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手,让改变如期而至
2021-12-02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周 淳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成长的需求,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学生的成长阶段不同,每个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也不相同,在帮助学生成长时,我们不可以一味说教填鸭,有时候适当放开固有的教育方法,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我们该不该放弃——放开评价标准,舞台还给孩子
2019年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父亲的电话,语速略显急促,愤怒的声音中还夹杂着一些无奈:“周老师,暑假还有最后一天了,欣梅到现在都没做好作业,叫她做吧她就一个劲哭,你听!”父亲把电话放到了欣梅旁边,电话这头我听到了少女在发脾气的声音。
欣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她一出生就没有听力,父母借了数十万给她安了一只人工耳蜗。即便这样,欣梅也只剩正常人三成的听力,这让她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放学后她的父亲每天都帮她补习功课到近十点。四年级下学期,欣梅的文化课成绩开始滑坡,她的脾气变得暴躁,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们闹矛盾。欣梅父亲因为她的“顽劣”怒火中烧,她的母亲则焦急地问我这孩子该怎么办?多年的操劳已让他们心力交瘁。
在深思熟虑后,我决定邀请她的父母来学校,也邀请了欣梅的语文、英语老师,要对欣梅来一个“大会诊”。交流后,我们都发现欣梅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来越慢,而她的学习积极性已经下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到了随时要放弃的程度。这时语文老师提出了让欣梅“随班就读”,即由于欣梅是听力残障,我们只需要对她的材料进行上报,她文化课程的考核可以降低要求。在提出这个建议后,欣梅的父母低头沉默了良久,这时我提出我的想法——建议放弃!
我的建议让欣梅的父母顿时一震,于是我作出了解释:“对于欣梅的情况我也了解了很多,我所说的放弃并不是说要放弃这个孩子,而是说让她在文化课程上不要勉强,只要掌握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好了。我认为一个孩子顺利成长的标准并不单单是文化课成绩,身心健康同样重要。欣梅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应该承认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欣梅是存在劣势的,但据我所知,这个孩子并非一无是处,她的美术和体育成绩都非常不错,我们为什么不把关注点多放在这些方面呢?”在几番思量后,欣梅的父母也作出了决定——申请随班就读,以减轻欣梅的学习负担。
就这样,三门主课老师给欣梅每天精心安排了适量的作业,闲暇时间,欣梅总会拿出写生的画板和纸笔,把自己眼里的美好景物画出来,然后给小伙伴们展示,如今的欣梅脸上总是挂满笑容,往日的消沉和暴躁消失得无影无踪。时间转瞬即逝,五年级的期末测验,原本三门都可能不及格的欣梅却给了我们一份惊喜——她的主课成绩都及格了,语文甚至考了七十多分。到了六年级,她开始爱上了学习,甚至多次作业都可以前几个完成,正确率也很高。不仅如此,作为寻访活动的小画家,欣梅的作品还在六年级主题课程展上展示。
欣梅的改变让我们惊讶,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反思是什么让欣梅有了改变,难道是那个“放弃”的决定吗?在教育中,我们往往因为一纸成绩而让孩子们的成长标准变得单一,学好文化课程固然重要,但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欣梅也许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她已然开始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她需要父母的支持,需要老师和同伴的肯定,现在的她已然找到自己表现的舞台,而这个舞台不一定是我们搭建的那一个。
二、让“绯闻”再飞一会——放开即时观念,“悱”“发”恰机而来
孔子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教育理念,这便是启发性原则。德育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遵守这样的原则,有些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而应该让受教育者对事件有一个充分而深刻的认识,才能让受教育者在本质上了解问题并做出改变。
一次放学,班里的一个女孩对我说:“周老师,我想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什么?”“我们班的小卜同学说他喜欢某女生。”小卜是班里的纪律委员,他的体育很棒,学习成绩也不错,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最近不知什么原因,他的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而今听到这个女孩这么说,我觉得自己好像寻到了一丝蛛丝马迹。
没过多久,这个“绯闻”传了开来,同学们开始对其指指点点,小卜知道原因后脸色霎时一阵青一阵白。即便如此,我还是选择了按兵不动。终于,小卜主动来找我:“周老师,我听说有人在和您说我的事情,我想解释一下……”听到这里我马上打断了他说的话,坚定地看着他说:“小卜,老师始终坚信你是一个自律的孩子,作为纪律委员,希望你也可以相信自己,不要因为这些琐事影响了自己。”这句话虽然没有言明,但我发现小卜的表情从急切变为舒缓,用同样坚定的眼神告诉我他知道怎么做了。在此之后,我始终关注着小卜的表现,他开始有了纪律委员的“矜持”,知道自修课上如何让同学们保持纪律,知道出现问题时如何做到“赏罚分明”,学习成绩也恢复到了原有的水平。渐渐的,关于小卜的“绯闻”消失了,换来的是一个大公无私、关爱集体的好干部。
在处理这件事时,我首先关注的小卜的心理年龄阶段,他正处于青春期早期,不光是小卜,甚至其他同学对这个话题都会异常敏感。问题出来时,如果我第一时间主动去处理,小卜可能觉得这只是和朋友的一个玩笑,并没有什么,老师是小题大做,甚至去怪罪那个传出去的同学。但是当“绯闻”飞了一会后,小卜发现周边的同学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小卜发出的求救信号是发自内心的,希望老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并没有让小卜摊开了讲,一方面是想表达我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想告诉他,如果他自己已经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那就要下定决心用行动去解决问题,过多的辩解可能会造成更大的误会。
三、女儿的“异常表现”——放开既有角色,转换重要他人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适应重要他人角色的变化,适时改变教育方法,这样才能让教育变得高效。
早上六点,一连串的“60秒语音”将我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小袁妈妈发来的呼救信号——“周老师,我们家小袁最近特别不正常,她每天早上五点半起来看书,您看有没有必要再找她谈谈?”小袁来自一个特殊家庭,她是被自己亲生母亲过继的,现在的妈妈和小袁年龄差比较大,老来养女的袁妈妈对小袁有着很高的期待,给她报了很多的补习班,然而这个女儿却不怎么“争气”。袁妈妈每天和我发消息抱怨女儿不肯做她布置的课外练习,在家里经常和她抬杠,有时还要和微信群的同学“煲电话粥”,这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
小袁和袁妈妈的情况类似于“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家中时常闹得鸡飞狗跳。面对这种情况,老师的谈话明显只是治标不治本,毕竟小袁的道德发展阶段已经从“自律阶段”向“公正阶段”发展,道德发展阶段的变化自然也会导致重要他人的改变,父母不再能左右孩子的思想,老师的话也不一定能成为她判断是非的准则。而道德发展水平处于“公正阶段”的孩子对同伴的情况会“异常关心”,或者说重要他人的比重已然倾向于她的同伴群体,如果她周围的同伴群体不再努力学习,她对母亲额外的学习任务自然也是排斥的。于是我让和小袁妈妈先放一放手,让小袁和她的同伴先交流一阵子,看看会怎么发展。
一转眼,期末复习开始了,在几个“小学霸”的带领下,微信群的氛围瞬间发生了180°的大转弯,他们开始讨论谁做的题多,谁的正确率更高,谁的方法更巧妙。为了和朋友找共同话题,她开始勤背书,刷难题,为的就是能在群里有一席之地。于是就有了开始的那一幕。对于女儿的转变,小袁妈妈也是由衷欢喜,但她也害怕这是她“三分钟热度”,想要再和女儿唠叨两句。这时我阻止了她,我对她说孩子有自己的小圈子,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圈子里有学习的正能量,那她也会知道自己努力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她安静地做自己就好。果然,期末考试,小袁给了我们一份满意的答卷,而这次成功的体验也强化了小袁对学习的认知,让小袁成为了爱学习的好孩子。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大人的呵护,但离开雏巢是孩子成长的标志,学会放手也是大人成长的必经,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只有学会放手,孩子的改变才能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