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陕北音乐志之《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
2021-12-02李佳
李佳
陕北的这片土地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5000 年前从这里诞生的炎黄子孙在这里生活、繁衍、壮大。历史以它神奇的力量,造就了这块土地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斑斓绚丽的革命历史文化。本文旨在“品”中领悟陕北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本书概述
本书开篇落脚陕北与中国经验中描写了乔建中、箫梅两位教授的家庭背景及对田野的痴狂,随行的外国学者钟思第等人在黄土高原音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对陕北民族音乐的再研究。
第一章,信天长风——走进现代的陕北音乐,第一节描述了陕北的地势地貌,榆林市地标镇北台和红石峡的壮美。在特定语境下,探讨某个艺术品种不仅要指出地理位置,其文化和政治定位也应提出。
第二节描述了陕北民间音乐的四次兴盛,第一时期,开始于延安“新秧歌运动”众多音乐家、艺术家谱写了脍炙人口的歌曲《打南沟岔》《三十里铺》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为陕北民间音乐书写了新的画作。第二时期,以群众歌咏活动和革命歌曲为核心,创作了带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第三时期,重新扎根于陕北民歌,在原有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创编形成新的陕北民歌。
第四时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原生态民歌演唱为主,进入21 世纪以后,寻找区域旧俗,确立现实身份,以当代人的观点承接历史记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传承与发展。
第二章,吹手的生活和吹手的话,主要以口述的方式介绍了榆林市封家乐班、刘家乐班、何家乐班、李勇乐班,并对他们的经济收入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对表演艺术的精神价值、社会身份,带有历史定位,将正当职业与贱民也进行划分,这种划分标准延至今日。第三章,唢呐话语——米脂乐班三重奏,讲述了常文清乐班,李岐山乐班和赵家乐班的发展,在常文清乐班和李岐山乐班在不断兴盛,而赵家乐班却在不断衰亡,因其家中子嗣有道德问题,在传统的县城中淳朴的乡民便不再邀请赵家乐班表演,故而赵家乐班逐渐没落。米脂县文化馆馆长高万飞除撰写《陕北大唢呐音乐》以外,同时,他多次组织唢呐比赛,对民间艺术宣传起到了引导作用。一个乐种的兴亡要在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人具有活动能力,社会推动作用、国家的鼓励政策,三者缺一不可。
第五章讲述了横山县杨口则牛王会和马坊牛王会的过程,记录了大会的捐赠钱物、牛王会管委会及管委会职责,并对参会的人员姓氏作了统计,体现出了血缘为代表的权力关系。第七章,讲述陕北的说书、秧歌、婚礼。第八章讲述了乐器与调式,以常家乐班为例的唢呐、鼓,在调式方面以宫调式为基础,对应工尺谱。21 世纪,榆林市出现中西合璧的乐器组合。
二、国家与民间社会
“通过对陕北民间音乐在当代社会化的起伏兴衰的反思,表达对过去的理解,就可以获得一种挖掘地方文化在现代中国所起作用的独特叙述。”初读时只觉其有道理,仔细品读后有了更加深层的体会,国家政权的不断更迭,也意味着民间音乐社会的潮流不断变化,政治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汉武帝在世时酷爱歌舞音乐,对当时的乐府进行了扩建,其最大规模时乐工人数达千余人,更是出现了“采诗夜诵”等机构,采诗官四处收集民歌,回宫廷后秉烛夜审,对歌谱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填词、研究,出现了李延年、司马相如等音乐家。但106 年后,随着汉哀帝裁撤乐府官,乐府音乐由盛转衰。历史种种都表现出国家政权与民间音乐社会的联系,国家政权促进社会音乐,社会音乐倚靠国家政权。
三、一曲多用中的文学
民歌《麻油灯》歌曲相同,歌词不同,第一版歌词是:“麻油灯,亮又明,芝麻油烩些价白菜。红豆角角双抽筋,谁也不能卖良心。蓝格莹莹的天上飘来一疙瘩瘩云,三哥哥今天要出远门。刮风下雨响雷声,倒叫妹妹,我不放心。你要走,我不叫你走,一把拉定了哥哥的手。走三步来呀退两步,咱二人没盛够。”第一版中主要描写的是一首爱情歌,第二版主要是抗战歌,第一版到第二版中的过程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因素。它所表现的对象主要是人的内心世界。第一版讲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即将远走的哥哥表达离别的思念,第二版讲述战争队伍的状态和淳朴人民的愿望。时代变了,歌词也变了。音乐是时间的符号,其时间性建立在自身框架中,在框架中逐渐成熟、形成内容,音乐从萌芽、兴盛直至消亡,这就是音乐的过程。
音乐与文学都是非概念性的、非语义性的,音乐与语言都是“说话”抒发其自身表达,只是所使用的载体不同,文学使用文字,音乐使用声音,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但二者也有差异,文学感觉是以文本模式间接的感性,音乐是直接通过声音展现。不管究其方法,两者都是以人为主的、意识的产物。在远古时期,人类并没有文学,之后人类在生活中逐渐产生了文字,它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产物,文学以文字为桥梁抒发自身情感。
四、音乐志下的口述史
本书中的第二、三章使用了大量的口述,尤其在第二章中,作者甚至使用了一节的内容来凸显口述的“重”。通过封小平、王来娃的口述了解了吹手们的演出经历和社会地位,幼时学习唢呐、参加庙会表演、逐步创立自己的表演班子和对自己职业地位的转变的看法。对于乐班的经济收入,从李勇和赵江的口述中能够看出乐班“分账”,以比率分配,班主最多、下手次之,这种分配方式,基本以按劳分配获取报酬。聘请乐班的价钱会根据主家的经济状况调整,价格也按照季节划分旺季可达千元以上,淡季仅仅只有百元。通过他们的叙述,能够感受到乐班收入的不稳定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独以乐班收入很难维持生活需求,城乡人民群众挣钱门路很多,即使有爱好者愿干,其主要动机也是为了尽快上场演出赚钱,很少有人能坐冷板凳下苦功,以长达十多年以上的投资回报周期,刻苦钻研学习八音会演奏技巧,献身八音会。就连一些初奠基础的人也因生计问题中途退坡,纷纷改行另操它业。
第三章中李岐山乐班班主李岐山和李胜利的口述中了解到一个乐班建立主要有一个可以撑得上台面的人,也就是技术过硬的人。在城镇有多家乐班,在受主家一同邀请表演是,可能因谈不来发生矛盾。西方乐器进入陕北境内,融合了当地的音乐风格,在表演时也会使用架子鼓、小号等西洋乐器。在岐山县第一个使用小号的乐班就是他们的乐班。体现了音乐的历史沿革和创编。
在本书中张振涛教授使用大量的口述资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论证了陕北民间音乐的发展,为人类历史的进程提供了“活的化石”,提供了真实、生动、鲜明的历史脉络。在口述史中对于文献遭遇破坏的部分作了补充。例如,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音乐作品、书籍得以“重现”等。
五、现代音乐媒介的兴起
唢呐一直是陕西榆林米脂县的主流乐器,被人称为“唢呐之乡”,吹手更是佼佼者众多,所奏曲牌更是多种多样,例如《一马三条箭》《粉红莲》等。本书简单地介绍了唢呐曲牌到国葬哀乐的过程,主要集中在场合受众、改编创作和表演形式三方面。此外,现代音乐媒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岐山是米脂县唯一由政府和音响公司看中的吹手,20 世纪90 年代末录制盒式磁带,使他一跃超过众多吹手,站在了全县吹鼓手的前列。原本李岐山只是在周围被人熟知,通过磁带媒介瞬时被他没有去过的地方人熟知。这给他带来了“主角光环”。
音乐设备的出现使得大众能够时刻欣赏民族音乐,古时只有文人雅客等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够创作音乐,而此时有无音乐基础都不重要,只要有音乐设备便可修改创作自己喜欢的音乐。这也使得民族音乐传播的成本低廉,也加大了大众对民族音乐的开发,虽说此时的网络音乐不能够成为民族音乐,但是彼时古人所创的音乐未必能够登入大雅之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时的街头艺术也逐渐变为现在的民族音乐。优胜劣汰后的音乐便是创新的民族新音乐。在过去,对于民族音乐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演绎音乐而是怎么将自己民族的音乐传承下去,从古至今每个民族都会有部分音乐文化因战乱等不可抗争因素使得其消失在民族历程中,随着世界上第一个存储设备的发明,世界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步入新的历程,民族音乐的演绎也有了统一的标准。1888 年,音乐存储设备——唱片出生,这使得大众不需要特意前往剧院或是参加民族文化交流会便可以听到纯真的原生态民族音乐。1963 年,盒式磁带的发明使得音乐加快了传播,音乐容量进一步提升,制作成本降低,大众的业余活动更加丰硕,在演唱音乐时可依照当时记录的标准音乐进行演唱。电影电视机的发明使得大众从“听”民族音乐的过程上升到“看”,从记录民族音乐发展到记录民族音乐的演绎方式。李岐山的迅速蹿红也印证了这点。
总而言之,《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作为一部比较完备的音乐学术著作,在陕北的土壤上讲述了吹手和吹手们的生活、米脂三大乐班常文清乐班李岐山乐班和赵家乐班的兴衰以及白云山庙会、牛王会等方面。国家政权与民间社会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本书中一曲多用的现象,文学与音乐的构建在时间性上建立过程。口述资料为作者研究陕北音乐提供了客观依据,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在历史背景下用新角度探索、研究音乐的本体。新媒介的兴起,为民族音乐传播提供了途径,使一些失传的民族音乐得到保存,丰富了世界音乐的发展。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陕北的民间音乐,给陕北带来了艺术文化价值,也彰显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注释
1 张振涛.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10。
2 刘美兰.《东方红》:从小曲到颂歌[J].音乐天地,2013(0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