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议题式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

2021-12-02■王

初中生世界 2021年48期
关键词:议题法治教学方式

■王 毅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引入议题式教学的现实诉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学格局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突破和创新。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从过去的“旁观者”“接受者”转变成现在的“参与者”“体验者”。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依然存在急需改革和完善的问题:部分教师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课前预设,轻课堂生成;重教材知识讲解,轻生活知识联系;重活动形式,轻思维训练;重知识点分割,轻知识综合运用;重答题方法指导,轻价值观念引领。

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不到培养,出现学习动力不强、适应能力偏弱、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对上述现象与问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迫切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

从课程理念看,初中引入议题式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一,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而开展议题式教学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其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2011 版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既是课标的核心,也是议题式教学的价值追求。其三,“2011 版新课标”要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即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而议题式教学是自觉将价值观作为根本目标,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促进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可见,议题式教学的价值观引领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

从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角度看,初中阶段开展议题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方式一体化的实现。2017 年底,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7 版高中新课标”)强调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倡导和实施的议题式教学既是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通道,也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渠道。

核心素养是相对抽象的教学目标,其培育和落实单靠课堂讲授和课后练习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不断探索更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而议题式教学就是以学科知识为依托,围绕确立的中心议题创设真实的情境,引领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活动中进行合作探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新教学方式。将其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既符合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也是学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新的内在要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议题式教学的操作要义

议题式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石,以议题为线索,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素养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经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议题式教学主要围绕选择活动议题、创设活动情境、开展活动探究等几个环节展开。笔者以自己执教的“参与民主生活”一课为例,简要谈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议题式教学的操作要义。

1.基于教学内容,选择活动议题。

开展议题式教学,首先要选择教学议题。因为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端点,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议题式教学能否顺利、有效进行,主要取决于议题的选择是否科学。

选择议题首先要基于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统编教材评审专家朱明光教授认为,议题不仅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且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不仅具有整合性、开放性、思辨性、引领性,而且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可见,议题首先要包含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内容的开展,且与学科重难点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并在兼顾学科知识的同时体现素养目标。“参与民主生活”这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行使民主权利”和“增强民主意识”。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参与民主生活的途径,教学难点是增强民主意识。基于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本框教学的中心议题确立为“公民如何参与民主生活”。教师在选择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议题的选择要贴近社会热点;选择的议题要具有思辨性;选择的议题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基于学情,创设活动情境。

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2017 版高中新课标”指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了解议题的实践价值,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基于学情,有意识地引进或者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思考情境,探究情境,参与情境,体验情境,从而有话可讲,有话想讲,有话敢讲。

在教学“行使民主权利”这一内容时,笔者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引用了2021 年暑期本校行政换届选举的真实情境。因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大部分初中生有参与班干部选举、给班级或者学校提建议的经验,但他们是未成年人,还没有选举权,缺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直接经验。于是,通过引用本校行政换届选举的真实情境,学生不仅目睹了民主选举的过程,而且真实感受到民主选举遵循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进而理解“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接着,笔者利用PPT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中《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截图。这一栏目体现了民主决策中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笔者创设这一情境,一方面想让学生知道,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推进决策科学化;另一方面,想让学生懂得“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创设应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确定情境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想参与,能参与,参与后能有收获。同时,教师需要创设最新、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议题情境,让学生有真实感和代入感。

3.基于教材栏目,开展活动探究。

议题的实施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来实现,活动是议题式教学的路径。“2017 版高中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知识的习得需要借助探究活动来完成。议题式教学所要经历的议题选择、议题展开、观点辨析、问题探究、结论验证、价值观升华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每框内容中都有“探究与分享”和“拓展空间”两个活动,它们不仅材料丰富、问题多元、设计巧妙,而且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参与性、探究性和体验性。在教学“参与民主生活”时,围绕“公民如何参与民主生活”这一中心议题,笔者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依次开展了教材中的“投谁一票”“参加听证会”和“学生社团民主管理”三个活动。接着,笔者又组织学生围绕“造谣行为是否可以被宽容”辩题开展“小小辩论赛”活动,促使学生理解宽容的边界、谣言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最后,进行“拓展空间”活动。“拓展空间”的活动形式多以“问题思考型、操作指南型”呈现,不少教师因其操作难度大、花费时间多等原因常常忽略它。其实,“拓展空间”虽然位于教材每一框内容的最后,但它具有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从内容上看,“拓展空间”中的每一点内容都是对本框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从形式上看,几乎每一框的“拓展空间”都需要用活动(讨论、调查、辩论、演讲、设计等)的形式展开。要使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在活动中生长,教师必须将“拓展空间”进行到底。

议题式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发展与变革,不仅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勾勒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基本框架,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转变的重要方向,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样本。

猜你喜欢

议题法治教学方式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