公基”,而需要政府加大对云计算、物联网、5G等领域的软硬件设施投入。因此边疆地区一要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促进产学研的转换;二要出台积极的数字经济支持政策,以政策杠杆引导企业形成数字经济的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分配倾斜低收入,加大社保投入,促进消费释放
消费释放与产业升级是双循环新格局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促进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其增加的收入绝大部分将用于提高生活水平即消费,而非像高收入群体那样投入资本市场。就全国范围看有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如果这6亿人每人月收入仅提升100元,那么每月将产生600亿元新的消费。而这6亿人中绝大多数又分布在内陆及边疆地区,边疆地区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发展空间。2019年,北京、上海的人均GDP分别是最低地区甘肃省的5倍和4.8倍,同期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西部地区的1.65倍。(26)高伟,陶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现实逻辑与实施路径》,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因此,边疆地区的消费水平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要使边疆地区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还需要一系列亲贫性的财政政策,采取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众所周知,教育、医疗、养老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刚性支出,也是阻碍消费的“后顾之忧”。如果加大这些领域的支付转移力度和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水平,那么居民的消费需求自然会释放。虽然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推动下边疆地区的农村的医疗健康、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比例都大幅增长。但在2020年打赢扶贫攻坚战之后,仍然需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边疆地区农村与城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