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镇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

2021-12-02范定光梁文峰邹广军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一轮贫困村劳动力

范定光,梁文峰,邹广军

(1.镇巴县木材检查站,陕西 汉中 723600;2.镇巴县国有巴山林场,陕西 汉中 723600;3.镇巴县国有星子山林场,陕西 汉中 723600)

镇巴县属于国家确定的深度贫困县,退耕还林工程有利于打好脱贫攻坚这场战役,镇巴县通过多种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1 镇巴县概况

镇巴县属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开发特困地区、深度贫困县。总面积3437km2,辖19个镇1个街道办、181个行政村(社区)。2015年底,全县共有贫困村12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481户64674人,贫困发生率24.11%。2019年底全部退出贫困村(含10个深度贫困村:杨家河镇的构园村、王家河村、贺家家村、三湾村,三元镇的后湾村、柳坝村,青水镇的仁和村、丁木坝村,永乐镇的新时村、红花村),全县实现了脱贫摘帽,2020年以后转入脱贫成果巩固和提升阶段。

2 镇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基本情况

镇巴县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机遇,以发展特色林业产业为突破口,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退”出产业,“退”出农民致富的希望,实现生态扶贫的预期目标。目前,全县已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6.7万亩,覆盖19734户,59420人。惠及2228户贫困家庭和7249名贫困人口。覆盖92个贫困村庄。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中占71%。随着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的逐年实施,贫困村将全面覆盖。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以来,镇巴县坚持“三结合”,即与扶贫相结合,全面实施“双倾斜”;结合产业发展,确保退耕后“增收”;结合工程实施,绿化效果应“高标准”。

目前,所有造林任务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县级自查验收。为进一步解决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地块分散、重种植、轻管理、轻保护、粗放经营、效率低的问题,充分考虑全县实际情况,制定了鼓励和引导涉林企业、农林合作经济组织等主体,采取土地流转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方式,更好地参与退耕还林工程。该项目与精确扶贫紧密结合,z逐步推动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根据当地群众的种植意愿,集中推广。快速推进了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并且带动经济发展。

3 退耕还林工程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

3.1 退耕还林以改善生态环境并助力扶贫工作

退耕还林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合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解决水土流失现象。退耕还林使得镇巴县的水土流失现象大幅减少为镇巴县改善了生态环境,并为特色果园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退耕还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目前,由于农民和某些地区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为促进减贫目标的有益实现,有必要加强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和项目的实施。根据《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加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对部分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这不仅可以促进退耕还林建设取得更高的效果,而且可以解决一些贫困农民的生计问题。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对扶贫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一些参加退耕还林的贫困农民不仅解决了国家政策补贴下的人口供养问题,而且在退耕还林试点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根据新一轮的退耕还林措施的建立,我国将在2020年之前对一些严重陡坡撂荒耕地及丹江口库区生态脆弱区域的农田实施退耕还林。因为在新一轮政策实施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农民收入继续增加,一些严重地区实现了大面积退耕还林。如此严重的陡坡撂荒耕地及丹江口库区生态脆弱区域的农田通常发生在贫困地区,在治理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难,该地区的生态灾难也更加严重。退耕还林能够有效的减少了镇巴县生态灾难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尽管该地区的农民对陡坡耕地依赖度较高,但为促进实现减贫目标,有必要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确保减贫任务的有效完成和贫困地区的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

3.2 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土地流转以增加工资和财产收入

退耕还林后,农民从传统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陆续外出从事商业工作,从而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并增加了劳动收入。根据调查,每转换3亩土地将转移大约1名劳动力。贫困山区的农民工比例为30%~50%,劳动收入的增长占人均收入的60%以上,比未外出农户家庭高出近10%。同时,在某些地方,通过政策指导和机制创新,各种商业实体通过承包,租赁和共享合作参与耕地退耕还林。农民依法获得土地租金或分红,增加财产收入。据统计,该县上一轮退耕还林面积22.19万亩,占总面积的4.33%,农民获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约7.88亿元,户均增收14470元。总体而言,上一轮退耕还林已相对稳定地解决了农民尤其是贫困家庭的退耕还食和增收问题,已成为最有效的扶贫手段。在该县,老百姓将耕地退耕还林与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比较,这被认为是国家对农民群众最大的好处。该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百姓过上了更富裕的生活。

3.3 推动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大面积经济林园需要完备的技术服务团队,县农业、林业部门建立贫困村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为全县有扶贫任务的178个行政村配备315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发挥产业技术110指挥中心的组织、协调作用,围绕“三有”贫困户扎实开展产业技术服务,通过专家坐诊、菜单式服务、田间学校、现场辅导、网络教学等形式,三年来累计技术服务96234户,其中技术培训771场26981户、微信QQ等方式技术服务61514户、上门服务7739户,实现了产业技术服务全覆盖,保证每户贫困户都能掌握1~2门使用技术。为镇巴县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印发产业技术服务110明白卡,推行产业技术服务纪实卡制度,加强服务过程管理,确保技术服务落到实处。充分运用微信群、钉钉群、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及时宣传亮点和创新作法,形成了部门重视、社会关注、农民满意的良好氛围,使镇巴县的人民能够与时代接轨,提高了科学种植水平,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3.4 退耕还林对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3.4.1 技能培训

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围绕退耕还林园区建设结合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一户双技能”培训,2018年开展产业技能培训410场次,受益9131户次;与江苏省南通市等外地企业及县内企业、产业大户建立劳务输出协作机制,转移剩余贫困劳动力。2018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55人,其中有组织的劳务输出243人,在全县10个深度贫困村、移民安置点和各镇村(社区)开发保洁保绿、河道管理、公路养护、就业扶贫信息员等公益岗位1821个(其中市县岗位55个,镇村岗位1766个),认定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18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534人,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75人。让镇巴县的人民有了一定的知识,能在家门口务工就业,为小康生活奠定了基础,大大降低了镇巴县的贫困程度。

3.4.2 转移劳动力就业

通过培训农民务工技能,转移因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出现的闲置劳动力,从而转移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引导退耕农户将身份从农民向个人、商人、职业经理人转变。推行“山下建社区、山上建园区”产业发展模式,围绕安置点发展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支持品牌建设和开拓市场,延伸产业增值链条,带动上下游共同发展,推进经营主体与搬迁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搬迁群众在“自己”的土地上既获得租金、股金,又有入园入企且稳定的务工薪金。使得镇巴县的经济更具有活力,对搬迁户在安置点、集镇周边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给予补贴,鼓励其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使得镇巴县人民的财富靠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增长。

3.5 获取补助资金,增加贫困人口转移性收入

2014年以来,镇巴县在经济脱贫的基础上实施生态脱贫,该县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6.7万亩,直接获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040万元,获取种苗及造林补助费2600余万元,退耕农户户均增收7700多元。退耕还林工程推动土地流转,带动农户以土地入股、带资入社、社内务工等多种方式,与经营主体建立切合实际的利益衔接机制,带动大家一起挣钱。目前,仅明全青花椒合作社就以发展青花椒种植基地近4000亩,其中两个集中连片种植基地2300多亩。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户自主种植1600多亩,带动贫困户159户。该合作社2019年青花椒园区投产800多亩,产出青花椒20多万斤,实现产值200万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

4 结语

自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战总体部署,把退耕还林工程与脱贫攻坚紧密相结合,在任务安排上,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在建设布局上,按照“一村一品,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的指导思想,实行大户带动战略。积极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退耕还林建设,带动贫困退耕农户脱贫致富;在树种的选择上,充分遵循群众意愿,因地制宜,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为目的,以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较好的特色经济为主,形成“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林业经济新格局。

猜你喜欢

新一轮贫困村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新一轮巡视,您有什么期待?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