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合理应用与价值彰显

2021-12-02

临沂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思政课思政

金 丽

(合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对分课堂是近年来新兴的普适性教学模式,其特色在于课堂时间一半安排教师讲授,另一半交给学生开展以讨论为基础的“交互式学习”[1],主要由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教学过程组合而成。当前对分课堂在全国部分大学进行了推广与使用,促进了大学课堂教学理念改变,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2019年3月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总结提出了“八个统一”[2]的思政课教学创新方法论原则。当高校思政课探索运用对分课堂时,我们应该围绕“为何而用”“怎么去用”“如何用好”的核心,坚持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合理应用对分课堂,引导人们思想和行为朝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的方向发展,这才是高校思政课应用对分课堂的价值所在。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曾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解析和断定社会行为。所谓工具理性是指将人们对外部事物和他人行为的预期,作为达成合理目的的“条件”或“手段”。[4]换言之,工具理性只关注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而不在意这种手段是否符合价值需要。而价值理性刚好相反,通过有意识地相信“一个特定行为”无条件内在价值——“伦理、美学、宗教”或任何其他解释,无论它是否实现。[4]换言之,价值理性仅关注行为本身的价值,而不考虑手段或者这种价值目标是否能够最终达成。如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远远超越了本义,逐渐引申到其他领域,其语境更为广阔。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高校思政课合理应用对分课堂的逻辑起点

我们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维度对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认识与理解具有以下含义。工具理性,即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或手段在高校思政课中应用的合理性,关注的是高校思政课载体工具运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价值理性,即高校思政课中运用对分课堂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等的合理性,追求的是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应用价值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得益彰。工具理性能够帮助课堂教学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与条件,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率,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价值理性则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思政课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带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性。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目标。然而,在高校思政课初期应用对分课堂时,如果工具理性的选择被摆在了突出位置,那么价值理性就可能被弱化或忽视,这将严重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若片面理解对分课堂,将对分理解为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只注重对分的形式而弱化了思政课理论的价值取向,这本身就是对思政课的误读,也是对对分课堂的误解。因此高校思政课应用对分课堂时,思政课需要坚持理性回归,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对分课堂的应用,既坚持工具理性,不断提升对分课堂应用的优势,又坚持价值理性,不断促进对分课堂应用的价值彰显。

(一)两者的统一是高校思政课学科属性的本质把握

高校的思政课负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从学科属性上看,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新时代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在工具理性方面为思政课提供更广阔的教改思路,但不能只追求工具效率而忽视了思政课本身的价值,丧失了这个价值追求,思政课就没有了灵魂。

高校思政课中运用对分课堂的价值理性切实体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中的前“四个统一”,这是高校思政课学科的本质属性与特征,也是高校思政课中运用对分课堂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合理性所在。它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既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把握好学理性,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它是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引领寓于其中,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理想信念;它是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立足于党和国家的角度,积极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于大众,同时,面对各种各样的错误观点和意识形态,揭示其政治本质和理论错误,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批判;它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它具有突出理论性,同时它又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对接,将思政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做生活的践行者。

高校思政课中运用对分课堂的工具理性切实体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中的后“四个统一”,这是高校思政课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也是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或手段在高校思政课中应用的合理性所在。它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既要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一致性,又提倡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它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同时也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它是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既指思政课教育教学要有系统的理论传授,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又要善于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正确结论;它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思政课既是思政教育公开的课堂教学,要理直气壮地传播思政理论,同时要善于开发别的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合力育人。

(二)两者的统一是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存在问题的理性应答

随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的出台,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层出不穷,翻转课堂、慕课等课堂随之涌现。2014年对分课堂提出以来,对分课堂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也遇到了相应的问题与挑战。一是对分课堂使用机械化,没有突出对分课堂的教育理念应有的促进作用,例如要严格按照对分课堂使用的程序和时间安排进行展开。“对分模式把课堂时间对半分割,是概念性的提法,具体比例可以灵活调整,实质是‘教、学并立’。”[5]二是对分课堂应用功利化,没有真正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例如过多关注了对分课堂使用方法的培训或者是对分易配套的网络媒介的使用,而应用对分课堂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实际参与的效果只是理论上的推测。三是对分课堂应用片面化,没有建立有效的思政课对分课堂的集体备课平台。思政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不一样,有自己的特殊性,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和理想信念。在使用过程中,面对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教师该如何回答应该事先有所准备,这里显得略为滞后。四是对分课堂应用形式化,某种程度上忽视或者弱化了思政课本身的学科优势。思政课应用对分课堂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思政课系统知识的灌输性,例如精讲如何精讲出彩,留白如何留白恰当,不能所有的都去留白,对于学生能够理解的可以去留白,但是对不易理解的概念和理论还是应该讲清楚、说透彻,不能因为应用对分课堂而忽略了思政课讲授的传统方法和优势。

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合理应用,需要正视以上可能出现的四种问题,提升对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以价值理性确立思政课对分课堂应用的主导性,即对分课堂应用要体现思政课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思政课要能够实现教师对对分课堂应用的可控性,提高学生对对分课堂应用的主体性。二是以工具理性增强思政课对分课堂应用的合理性,既要对对分课堂的教育理念合理吸收与创造性运用,又要对对分课堂的机械化、照搬照抄的应用模式加以改造。三是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来体现思政课应用对分课堂的辩证性,既要利用对分课堂的优势服务于思政课内容的教学,又要通过思政课的内容主导对分课堂的使用,实现对分课堂对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三)两者的统一是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融合的深度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备受党中央关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和全国高校思政教师座谈会中都明确表示,思政课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思政教育的改革,进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

因此,需要深度思考建构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创新体系,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要深化以工具理性加强对分课堂使用中的理念化认识。即通过对分课堂中运用的心理学内化吸收环节的理解、教师主导的讲授和学生主体讨论的综合,解决由于对分课堂使用不熟练、不完善带来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平台建设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二是要以价值理性明确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各自的责任意识。主要通过两者的权责界定、素质提升、课堂组织流程的优化、教学效果评估等,加强思政课对分课堂的理性使用,以防对分课堂应用不当,从而把握好适度问题。三是要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来构建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长效机制,即从理念到内容、从方法到途径、从软件到硬件等促进思政课对分课堂的综合改变,构建具有系统性、独特性、联结性的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长效机制,解决教师与学生主客体需求不对称、平台载体不畅通、条件保障不充分等问题,由此创建具有全新优势的适合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工作模式。

二、以工具理性提升价值理性:高校思政课合理使用对分课堂的优势

对分课堂应用的优点很多,例如改变传统讲授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听课、自学、作业、讨论等方式”对所学知识“积极建构”,增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使双方在教学中同时“发挥作用”,实现教学相长。[6]高校思政课以工具理性合理应用对分课堂的优势,必须以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为目标,以工具理性提升价值理性,在思政课堂中发挥对分课堂的优势。

传统的讲授课堂一般特点是,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全覆盖,系统完整、详细深刻、生动有趣,不用留下学生思考的地方。而对分课堂的讲授恰恰相反,“不需要讲得太系统、太完整……太透彻、太精彩”[7],这确实是对传统讲授观念的颠覆,其原则就是精讲和留白。留白是指留下一些空白给学生进行学习探索,让学生主动去钻研和尝试。该理念的出发点是,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

(一)强化对分课堂中教师精讲环节,增加思政课堂的吸引力

由于对分课堂上的讲授是在原有课堂大致一半时间里完成,精讲就只能是宏观指导意义上的讲授,重点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分别对应的是,所学的重难点与框架,意义和价值,方法、技巧和策略。思政课要善于运用精讲的教学手段,将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融入到对分课堂的精讲、留白当中,尤其是精讲可以很好地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

一是内容吸引,即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精心打造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既保证教学内容的权威性、真实性,又要保证其丰富性和感染力。思政课的教材内容大部分是枯燥的理论。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思政课教师需要解决的事情,尤其是深入浅出地讲好理论背后的故事,从故事中启发学生与思政理论知识结合,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很自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二是问题链方式吸引,即根据每个章节的重难点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通过大问题的分解和细化、小问题的设计和解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把理论讲深、讲透,既让内容引人入胜,又体现理论深度,引发学生思考。三是互动吸引,即广泛应用各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教学方法和互动体验平台。教学的优良效果,不能把“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归于一法之得”[8],教师可以通过观点阐发法、启发法和案例法,也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的技术,例如鼓励学生发弹幕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组织一些易操作、受众多、影响大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兴趣。

(二)运用对分课堂上的学生内化吸收,发挥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

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环节包含了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作业阶段。内化是教师讲授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心理认知过程,其特点是,根据学生内化速度和内化方式差异,要求“学生要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过程”,能够“基本理解”学习内容,讨论环节“有感而发”。[1]其创新点在于将对分学习结果分成了“亮考帮”三个环节,即亮出最大的收获、将学懂的考别人、不懂的向同学寻求帮助。

对分课堂中的独立作业与传统作业相比,其优势在于作业重质不重量,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凝练与反思,是讨论环节前的素材准备和支撑,从而展示特色、发展能力。思政课结合课程特点,应用对分课堂内化吸收优势,可促进学生总结学习成果、独立思考、引发讨论和深入学习,发挥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一是思政课内化吸收的内容,结合每一门思政课讲授的框架和重难点内容,从理论联系实际,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尤其是理论与教师的讲授实践、学生自己了解的实践和自己学习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二是思政课内化吸收的作业,作业选择具有开放性,不局限于某一个题的解答,也不局限于答案的唯一性,目的是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突出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想法,并且思考自己以后应该如何践行;三是内化吸收的方法,通过学生独立学习,让每个学生能够有所获,将学懂的与不懂的用问题方式提出来,为后面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三)关注对分课堂学生的充分讨论,激发全体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创造性

对分课堂的讨论已经建构了一套行之有序的流程,这是与传统课堂讨论区别所在。一名优秀的教师不是演员,而是导演,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优秀的演员’”[9]。在对分课堂上,学生讨论主要包含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对分课堂融合优势,将传统讨论与“亮考帮”整合,将传统讨论的优势与对分课堂的创新优势叠加,激发全体学生思政理论学习的创造性。

一是丰富讨论内容。学生根据思政课上的理论、案例和自身的生活经历,将自己的感受、体会、疑惑和难点作为讨论的内容。这样的讨论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将高大上的思政理论拉到了学生生活、学习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极大丰富了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是以前面“亮考帮”作业为基础,针对学习中的收获、困惑和难点,交流切磋、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组织和引导,确保更多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亮考帮”展示、拥有表达自我的机会,而不游离于讨论之外。全班交流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开展的,能够增加组与组之间的生生互动,促进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三是促进学生合作。每个学生不仅仅是独立学习的个体,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中,促使他们进行了合作学习的群体互动,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尤其是“考考你”和“帮帮我”更是在回应交流中提升了对思政课的认识与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与创造性。

(四)提升教师的课堂总结水平,拓展思政学科知识的宽广度

对分课堂的总结是传统课堂小结的演化,也是前面全班交流提问的回应。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教师答疑为主,学生答疑为辅。因为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甄别共性问题给予回答,保障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一些个性问题可以课后单独解决。作为思政课教师,做好对分课堂的总结工作,拓展思政学科知识的宽广度,需具备“政治类”“思辨类”“教育类”和“科学类”等知识[10],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是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结合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特点,找到思政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引发学生共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是关注时事热点话题,做好最新理论政策的宣讲。结合时政动态的宣讲,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现实问题真相、放眼中国和世界发展面貌,提高学生对政治和国家大事的关切度,促进学生对国家理论政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三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被学界称为万花筒,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社会学、领导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作为思政课老师,“不能是一般的浅尝辄止”[11]。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地学习,只有具备这些知识背景,才能上好思政课,思政课老师的知识越丰富,思路越开阔,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思想就越畅通,学生越能从中受益。

三、将价值理性作用于工具理性: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价值彰显

(一)切合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导向性

对分课堂属于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是显示模式、独学模式、对话模式和讨论模式的整合。而思政课是一门融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合理使用对分课堂,即如何在对分课堂使用中增强教育主客体思想和行为的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十分必要。一是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领。思政课对分课堂的使用应该始终围绕这一核心任务而展开,要防止舍本取末,只重视对分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二是科学性。思政课也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学科领域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党史,还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实践性。思政课教学中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12],要求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能够走进学生所关心的领域。

(二)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加强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合理性

思政课的不同课程均承担着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从“05方案”的四门课程可以窥见一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是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不同理论成果,透彻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针,拥有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在国史国情的学习当中,加深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则是围绕人生观、理想信念篇、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把握好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可以提高思政课对分课堂使用的合理性。

(三)共同提高师生素养,发挥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实效性

对分课堂的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对分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完成的,课堂是两者学习成长的地方。教师是思政知识传播的主体,也是对学生知识学习与掌握的引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将学习贯穿于对分课堂的整个过程之中的主导者。一是教师要进行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充分教学准备。教师在提升自己理论知识素养的同时,围绕课程目标,进行适合学生学情和思想状况的课程设计,选择适合的教学材料进行讨论,要关注社会上热点问题,具备广博的全局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深厚的总结概括能力。二是教师组织好学生在对分课堂中讨论的每个过程。教师先提示每个学生写好“亮考帮”作业,随后鼓励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进行作业交流,最后小组内推荐有特色的“亮考帮”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对讨论的过程进行适时地提醒引导和观察,对讨论积极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对讨论不积极的小组也要多做鼓励,从而保证讨论有序进行。三是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自身要改变传统课堂上不讨论的习惯,要有自己是对分课堂的“亮考帮”主体的意识,每个学生要积极参与整个教学的讨论。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大家,“亮闪闪”可以让每个同学在交流中拥有提升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考考你”是学生用本人自问自答的方式去考其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展示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帮我”可以促进每个同学为回应别人的疑惑作好充足的准备,提升即兴回答的能力。

(四)建立师生评价机制,促进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反馈性

师生评价机制主要围绕教师和学生使用对分课堂之后的感受和收获展开。对教师而言,一是对分课堂促进教师教学的获得感。对分课堂上,师生交流与互动明显增加,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能真切感受到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再也不是一个人表演的课堂。二是对分课堂形成教师和学生都是对分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组织教学、课堂记录、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问题的解决;教师需要知识储备和思维拓展;课堂学习不能完全依赖教师教授,主要是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等。三是对分课堂能激发教师科研动力。对分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这一创新方法在不同课程当中都有不同的实践和反思,这些都是教师进行科研的素材。对学生而言,对分课堂真正让学生对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一是对分课堂可以促进学生从内心对思政课有真正的理解、接受和认同。比方“基础”课人生的青春之问,通过给出的既定材料,结合耶鲁村官秦玥飞的案例理解如何才能不枉青春一场?结合唇语女孩江梦南考上清华博士的案例,感受怎样才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结论不是老师说教的结果,而是学生在独立学习思考与讨论交流中深刻感悟到的。二是对分课堂促进学生在思政课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课堂学习素材中,需要去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为了交流、讨论、回答的效果良好,就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案例筛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三是对分课堂促进学生将思政课的理论付诸行动。当学生在思政课对分课堂上入脑、入心之后,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就会自然而然地落实到行动中去。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思政课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