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梆子戏的历史挖掘与当下传承

2021-12-02

齐鲁艺苑 2021年1期
关键词:梆子剧目戏曲

孔 勇

(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人们对于戏曲的需要,古今不同。明清时期,聚戏观演是民众最为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并且戏曲亦可以敬神,而敬神便可获得福祉,所以戏曲在古代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现代社会的娱乐方式多元,“快餐式”娱乐盛行,而传统的戏曲艺术受到不小冲击,受众减少。戏曲生态的变迁,也使戏曲逐渐远离社会居民的实际需要。对于戏曲的传承、保护以及创新也成为戏曲学界最为关心的问题。

一、山东梆子戏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戏曲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山东省代表性地方戏剧之一的山东梆子,以齐鲁文化为依托,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唱腔与表演风格。

(一)起源于山陕梆子,在齐鲁文化底蕴中生成发展

山陕梆子在山西与陕西交界的蒲州与同州地区之间形成,流入关中之后衍变为秦腔,在河东就称蒲州梆子,到晋北就成为北路梆子,流入河南就成为河南梆子,传入到山东后就成为山东梆子,山东梆子源于山陕梆子。

早在唐朝中期,尚处于雏形阶段的戏曲艺术,就已经在宫廷中广泛流传。元朝中期,传统知识分子失去了“入仕”的机会,为了生存,他们当中的部分人逐渐进入到戏曲领域,这一现象,直接为戏曲行业的人文素养提升及由此而取得快速发展的趋势到来,提供了相应的人才和文化储备,并使其作为一种通俗性的“抒叙”艺术形式,开始在中国民间社会广泛流传。明朝中期,山东地区的晋商较为活跃,由于文化同源,晋商中传唱的山陕梆子,在齐鲁地区得以生存并传播开来,成为山东梆子的早期形态。

山陕梆子在明末清初形成后,由河南开封、商丘传入山东境内,分别向曹县(旧曹州府)、菏泽、济宁、泰安、莱芜、章丘、临沂等地传播,并结合当地的风俗、语言、审美情趣,分别形成各地不同的梆子剧种。在菏泽、曹县(旧曹州府)一带流行的称曹州梆子;在济宁、汶上一带流行的叫汶上梆子或下路调,又称高调、高调梆子、高梆;后通称山东梆子。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说法,其中的“西梆”,就是目前在山东地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戏曲样式。

梆子腔是近代民间戏曲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声腔剧种。梆子腔在流传的过程之中,因为各地民歌和方言的迥异而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如山西有蒲州梆子、中路梆子等,陕西有同州梆子、汉调桃枇、秦腔三个大的类别,河南有河南梆子,河北有河北梆子,山东有山东梆子等[1](P38)。其中山东梆子流行范围较广,梆子腔在山东兴起之后,就已到各地演出,演出范围非常广泛。遍布河南、安徽、河北、江苏等省市,在山东省内的演出也全面铺展开。泰安、济宁、菏泽以及聊城是山东梆子在省内的演出中心,特别在鲁西南地区的乡村深受百姓欢迎。而且农民还自己编出顺口溜:“犁着田,耙着地,谁不会唱两句梆子戏”[2](P1),可见,山东梆子脍炙人口,百姓口口相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便成就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对于文化事业极为重视。山东各地纷纷成立了专业的“梆子戏”演出组织,各级剧团多达43个,涌现出了窦朝荣、刘桂荣、姚月芝、刘桂松、郝瑞芝、孟玉琴等十几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原山东省梆子剧团多次代表本省进京演出,并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专场汇报,为山东戏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全国戏曲事业遂渐走向衰落,山东梆子也不例外,特别是1986年山东省梆子剧团撤销后,便失去了领头羊,山东梆子艺术的发展更是面临江河日下的窘境颓势。2005年,梆子剧团的数量,从鼎盛时的43个锐减到3个,地市级仅剩原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苦撑危局,山东梆子衰落成为“濒危剧种”。

(二)在剧目、表演和板式中呈现浓郁的齐鲁文化特征

1.传统剧目丰富,故事内容多是以齐鲁文化为依托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山东梆子戏中,剧目内容注重“礼法”,常常将“忠孝”文化等作为叙事的主脉络与矛盾点,把现实生活规则套入到剧目中,很好地凸显了齐鲁文化底蕴。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的数量居多,剧本存世的剧目共有503出(含本戏和折子戏)。从题材上来看,多为历史演义戏和英雄传奇戏。历史演义戏以政治斗争、王朝兴废为主要故事内容,揭示历史演变的规律;英雄故事戏以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为主要表现内容,揭示英雄们的过人胆识、感人事迹,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从篇幅规模上来看,多为本戏,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P205-206)。“打朝”戏也是独特剧目类型,主要有《红打朝》、《黑打朝》和《花打朝》。前两个是大黑脸行唱做工戏,“红”和“黑”分别指主角陈平和尉迟恭的脸谱颜色;后者是大花脸行唱做并重戏,“花”是就其行当而言。这些剧目反映了古代山东人民正直刚猛的性格气质。

山东梆子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老十八本”“十七山”“十二关”“六州”“五阵”“四大征”等。艺人们常说的“老十八本”就包括:《春秋配》《梅绛亵》《千里驹》《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玉虎坠》《百花咏》《老边庭》《金台将》《富贵图》《龙门阵》《佛手橘》《双玉镯》《虎丘山》《天赐禄》《马龙记》[4](P215)。

2.表演粗犷,展现人物勇猛爽直的性格特色

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形式,主要是唱念做打,人物造型较为规范,演出流程也极为讲究。其表演手法比较粗犷,动作架势夸张,尤以黑脸、红脸戏较为突出。如:从古至今有“文敬德、武老包”的说法,在《铡美案》包公要铡陈世美这段表演中,包拯形象是歪戴相沙,胡须耳边一挽,登上桌子亲自做按铡刀的动作,表演大开大合。例如,饰演包拯的演员往往以吹胡子、瞪眼、带活腮之类的动作表现焦炙不安的情绪;以晃膀、跺脚的动作表现愤懑大怒的情绪等。《李逵下山》中梁山好汉李逵推圈走圆场等表演技巧,也是梆子戏的一大特点。

3.唱腔节奏变化明显、旋律对比鲜明

山东梆子的音乐唱腔,属于戏曲四大声腔中的梆子腔系统,是板腔体的组成形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板式结构,构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5](P13)。基础性板腔可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黄戏)等四大类,并因此而发展变化成50余种板式。其中的“舍命梆子腔”更是集中体现了齐鲁文化中耿直忠厚的艺术特质。

二、山东梆子戏的保护与发展

当下的山东梆子戏,己经从仅剩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苦撑危局的困境中走了出来,逐渐恢复到目前的十几个院团,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定推广。但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具有鲜明乡土文化特色的梆子戏,由于其来自民间,演出阵地也主要在民间,即使十几个市县专业院团每年平均在乡村演出3000余场,却难以满足城镇当代青年的文艺欣赏需求,不易获得更多年轻受众群体的广泛关注,导致演出舞台大幅萎缩、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因此,如何做好山东梆子戏的传承与创新,创作出能够吸引当代青年观看的剧目,有效扩大剧种受众面,使山东梆子这一流传了近400余年的古老剧种,得以全面振兴发展,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这门艺术发展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依托政策扶持继承山东梆子戏

山东梆子戏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20世纪60、70年代是发展鼎盛期, 43个剧团,分布在全省三分之二的区域,是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是全省地方戏曲发展的主流。

随着社会发展,山东梆子戏开始逐渐淡出主流文化视野,而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地位。2008年,山东梆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虽经各地政府扶持抢救有所好转,但离鼎盛期和国家对戏曲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此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民间力量已经难以应对其保护发展的基本诉求。因此,山东省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戏曲发展特性,充分认识该剧种特有的珍贵文化价值,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1.未来发展在享受国家政策以及财政扶持的同时,应依靠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应以区、县为单位,建立山东梆子戏文化研究推广中心。该中心主要职能是收集与整理散存于民间的艺术档案,提供给优秀表演者相互交流的平台、并提升他们的表演水平。同时在菏泽、泰安等原山东梆子戏较为流行和现有观众基础较好的城市,可成立山东梆子戏艺术团,并借助地方政府和新媒体的力量,为该艺术团提供足够的演出和宣传机会。

2.通过戏曲实践活动,将该剧种引入到中小学教育机构中。可适时依托山东梆子进校园展演辅导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义务表演,并为学习意愿较强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在校园内培养出更多的儿童戏曲爱好者,以培育和提升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度,丰富校园文化、弘扬民族艺术。

3.通过在地方高职院校开设山东梆子戏专业等手段,在高等教育层面,使该剧种得到保护与发展。通过该专业的设立,戏曲从业者的综合素养也将逐步提升。同时在高校内,教师可邀请学生成立戏曲社团,通过校园社团的工作,更多的青年学生,将成为戏曲艺术的爱好者,随着这部分青年人的成长,山东梆子戏也将重回主流文化。

(二)通过产业建设继承山东梆子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重要源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这一古老剧种的挖掘传承,应是各院团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在做好传统剧目剧本的挖掘整理的同时,深入调研采访老艺术家、老艺人,将他们的珍贵艺术资料整理保存,对音乐唱腔、曲牌和打击乐进行挖掘梳理,将以上资料进行数字化、音像化长期留存。要为青年演员复排优秀传统剧目,以老艺术家口传身授方式,做到优秀剧目的精准传承。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按照京剧表演程式,来实现身段表演的标准规范化,以提升青年演员的艺术水平。

在以上两项发展目标的推动下,加快实施戏曲产业化建设,方可为山东梆子得以永续流传的根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山东梆子戏的运营模式较为原始,民间戏班会通过社会演出赚取微薄收入。而随着共和国的建立,国家对民族艺术发展日益重视的情况下,民间艺人被编入地方文工团,不仅享受到了稳定的待遇,也获得了更为优质的演出机会。但在这一体制下,戏曲剧团的商业运营能力却大幅衰退,使得山东梆子戏的产业建设目标难以落实开启。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政府扶持已经成为了戏曲艺术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样的方式,使得山东梆子戏逐渐出现了脱离群众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山东梆子戏的从业人员,应当以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成立文化传播公司。通过企业化运营,使自身保持艺术活力。再有,地方政府应当鼓励民间艺术团的发展,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山东梆子戏的民间市场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在推动戏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戏曲文化推广公司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它可利用商场展位以及文化展览会的平台,推出山东梆子戏曲文化展演活动。邀请知名艺术家参与其中,并将齐鲁文化作为其“通约性”的传播命名。通过长期的展示,山东梆子戏将逐渐成为本土文化的代表性存在。其次,商业推广公司应当着力打造并推广山东梆子戏的经典曲目。通过精品吸引观众,是艺术传播的重要手段。例如,中国观众起初并不了解西方油画艺术,但因为大众对《蒙娜丽莎》等优秀作品的关注,而使其多代表的艺术门类,逐渐成为了被当代中国社会认可的高雅形式。同样中国观众对于西方的芭蕾舞艺术所知甚少,但通过观赏《天鹅湖》,亦可领悟异域文化的奇特魅力与其艺术形式的生命表现力。因此在传承发展山东梆子戏的过程中,文化推广公司应当积极打造经典戏曲,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三)借助社会力量做好山东梆子戏的传承工作

山东梆子戏来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深受群众喜爱。现存规模较大的受众团体——山东梆子戏迷票友联谊会,有会员1000余人,他们学唱梆子戏的热情高涨,而且演唱水平不错,经常组织起来为“山东梆子”摇旗呐喊,是本地影响较大的地方戏曲票友群体,可见该剧种所具备的深厚市场基础与受众底蕴。如何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城市青年观众群,更好地普及山东梆子,是研究者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可积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组织开展山东梆子戏迷票友演唱大赛。

2.组织开展山东梆子表演培训班,对戏迷票友进行培训辅导,提升演唱水平。

3.专业院团要对民间剧团进行扶持,形成专业与业余的交流共振,做到该剧种宣传普及的最大化。

4.专业院团应多出精品力作,多参加国家级、省级重要艺术评比展演,以优异的创演成果,来提升山东梆子在全国的知名度。

5.扩展民间的爱好者群体,是推广山东梆子戏的重点工作。山东梆子戏的从业人员应当依托县级文化中心,在各乡镇建立民间戏曲表演团。同时文化中心可定期举办戏曲表演或比赛活动,通过跨区域的交流,积极拓展城市文化市场,可使梆子戏得到更好的展示与传播机会,流失的戏曲爱好者将得以重新凝聚。

6.商业推广公司应当积极联系乡镇地区的居民,以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现场表演不仅会使戏曲从业者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也会使该艺术形式获得进一步推广的机会。通过长期积累,民间社会中将逐渐形成稳定的戏曲爱好者群体。随着该群体的壮大,山东梆子戏的社会影响也将不断扩大,专业演出的机会也将不断增多。

三、山东梆子戏的传承创新与价值利用

山东梆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艺术财富。在上级政府部门的资助和支持下,院团应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积极创作排演新剧目中发挥主体作用,同时依托其他层面,转变观念,使山东梆子得到有效的传承发展,得以世代保留。

(一)吸收其他艺术样式,达到艺术呈现形式的创新

齐鲁文化圈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齐鲁文化为依托的山东梆子戏,也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当代社会中,古老的山东梆子戏的创新力度还是明显滞后。为了使剧种在新时代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传承为根本、以创新促发展的理念,进行顺应时代的大胆改革。唯有如此,古老的山东梆子戏才能充满活力。一是要研究创新山东梆子艺术呈现方式,在确保剧种特色基础上,吸收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新。比如,探索戏曲与动漫的融合,打造戏曲动漫舞台剧等。二是要在艺术精品创作中,加强音乐与伴奏的创新。比如;根据剧情大胆吸收民歌、民乐、当代流行音乐等,与山东梆子音乐曲牌巧妙融合烘托剧情,使作品整体艺术呈现,既有山东梆子魂,又有适应当代的文化创新,进而满足老中青少广大观众的不同艺术欣赏需求。

当下时代,传统文化已被高度提炼,并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山东梆子戏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质,不对其进行改良,难以使之进入主流视野。但在改良的过程中,首先要将该戏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完全保留古典戏曲的面貌。另一部分则融入到现代文化中,例如部分青年表演者可利用“舍命梆子腔”的元素创作流行音乐,并在网络中进行传播。通过这样的方式,山东梆子戏的知名度将得到拓展,其也将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其次,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文化推广中心可在该艺术形式中,针对民间草根文化的审美趣味偏好,利用“打朝”戏,对当下中国基层社会的部分问题进行批判。通过这样的方式,山东梆子的核心价值将获得崭新的应用空间。

(二)经典剧目通过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发展空间的创新

古老的山东梆子戏,至今己流传了近4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艺术表现资源。应充分挖掘利用这份珍贵艺术资源服务于当今社会,服务于各地的经济发展,让古老艺术焕发新动能、体现新价值。各地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可以依据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融合山东梆子价值特长,打造旅游演艺品牌,通过艺术表演展示,把静态景点转化成动静有序、吸引力强的项目,从而有力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例如;泰山的帝王封禅、泰山石敢当、碧霞元君、泰山神赐福等地方民间传说,都是打造旅游演艺品牌的绝佳素材。通过价值利用、融合创新,再加上先进视听技术手段的配合包装,就能形成一台有底蕴、有特色、有观赏价值的历史文化情景剧。如此既能充分体现山东梆子的文化价值功用,又能为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近年来,山东梆子戏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并未得到实质性的突破,依靠政策获取支持仍然是该剧种的主要生存模式。但在新时代,山东梆子戏应当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价值,并通过丰富的创新手段,使自身在“文创”与“旅游”市场中获得更多关注。首先,山东梆子戏应当充分利用山东省的旅游资源,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例如,泰安市可依托泰山旅游产业,将该剧目的表演,作为重点旅游项目之一。通过观看演出,旅客可对山东民间文化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而该剧目也将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其次,梆子戏可利用戏曲人物造型,推出玩偶纪念品,并在演出过程中配合销售,其文化衍生开发,也可使推广公司的经济收入得以增加。

(三)传递正能量,适应当代审美需求,完成剧目创作的创新

近年来,山东梆子戏的剧目并未得到更新。戏曲的发展离不开剧目创新,剧目创新的停滞,将使戏曲艺术的活力难以得到释放。当下山东梆子戏的主要内容,仍然停留在古典素材的呈现与改编,并将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作为主要价值判断。这样的内容设置,难以与当代受众的心理需求相对接,因此,戏曲从业人员应当对节目内容进行更新替换。例如,编剧可将戏曲曲调的节奏加快,并融入当下生活的现实状况,从而制作出新型的戏曲短剧。当下中国生活节奏较快,文化供应极为丰富。传统的慢节奏戏曲与服饰,已经难以对现代居民形成冲击。因此通过提升曲调节奏可使戏曲艺术,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融入当下生活内容,可使他们产生心理共鸣,缩短戏曲时间,可使观众更有意愿观赏戏曲表演。

(四)积极与各种新兴媒体联动,实现宣传手段的创新

山东梆子戏的宣传工作较为滞后,这一问题将严重制约该戏曲的推广普及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各地院团应注重加强与文化推广公司合作,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构建更为有效的宣传模式。首先,宣传工作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制定网络推广方案。在当下社会中,网络已成为社会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宣传人员应当将梆子戏的经典曲目以及创新形式分别编制成短视频,并将其推送到网络平台以及移动终端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山东梆子戏将会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其次,地方政府可邀请在山东本地拍摄的剧组,对山东梆子戏进行宣传,或在影视片段中融入山东梆子戏的唱腔。影视作品通常会受到较高的关注,通过影视作品的软性宣传,山东梆子戏将得到更多的关注热度和更好发展契机。

结语

山东梆子是中国戏曲(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价值。政策扶持、产业建设、借助社会力量,都有益于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亦要不断进行创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可以进行借鉴,创作优秀剧目;结合网络媒体扩大宣传推广路径,在此基础上又可打造以戏曲为娱乐元素的旅游演艺品牌等等。传承、发展好山东梆子艺术,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必然要求,它不仅需要地方院团、演艺工作者们的坚守与努力,也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扶持与帮助。当然也离不开学术研究领域的助力与支撑。

猜你喜欢

梆子剧目戏曲
舞台剧目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梆子《捉放曹》的表演艺术特色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公羊爸爸
优秀剧目进校园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