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困境及路径探析

2021-12-02郭玉格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家农民

郭玉格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2)

随着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项目取得一定实效,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投身到乡村建设中去,愈发形成了一股热潮。孙君在期刊《艺术的想象与乡村的真实》一文中指出:“许多城市艺术家带入乡村的不是农民想要的文化,而是植入了城市欲望与竞争的文化侵略[1]。”翁剑青在《景观中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目前中国城市中许多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开发,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偏重和突出其商业价值以及政绩效应…往往以‘保护’之名而行‘破坏’之实[2]。”

1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体系,逐渐呈现出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影响。一是从国家发展层面来看,“艺术介入乡村”的策略符合乡村建设长久发展的要求且适应当下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十四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这一点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供了根本遵循,“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也反映出了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既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又激发了乡村活力。二是从艺术学理论层面来看,国内外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案例呈现出不同的随意性、不确定性以及社会实验性,至今尚未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艺术介入乡村,强化了农民作为乡村空间的主体地位,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艺术表达。三是从乡村建设实践层面来看,一方面有助于大众逐渐转向对其所在地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历史文脉等更多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塑造当地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农民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

2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困境及其成因

2.1 乡村艺术呈同质化趋势

一方面随着我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融入大中型城市,造成了农村空巢化和衰败以及主体价值的丧失,我国农村一直处于被改造、被建设、被重塑的窘状。农民想要快速脱贫致富,城市现代化的便利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村民们对外交流需求的增长,从而变得较为功利化,文化认同感较为薄弱,对家乡依赖程度降低,从而忽视对自身乡村文化载体的建设。另一方面大中型城市亦或乡村的艺术景观营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概念化和模式化形态表现,趋于对中西方古典、后现代化等外在形式的简单照搬或是零星挪用。城市以及乡村景观形态普遍雷同化、缺少地域文化特性、缺乏人文个性,乡村景观难以凸显出自身地域文化的特征与美学意涵,变的“千疮百孔”。

2.2 公共理念的意识较为缺失

劳伦斯·哈普林指出“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参与性,它需要人们在其中穿梭活动。”乡村公共艺术要想真正实现“公共性”,是需要“政府主导”、“艺术家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等共同协作。因此造成公共意识较为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我国公共艺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相对于国外,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的起步较晚,公共理念的意识缺失成为某种必然现象。其二,农民话语权的缺失。由于乡村空巢化现象已然成为常态化,而能够参与艺术实践的农民多为老人与儿童,往往是被动式参与,全面诱发农村居民参与的难度较高。

2.3 创作形式与维度单一

以往我国的乡村建设实践主要关注相对永恒性、纪念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们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相对稳定和持久性等特征,诸如乡村纪念性雕塑或是地标性的建筑景观作品。这主要源自于人们对于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认知经验以及艺术家对公共艺术作品长久留存的追求。现今,不得不关注的是“一墙一风景”、“艺术助力扶贫攻坚”、“精美墙绘进乡村”等标题新闻层出不穷,画家或艺术家对乡村的公共空间、房屋建筑外立面等进行彩绘,美化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总体上,乡村公共艺术的创作维度或形式较为单一,大多为对乡村视觉上的美化,对政绩工程的歌颂等,并不能完全体现农村自身的当代价值且尚不足已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的整体美学品质问题。

3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路径及创新

3.1 地方因素的融入

具有自身独特地域文化及习俗的农村地区,在进行公共艺术介入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如何承接、发扬其地域文化及社会价值等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乡村公共艺术作品趋于同质化和贫乏化,盲目抄袭和挪用西方艺术风格及样式,沦落为毫无生命力的滑稽装饰品。不过,也存在一些体现出对地域文化特性的艺术性再创作的公共艺术。诸如贵州青岩古镇在这方面具有某些代表性:青岩古镇因其城墙通体以青岩垒筑而得名。青岩镇的当地政府部门对当地文化建筑遗产进行清污、加固、修缮和保护,如古驿道、古城墙、古牌坊,以及明清以来的慈云寺、万寿宫等历史建筑。值得强调的是,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装饰构件:木雕、石雕、砖雕,以及传统手工艺刺绣、蜡染、铁艺等完好的保存在青岩镇的整体生活场景之中,使得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能够相互促进。严格意义来说,传统乡村的艺术是由原著居民或是工匠所创造,这与我们当代的艺术家存在很大区别。尽管他们文化水平、艺术审美有限,但是他们的创作却能够体现出地域特有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应该注重地方因素的融入,重视乡村之间所存在的文化、自然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性,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公共艺术创作,继而提高农民的公共意识。

3.2 多主体广泛协作

乡村是培育农民公共意识和艺术审美的容器,尽管事实上许多公共艺术作品被村民理解或是接受得较为滞后,但从特定的意义来说,艺术只有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才能更好的体现其公共性。

乡村公共艺术的发展,首先得力于艺术家,他们凭借个人经验及艺术素养创造艺术作品,被人们接受、欣赏和消费,才能实现其社会及市场价值从而安身立命。因此,我们在关注乡村建设和公共艺术之际,理所应当地要关注艺术家与政府、社会、村民等多维度关系。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参与者必然会提出场域精神、整体规划和景观效应以及社会效应等多方面的诉求。这就要求介入乡村建设的公共艺术不再仅仅是乡村中设立用于美化环境的作品,而是要使其在乡村建设当中起到更为多样化的积极作用,介入乡村建设的公共艺术创作主体不仅仅是艺术家或是设计师,还需要农民、规划师、工程师及文学研究者等不同领域内的专家参与。因此,应当由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公共艺术设计政策,并依据各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艺术家、建筑师、农民以及各种专业团队之间就乡村建设达成广泛协作,以便乡村景观和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达到更为合理化、理想化的状态。

3.3 短时性与多维度介入

一是短时性介入。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当下,为了反映更多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诉求以及价值观念,短时性及多元化的展示成为公共艺术与大众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艺术家尼斯·奥本海姆曾指出:“公共艺术无需一定要有纪念性或是与建筑拉上关系的东西。公共艺术也可以是短暂的,而且,短暂的公共艺术作品一样可以与纪念性质的建筑作品相比,因为它容许暂时性和一点艺术的极端作风[3]。”短时性展示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展示环境的要求不高,所用成本相对来说较低,能较为迅速的反映或揭示当下社会状况。2020年10月在我国江苏无锡新吴区农村田野里,开展稻草人艺术节活动,以追忆昔日农民对金秋丰收的喜悦感以及重温当地的农耕文化。二是多维度介入。其一创作形式多元化。公共艺术包含公共空间的雕塑、设备设施、艺术装置、环境改造以及公共艺术事件与活动等多种形式,因此乡村公共艺术应加强对其形式手法的特色化研究;其二致力于现实社会问题。公共艺术的介入不应纯碎去进行视觉美化创作,也应从多维度视角关注社会现象,解决地方社会问题。

4 小结

公共艺术作品并非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艺术对乡村的介入,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发社会关注,进而激活乡村建设。诚然,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期望公共艺术去解决所有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复杂问题,但仍需着重关注农民主体性、艺术的“公共性”、文化遗产保护、公共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问题,否则将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盲区。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艺术家农民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