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唱·编·演
——小学音乐社团教学中非正式音乐教学运用的实践研究
2021-12-02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缪 吉
随着中西方音乐教育的不断交融,一些西方的教育理念也开始逐渐进入普通的一线教育,一线教师在不断学习中,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其中,正式学习向非正式学习的迁移是显著的调整之一。
何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其实二者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对反义词。正式学习一般指发生在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这种环境中的教学往往是由教师驱动的,有明确的目标和课程计划,并且对学习结果进行严格的评估与评定。而非正式学习可以被描述为在正式教育环境之外获取音乐技能和知识的各种方法,对教育结果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评估模式,强调师生互动、非线性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 决定教学过程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随着小学教育阶段社团活动的不断发展,如何在小学音乐社团中开拓创新,正确引入非正式教学,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在非正式音乐教学中培养“聆听”的习惯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用在音乐欣赏中也是同样的。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有一定的关联。其实音乐并不适合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体验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众所周知,音乐是感知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更是反映人类情感的艺术。一首乐曲可能A觉得忧伤、B觉得宁静,甚至在不同的心境之下,感受到的音乐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低年级进行有效的“聆听”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种“传递游戏”。老师在“打击乐器”活动中教科书般的利用非正式音乐教学进行了“聆听”训练。这个游戏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步是无声传递。教师将打击乐器分发给每一组的一个孩子,让孩子按照小组进行传递。在传递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进行观察、摸索、思考。教师提出的要求,仅有两个——传递、无声。这样的要求并不难,因此孩子们会做得非常好。第二步是自主探索,给孩子们一定的时间去探索乐器的发声,孩子相互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让乐器发出不同的声响。第三步是教师总结,此时老师针对之前环节中孩子们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述,同时将知识点进行提炼。通过这样的层层递进,孩子们对乐器的好奇心被满足,教学也就能更好地掌握在教师手中。
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打击乐器是很多老师“又爱又恨”的一个教学工具。很多孩子往往会因为对它充满了好奇而注意力游离在外,低年级的孩子更是经常会探索着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多老师都觉得打击乐器是无法进行聆听训练的,而这位老师“反其道而行之”,用丰富的教学智慧让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出色的聆听训练。
二、在非正式音乐教学中锻炼“歌唱”的能力
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这种流传华夏数千年的艺术,以它固有的魅力打动着雨果,打动着我们。在音乐社团活动中,最常用的表现方式,就是歌唱。
我们常常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些孩子,平时嗓门很大,很开朗,可是一到唱歌就变了,声音比蚊子叫还小,扭扭捏捏,一点都没有平日里阳光灿烂的样子。有的老师会让他们坐下,别唱了;也有的老师会大发雷霆,但无论怎样,情况却没有一丝改变,那么就这样放弃这些孩子了吗?肯定是不可以的,他们只是没有把“歌唱”的能力锻炼好,我们只要适当进行引导、训炼,孩子就会有所改观。
A是我两年前遇到的一个学生,刚接手的时候,是二年级,课堂表现非常糟糕,上课几乎是没有一分钟在听的,虽不影响其他孩子,但是“多动”的很明显,家长也带去医院检查做矫正。整整一个学期,孩子一首歌都没有学会。期末测评时,孩子愣是在我面前站了半节课,张口结舌唱不出来。这时,班级中,有孩子嘀咕了一句:“老师,A会唱越剧!”
“什么?”我顿时惊讶了。小镇毗邻浙江,很多人都能随口哼唱几句越剧小调。我问孩子,你会越剧?孩子拘谨地点了下小脑袋,我说:“那我考考你,我唱的是什么?……”“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小家伙反应迅速。那个学期,我让小家伙用听辨代替了测试。第二个学期,我们选择合作演唱了一段选段,获得了班级小伙伴的热烈掌声。第三个学期,小家伙邀请我和他一起演唱课本上的歌曲,第四个学期,他终于可以独立完成测评了……
如果我们都按部就班地用正式音乐教学,那么这样的孩子可能就在我们一次一次的斥责中越来越沉寂。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我们其实可以更多地运用非正式音乐教学,锻炼孩子们“歌唱”的能力。
三、在非正式音乐教学中体验“创编”的魅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的标志之一就是教学时机的创造和把握。在创编教学中,教师要逐步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积极主动地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针对音乐社团中的创编活动,教师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在教案的设计、新课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情境的创设、高潮的营造以及能力的训练等环节,真正做到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在教学过程中求活求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创编的魅力,从而敢“编”、会“编”、乐“编”。
我们在排练无伴奏合唱《猜调》时,就有同学提出我们是不是不应该一成不变的站着唱?当时很多孩子都非常兴奋。于是我们就分成了几个小组来进行创编活动。有的孩子比较有想法,有一定的号召能力,同时音乐素养也比较高,那么这样的孩子可以作为小组的组长,在《猜调》的排练中,Y同学就是这样一个“领军人物”,她利用双休、课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视频、资料,列出了简单的分配表;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学习过器乐,因此节奏感和音准较好,那么这样的孩子可以尝试着安排在打击乐或声势的搭配上,在排练的过程中我们还挖掘了一些舞蹈较好的孩子,排练了一些简单的体态律动,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天赋并不太高,但他们有着对音乐的热情,那么这些孩子怎么办呢?其实可以让他们穿插到各个组中,参与到活动中去。
这样的非正式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同时做的还是自己擅长的事、喜欢的事,有了这些作为基础,老师再在其中进行有目的的引导,那我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就会非常出彩。
四、在非正式音乐教学中感受“表演”的乐趣
在小学的音乐社团活动中,音乐表演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学生的个人能力有一定局限性,那么如何来更好地完整地表达音乐呢?
在讲授《脸谱歌》一课时,我进行了“唱念做打”的渗透。无论是哪一个,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天大的难事,怎么让孩子动起来呢?在课堂中,我适时创造机会,播放简单的MTV,让学生尝试体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是一节课下来,依然收效甚微,我该怎么做呢?课后,我利用网络平台搜索了大量的视频课资源,其中一位老师的做法让我有了新的灵感。经过了一周的准备,我再次尝试了《脸谱歌》的教学,这次,我不再让孩子们看流光溢彩的视频资源,而是戴上了自制的京剧脸谱,跟着音乐做了一些简单的程式化动作。孩子们一下子就愣住了,缓过神之后,孩子们给予了我热烈的掌声,一下子,教室里的学习气氛高涨。慢慢的,一些胆大的学生在下面跟我一起演了起来,而且很认真。于是,我请他们上来和我一起尝试,下面的学生看到他们可以和老师一起上台,顿时都站了起来,煞有其事地“唱”“念”“做”“打”了起来,有些学生还自己编起了动作,热闹非凡。
老师通过非正式音乐教学,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孩子充分感受“表演”的乐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时代的不断进步告诉我们,音乐课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本薄薄的教材,在课堂中,我们是教材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不仅仅要立足于课本,还要努力去拓宽孩子的视野,这在农村小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尝试让非正式音乐走进教室,走进孩子,让学生在非正式音乐教学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插上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