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困境与路径
2021-12-02赵祝干
赵祝干
202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更好地落实好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在于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文件阐释了“办学自主权”的政策内涵与实施策略,“办学自主权”一时间成为教育热词,而“内生动力与生机活力”则是办学自主权运用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学校该如何正确理解办学自主权?如何更好地发挥办学中的自主权?如何在自主权的辐射下推动区域学校高质量发展?这需要管理者的深度思考与执着追求。
一、理解误区与惯性作为
依法治校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负责人是校长。校长的权限代表着“办学自主权”的内容与程度,校长的能力与品德象征着“办学自主权”落实的质量与品质。但在办学实践中,校长首先需要加强对新时代“校长负责制”的理解,提升责任心与事业心,有效落实“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校长负责制”不等于“校长说了算”,权力执行不能没有监督,政府宏观把控、服务意识和行政效能的逐年增强,也有助于推动学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并承担相应的办学责任。
其次,校长对学校育人功能的挖掘不够,行动的自觉性与自律性不足,在运用“办学自主权”时,难以做到依法办学与激发活力的良好统筹。当前,一部分校长的日常管理现状表现为每日疲于应付各项检查,受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约束,放不开手脚,存在“等、靠、要”的现象,治校行动缺乏自觉性。以静制动是校长对“办学自主权”认识偏差或理解层次不高的表现。特色办学、高品质办学才是“办学自主权”真正落地的基本遵循与根本归宿。
新时代,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以此为出发点,校长应该通过“办学自主权”深度挖掘学校的育人功能,增强行动自觉与自律,实现自主与自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办学自主权”可以理解为“合法合规办学,合情合理育人”,自主权更多地体现在管理者对“育人观念”的创新和“育人方式”的探索等方面。自主办学应是学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校本课程设置、特色活动开展和个性文化塑造等,让学校走上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最终为区域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提供人才支撑。
二、能力欠缺与畏难情绪
落实“办学自主权”需要学校规范自主、善于自主,让“自主权”成为学校挖掘潜力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但在办学实践中,有的校长个人能力欠缺,管理意志不够坚定。因此,要想落实办学自主权,校长首先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成为“学习型校长”“学者型校长”和“创新型校长”。校长需要把“办学思想”放在第一位。校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有思想的校长能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形成具有独特教育主张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迫切期待与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面对外部难题,许多校长在管理工作中失去了斗志,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其无法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学校相关改革。薄弱学校,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有的时候无法变劣势为优势,这时就需要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文化打造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持之以恒、不遗余力地大胆探索,做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推动学校向着集团化、特色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先进学校依托优质生源与资源,实现高端发展、品牌发展,做好示范引领、辐射带动。自主权的真正落实,关键在于自信、自省,校长的坚毅果敢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方面,校长群体的自我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高度不高与深度不深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注重“基础性”到强化“人文性”,从完成以教学质量为主要指标的办学美誉度提升,到重视学习成本、重视学习快乐、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再到注重“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对高质量教育内涵的解读体现了时代变化对人才素质的全新要求。但当前的学校办学,仍未达到这样的高度,一些区域的学生依旧成长于“简单分数论”的环境中,导致他们身心疲惫、生活乏味,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再者,区域内学校办学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横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纵向城乡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办学自主权”差异性特质。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如何兼顾校内与校际,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做到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办学自主权成为地区自主发展的助推剂?在这方面,学校应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做足本土文章,弘扬本地文化,在特色课程开发、个性素质培养和创新活动开展等方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真正激发学校发展的活力,实现一校一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