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理念的校长组织文化力建设
——以学生行为文化培养为例
2021-12-02吴琦
吴 琦
学生的行为文化作为一种师生共有的价值认同与行走方式,是校长组织文化力的动态呈现,也是学校文化内涵的生动表达。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由于一个学校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脸上就印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个学校毕业的。”这里的商标与徽章,笔者以为应由学校精神、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校园文化融合而成,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行为文化上。
一、学生行为文化的意义认知
学生行为文化指的是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自觉传递出的学校精神、思想观念等。基础教育学校关注并着力开展学生的行为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体系中,学生的行为文化建设最具动态性和现实意义,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1.让文化可见:学校文化建设的动态呈现。
如果把精神文化视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那么行为文化就是学校文化的外壳,是传达和表现这种核心与灵魂的载体。借助这个载体,精神文化才得以落地生根,并且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可见可感。
2.让学生代言: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验证。
在学校里,学生既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成长赋予学校工作的目标和意义。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及文明程度如何,可通过观察学生在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得以评价和诠释。
3.为生命润色: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寻。
对学生而言,行为文化关乎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生活方式等,由此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将为他们的生命铺陈底色。除了知识,一所学校能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大多是校长组织文化力影响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给予学生行为文化的熏陶。而这种行为文化恰恰会融进学生生命里,影响其人生的每一阶段,也决定着他们当下与未来的行走方式及幸福指数。
二、学生行为文化的价值期待
学生行为文化的形成基于一定的行为自觉。所谓行为自觉,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影响下,对自身行为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生长中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往往处在不断变化和成长中,行为多半出于自然天性,他们既需要价值规范的约束引领,以保障行为不出现偏差,也需要适宜的自由空间,以舒展个性,蓬勃生长。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从小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讲规矩是代代相传的做人之道。比如,与人交谈时彬彬有礼,能专心倾听对方说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课间活动时不乱奔跑,转弯拥挤处能减速慢行,主动避让;尊重他人,不乱翻同学的学习用品;看到同学在读书学习时自觉轻声不打扰……的确,这样的情景会让人心生愉悦和赞赏。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很多时候还不具备明确的是非观,需要正确的指引和教导。规矩约束言行,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因此,规矩是行为的规范和标准,也是对学生成长最好的保护和引导。从小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有助于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今后更好地与人相处、融入社会,乃至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学校中最大的规约是自由。
自由是指人们可以进行自主思想与行动的状态,是人类生存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学校里,规则下的自由是不可缺失且应该受到保护的。学生在课堂上观看新奇有趣的视频时,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并与同桌低声交流,这样的状态是不是比看起来坐得端端正正、表情毫无变化要更率性更可爱?反之,若是教师板书时不小心写错了字,学生明明发现了,却出于师道尊严而不敢指出,这样的规矩里是不是缺失了应有的尊重和自由?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我们提倡儿童从小要学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并不意味着要遏制儿童的天性,禁锢儿童的心灵,让他们一味服从于规矩。恰恰相反,我们希望在规矩的保护下,儿童懂得尊重他人和自己,释放天性,扬其个性,舒展心灵,收放自如,拥有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自由空间。
三、学生行为文化的建设路径
行为文化体现在学生具体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中,是一个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强化的缓慢过程。学生行为文化的培养需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吻合,且具有儿童立场和时代气息。
1.以尊重儿童为前提,在制度中规范。
先立规矩而后自由。在学校文化中,制度文化是基础和保障。目前,针对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有《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以此为纲,很多学校还结合本校的校情,制订了更为具体细致的校本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如上下学要求、课堂学习要求、课间活动要求、“两操”要求、卫生保洁制度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约束、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使其求真、向善、尚美。以课堂学习行为规范为例,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从课前准备、听讲发言、合作讨论、课堂练习等方面提出了细化要求,如预备铃响及时回教室,做好各项学习准备;发言时自然大方,说话声音响亮,目的就是希望学生懂得课上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来说非常重要。在明确这些规范的同时,教师如果还能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学生会更加自觉地遵守规范。当然,随着理念的更新,细则中的有些要求也可以不断改进。
2.以实践体验为途径,在活动中培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相互尊重的礼仪,体验合作共赢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敢于创新的精神……这点点滴滴汇聚起来,就是学生行为文化的具体内涵。
校园活动以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为前提,不仅有助于解放儿童的心灵,释放儿童的天性,还有利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开发其无穷的潜能。如在体育节上,学生可以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感受拼搏的意义,形成勤于锻炼、争先创优的意识;在书香节上,学校通过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让经典文字浸润童心,涵养学生爱阅读、爱学习的品质。你会发现,在这些场景中,每个学生都那么无拘无束,那么阳光可爱!平时胆小内向的学生笑得一脸灿烂,调皮捣蛋的学生的组织能力让你刮目相看,娇气任性的学生也愉快地和小伙伴分工合作……这时的学生就像小太阳,自带光芒,充满活力。此刻,你甚至不用教育,就能看到你最想要的学生模样。
近年来,日益兴起的社团活动也成为学校活动文化的一大亮点。学校或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丰富的活动类别,或是围绕学校特色建设开设不同的活动项目。这些活动、项目均由各班学生和教师一起商议确定。学生在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动脑动手能力,也培养了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品质。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一项项的活动中得到了最好的实践和体现。同时,在活动的浸润中,我们所期待的学生行为自觉也不断地得到养成和强化。
3.以唤醒心灵为目的,在仪式中引领。
严格地说,校本仪式也是学校活动的一部分。在这里单独讨论,意在凸显它在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中的特殊意义。学校仪式丰富多彩,小学阶段有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成长仪式、毕业典礼等。各种仪式本身都自有其庄重、神圣的特质,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氛围,让身在其中的人的精神得到洗礼,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启迪,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升华形成积极而美好的情感,促进认知和行为的趋同。如学校通过每学期的开学典礼寄语师生,提出新的希望,开展理想教育;借助国旗下讲话,明晰每周的行规重点,表彰身边的人与事,确定努力的方向;依托入学仪式,激励新生和家长对即将开启的小学生活满怀憧憬,生发期待和向往;在成长仪式上,引领学生回顾自己成长的历程,感受父母养育的辛劳,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文化的尊重是校长组织文化力形成的前提。以校长组织文化力为主导的学校每一项制度、每一次活动、每一种仪式都会给学生行为文化的生成带来积极影响。在策划和实施中,学校只有基于儿童,无痕浸润,才能日积月累,逐步积淀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文化,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