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脱贫时代农民职业化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12-02魏怡鑫李光跃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职业化农民生产

魏怡鑫,李光跃

(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1 引言

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年。自2013年中央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极大成效,2013年到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也大幅度下降。精准扶贫取得的成绩并不代表脱贫攻坚工作的结束,有关调查显示,已脱贫的9300多万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农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推进农民职业化教育,有利于防止后脱贫时代农村返贫现象的出现,促进乡村振兴。

2 农民职业化教育的意义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其知识储备与业务能力对于提高农村生产力举足轻重,因此,通过对农民进行职业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规避返贫风险,进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2.1 激发农民投入生产的主动性

在过去的扶贫中,大多是由国家、地方政府等自上而下地向农村拨款,直接给予生活补助,农民依赖于这种“输血”扶贫模式,自行实现脱贫的积极性不高。通过对农民进行职业化教育,为农民提供更宽广的成长空间,让农民意识到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开拓眼界,学习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学会使用新型农业生产的工具,掌握先进、科学的耕种方法等;结合自身条件,从生产经营性、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3种职业农民类型中为自己未来发展定位,选择最适合的类型进行自我培育。在此基础上,农民能获得更大的自主生产空间和机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农村生产劳动中,从“他给”的扶贫形式转为“自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难题。

2.2 改善农村劳动力流失现状

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农村的生产劳动条件差,且生产率低,大部分中青年农民为提高经济收入,都选择进城打工。同时,传统的农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不高,都希望摆脱农民身份,因此在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情况下会迁居城镇,以致农村劳动力水平再次下降。农民的职业化教育,通过对现代农村生产的知识教授,让农民认识到农村发展的前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劳动力流失。一方面,通过学习现代化农业的机械使用和科学的生产知识,改变农民对农业的观念,由传统低效的农耕生产转变为高效的农业生产,农民不用背井离乡也能通过优质高产量的粮食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家庭,通过职业化教育,能掌握农村创业的方法,在家乡创业,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收入,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

2.3 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作为农村的主体,农民必然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要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作用,则需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见,农民职业化教育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农民大多数文化基础较差,长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在农业生产劳作中也依赖于传统的生产方式,以致生产效率不高。农民职业化教育,能从知识、技术、管理、创新等多方面改变农民对农村产业的认识,教授其更高效的生产技术,提高农村产业的人力资源综合能力水平,进而推进乡村振兴。

3 农民职业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2005年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首次提出培育职业农民以来,农民职业化教育愈发受到国家的重视,但存在以下问题。

3.1 农民主动学习积极性低

农民是接受职业化教育的主体,其学习的投入水平和积极性对教育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目前农民接受职业化教育中学习积极性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对自身的能力存在认知偏差。由于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较少,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所质疑,认为自己无法通过提高职业化教育来提高知识技能水平;此外,农民依赖于政府长期对农村进行“输血”式帮扶,对于脱贫存在完全依靠外界的消极观念,认为没有必要通过提升自己来提高收入,因此不愿参加职业化培训。二是农民没有机会接触农业生产高科技和新技术的讯息,没有意识到科学、专业的技术对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性。当前虽然我国的网络讯息发展迅速,但农民更多是通过网络进行娱乐消遣,主动搜索、学习农业科技的不多,因此他们不愿参加职业化教育,甚至认为一系列的教育培训耽误了耕种的时间。

3.2 教育培训内容与形式单一

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对激发农民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来看,农民职业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较为单一。在教育内容上,一是缺乏连贯性,培训往往设置了不同的时间阶段开展,但下一个时间的培训内容并且与上一次培训内容衔接不足,甚至出现内容相似的情况;二是没有进行分类培训,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分担了不同的角色,但培训的内容只涉及部分类型农民的发展,缺乏针对性,以致部分农民无法学习到自己所从事业务的专业知识;三是没有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特色,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盛产的农作物也有所不同,而培训的内容仅仅停留在普适通用的阶段,依然没有传授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术。在教育形式上,往往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缺乏实践操作,农民很难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无法激发农民的兴趣,以致教育的效果不佳。

3.3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传授农业生产知识的主体,但目前师资力量还无法满足需求。当前的农民职业化培训教师有3类,第一类是高校退休的老教师,他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但由于信息技术使用不熟练与个人精力有限,其知识更新速度较慢,没有跟上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第二类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在职教师,他们的理论水平高,但缺乏实践经验,较难将理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无法帮助农民实现产生技能的提升;第三类是农民出生并通过农业新技术成功发展的草根型教师,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对农业发展趋势的科研预判。这三类教师都在不同方面存在缺陷,无法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可以直接被农民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技能。

3.4 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

近几年来,在中央的引导下,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农业职业化教育,并投入大量经费。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将农民教育任务化,出现为教育而教育的现象,从教育对象的遴选到教育过程再到教育结果考核,都有形式化的痕迹。首先,在教育对象遴选时,没有考虑农民的文化层次和对职业化教育的接受能力,只要报名就让其参加培训,教育对象发现自己接受和掌握培训内容的能力较低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之降低,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只考核教师和教育对象的出勤率,对于课堂质量、教学效果、教育对象参与情况都没有考核的标准。再者,在教育结果的认定上,只要参加了培训的农民,几乎最终都能拿到合格证书,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技能的运用情况都无法考量。

4 后脱贫时代提高农民职业化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4.1 加强宣传力度,转变农民观念

要鼓励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化教育中,必须从思想上进行引导,具体可以从3个方面转变农民观念。第一,宣传农业生产新技术,一方面通过广播、走访、墙绘广告等方式宣传新技术,另一方面以大部分农民会使用的抖音、微信等网络平台为载体,创建微信和抖音公众号,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推送现代化农业生产信息,激发他们自愿参加职业化教育以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第二,转变农民对自身发展的认知,通过宣传一些通过职业化教育而成功致富的乡村和农民的事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仍然有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能力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第三,改变依赖性脱贫的观念,通过走访、宣传,让农民认可自己的社会价值,引导他们认识到参与职业化教育,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提高收入,对新农村建设乃至推动国家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4.2 实施分类教育,提高职业化培育针对性

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不同,参加职业化教育的农民是由受教育程度、耕种能力、年龄层次不同的人群组成,因此,在进行教育培训时要充分考虑其差异性,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在培训前,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培农民的个人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分类,将情况相同或相似类型的农民分到一个学习班级。其次,根据分班的农民特征,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课程计划,提高针对性,如对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年龄较大的农民,他们的农耕、养殖经验丰富,可教授农业新技术;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思维活跃的青年农民,可讲授创业、电商等知识。最后,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将理论与动手实操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参训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

4.3 强化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水平对教育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必要。第一,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在对农民进行培训前要保证自身有过硬的教学水准,对授课教师的培训可从3个方面进行,一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理论知识,二是新技术和机械的操作能力,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第二,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目前参加农民职业化教育的教师都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可定期开展教师交流会,促进授课教师沟通、学习,取长补短。第三,实施教师考核制度。通过课堂督导、学员评教、学员的学习掌握情况等方面的考核,对教师进行综合考评,表彰考核优秀的教师,淘汰考核不及格的教师。

4.4 完善监管机制,提高职业化教育有效性

为保障农民职业化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在遴选教育对象前,要对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年龄、农业生产水平等信息进行摸底,建立农民信息库,审核通过符合条件的报名者,并鼓励符合条件但未报名的农民参加教育培训。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不是单纯地考查出勤率,而要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教师的监督涉及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答疑以及教育对象的满意度等,对教育对象的管理涉及课堂参与度以及课后对知识的运用等。最后,成立认定小组,对教育对象的培训结果进行认定。培训结束后,对参训农民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认定不同的等级,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农民进行典型表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后续参加培训的农民树立榜样作用。

猜你喜欢

职业化农民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耕牛和农民
阿宽的生产小组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农民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加速职业化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