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实践为例
2021-12-02魏力敏宫婷婷祁可
□魏力敏 宫婷婷 祁可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1]。高职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类型教育,其教育属性决定了“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始终贯穿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德技并修” 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与育人目标。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统一构成了职业人才的评判标准,技能是技能人才外显的功用,职业精神是技能人才内在的核心价值,职业精神作为一种人的内在素质,为职业技能的发展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近年来职业院校中存在以“工程项目”代替育人工作、重赛事轻日常教学、重技能培养轻职业精神培育等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职业教育价值认识上的偏差,有悖于国家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利于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将优秀的职业精神培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并与德育工作相融合,从而助力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培养目标的实现愈发重要而迫切。工匠精神产生于中国古代工匠群体,产生于长期的造物劳动中,是在“物勒工名”的严刑峻法、世代为工的匠籍管理制度以及匠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多元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专一、专业、精益求精、敬业创新的职业精神。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培养现代高职技能人才的应有之义,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促进职业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核动力[2]。职业技能重在学、练,职业精神则重在育与修,这就为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指出了两方面的工作目标,即“育”与“修”。“育”侧重以感性因素为主导,如情感育人、文化育人等,帮助学生树立对工匠身份、工匠文化与工匠价值的认同。“育”的方法主要通过师者、管理者、工勤服务人员自身的工匠精神引领示范,润雨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灵,通过教学、生活环境中的柔性因素,制度规范等硬性约束共同树立技能崇高、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修”侧重以理性因素为主导,是有目标有步骤的训练提升,如育人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方法路径和步骤的设计等以目标为引导的自我完善,重在发挥自我能动性。学校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考核帮助学生坚持与遵循工匠精神的价值理念,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3]。精神的培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工作,用工匠文化涵养学生,在技能训练中磨练匠心,在教育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中规范塑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等融为一体,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一、以“工匠精神”为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全面育人的立德之根、铸魂之本,在人才培养中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育人品质与效能的关键之点,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不断地学习自我完善,从文化引领迈向文化自觉。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探索建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对于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内涵意义。培育以“工匠精神” 为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要多元化、多维度、多样化,更加注重高职技能型人才的个性培养和人文素养提升。精神品质的孕育离不开生活环境的浸润,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校园生活环境的依托,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在无形中滋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培育高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精神。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充分利用教学建筑、雕塑、景观、宣传广告牌等设施并将校史校训、办学理念、工匠精神等融入进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具体举措有:
(一)景观文化熏陶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修建以“工匠文化”为主题的建筑、景观。完善教学设施,打造艺术长廊,充分发挥横幅、广告牌、宣传栏等宣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事迹。弘扬严谨求真、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此外,在校园文化中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让学生认识到求学师门应诚心专志,在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中学会尊师重道,滋养自我价值,提高文化判断和坚定政治选择能力。让校园文化活动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相融相和,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共景共情,建立价值认同。
(二)文化活动引领
以工匠精神为主导,通过德育活动、社团建设、素质拓展活动、志愿者活动、主题文化活动、校企合作、校友助力等多层面开展一系列特色校园精神文化活动,构建符合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特色校园活动以促进师生内在凝聚力,帮助师生文化认同,实现价值追求。对于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校园活动不仅要具备娱乐性、激励性,更要有哲理性、艺术性,如宣传以古代匠人的先进事迹、传统工艺中的先进技术,匠人的精湛技艺为主要内容开展系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三)网络文化引导
利用微信公众号、学院网站各类媒体平台弘扬工匠精神,开设“职院风采”“工匠之星”“技能名师”等优秀榜样系列宣传,树立工匠精神学习典范,赋予校园文化独特、深刻的内涵,形成符合工匠精神的正向舆论,让网络文化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二、以培养“工匠精神”为保障的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肩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组织体,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规范引导各种教育活动行为,并通过制度规范形成运行机制,保障办学单位各部门的正常运行,从而促进组织体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的实现。鉴于不同制度的性质、作用不同,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实现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根据效率、激励与和谐性等原则设计制定出学院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其制度体系是由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党政议事制度、纪检监察规定、人事分配管理制度、行政后勤服务管理制度等组成,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规范结构与运行机制,促进与保障了学院这个组织体有效、有序可持续的运行发展。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精神成长。基于培育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制度设计应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突出制度设计上的精细化、规范性、专业性等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制度规范中培育工匠精神,鞭策学生不断规范行为追求品质,实现“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设计入手进行实践探索:
(一)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有效保障教学顺利有序运行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通常由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等部分组成,涉及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等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教学管理制度设计应充分认识到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养成的积极作用,突出“严”“专”与“创”的制度设计特点。“严”即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时要突出体现出制度的严肃性、严谨性及严格性。通过科学精细的制度设计,形成强力的制度规范,严格的制度执行赋予制度强制性,借助合理的奖惩机制促进师生养成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引导师生不断规范行为,帮助师生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公平公正的制度文化的形成。“专”即专业性、专业化特色,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培养对象特点及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职业人才“生手—熟手—高手—大师”的技能提升递进规律,根据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进行教学建设与改革制度设计。“创”即创新性,教学管理注重对学生创新性培养的制度设计,通过将“双创”教学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和《就业与创业指导》三门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对学生“双创”学分的取得进行了制度设计,引导“双创”教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学生“双创”能力。2018—2020年连续三年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成绩显著,共计获得国家级金奖2 项,银奖7 项,铜奖14 项,大赛成绩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二)科研管理制度
对于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而言,科学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作用,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应更多地聚焦于传统技艺传承与技艺创新,技艺精湛与创新作为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现代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与目标,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取决于其科学研究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引导,科学管理制度主要由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与科研工作考核制度组成。传统科研管理制度重理论研究,轻成果应用转换,重数量轻质量现象较为突出,随着新形势发展,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科学研究管理制度积极变革,由过去的“指挥棒”升级为“推进器”,从“检测站”转型为“加油站”,为促进科研工作内涵式发展创造更多新功能。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更加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研究的科研主导地位,强调技艺革新的重要性,发挥好对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的传承的制度保障作用。针对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鼓励创新性培养,对技术工艺创新与实用新型专利进行科学评价与奖励,探索尝试设计建立鼓励学生技术革新的技术计分机制,鼓励促进学生技术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学生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设计需体现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遵循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规律,重在发挥制度育人的教育功能[4]。重管理而轻教育会使学生对学校课堂学习产生抵触,缺乏教育性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行为会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鉴于高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期,因此其学生管理制度在限定和规范外更应实行正面激励和教育引导的方式,进行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规章制度立德树人,让学生明白制度并非制约的工具,而是实现自我权利的依托,是学生接受教育、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的保障。对于学生管理制度的公布要摒弃发放学生管理手册、辅导员宣布规章制度等方式,多采用新生入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多以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为案例讲述的主题班会、讲座全面贯彻制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制度意识。
三、以培养“工匠精神”为导向的专业建设
高职技能型人才的技艺培养水平依靠并取决于其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明确列为专业培养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5]。根据《说文·工部》中对“工匠”的释义,“工,巧饰也。”即工匠应有技术与艺术双方面的能力,工匠是创物、制器、饰物的三位一体。因此,高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工艺技术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围绕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通常是由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构成,涉及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评价考核等教学要素,对于工匠精神培育最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专业建设工作主要集中在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两方面。
(一)师资建设
在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凭借高超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自身所具有工匠精神的示范引领来感染和引导学生认同工匠价值,践行工匠精神。因此师资建设对于实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而言是最重要最基础性的工作,基于工匠精神传承与培育的师资建设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现代职教教师对自身职业认识上还存有偏差,注重对“教育”的认识,忽视对“职业”的理解,对职业精神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对传统教师职业精神上。因此,对职教师资自身具有的工匠精神应提出明确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职业精神中形成爱岗敬业,专注,创新,品质至上的职教教师的职业精神。以此精神为动力推动工匠精神的弘扬与传承[6]。其次,注重对师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认真落实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中的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每五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 个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工作要求,以“紧、缺、新、工”为导向,即以紧缺的专业课师资、新技术、传统工艺为导向选派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在师资实践能力培养中盯岗位,盯任务,盯结果,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最后,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改变过去高职院校沿用借用普通高校人事制度所造成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实践教师不足的现状。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紧紧围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通过从企业引入“能工巧匠”,建立高技能人才绿色通道、破“五唯”建立科学人才评价机制等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实现2023年“双师型”教师比例80%的目标,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对工匠精神弘扬与传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
(二)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是某类知识或技艺的具体教学实践,高职相关专业课程多具有突出的动手实践的特点。动手实践的优势在于通过手作劳动实践给予学生以技艺中所蕴含着的匠心妙手的直接体验,充分诠释与理解技艺中可包含的缄默知识的精妙之处。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在传授知识技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在技艺训练中磨练匠心,锤炼匠人品质。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培育传承好工匠精神,专业建设应聚焦课程建设,通过优质的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德技并修”。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根据课程类型特点围绕工匠精神培育做好课程规划设计,合理设置专业实践与理论课时比例,适时引入新工艺、新技术相关课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以文育人和技艺训练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另一方面,根据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做好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注重教学内容设计。史论课程突出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的价值意义,专业实践课程遵循学生技艺技能结构体系和技艺掌握规律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及内容、训练强度与路径。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针对高职相关专业实践课程中技艺动作等具有难以言表性的现象,其实践教学则可采取可视化、标准化、精细化的教学原则,以情景教学模式为主,采取训练方法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开展课程教学,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在技能学习与提升过程中深刻体悟工匠精神[7]。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以课程建设为提升教学质量工作的抓手,近三年来(2019—2021年)完成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2 门,国家级1 门,涵盖学院语言、经贸、艺术、工程等全部专业群。最终通过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合理规划设计实现课程质量的提升,在对课程建设品质的追求中帮助学生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