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奋斗精神凝聚创新生态系统合力
2021-12-02李杰
李 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杭州 310018)
当今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悄然到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科技和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发展动能转换的历史交汇期,建立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科技强国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任务。创新生态系统主要是在生态学、系统论科学基础上,强调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创新生态系统合力的形成既需要利益驱动下在体制制度改革、政策的完善方面做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也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有力引导。爱国奋斗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研究以爱国奋斗精神凝聚创新生态系统合力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实现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爱国奋斗精神是创新生态系统合力形成的精神力量
实践是人的类本质特征,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通过劳动实践实现自己目的的历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实践。人的劳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特征,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实践活动有一般的,重复性的实践,也有创造性的破旧立新的实践。创造性的破旧立新的活动就是创新。“从宏观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就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人’,在与其对象的作用中,不断地创新,以改变生产关系,实现社会的变革;从微观上讲,就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新技术,实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1]马克思把创新分为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三种基本形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涵义是创新主体通过发挥各自的创新能力,与其他主体进行协同创新,实现价值创造,并形成了相互依赖和合作共赢的网络关系。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物理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别提出了合力论。合力在物理学中是指作用于同一物体上多个力加在一起的矢量和。恩格斯在1890年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合力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有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理论,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2]创新生态系统的合力是历史唯物主义合力论的重要体现。创新生态系统合力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各个主体、创新环境、创新中介等要素协同作用,共生共进产生的力量总和。
创新是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等主体性的表现,是人的价值的最高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的创造性劳动最大化地体现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创新实现的主体条件是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创新实现的客观条件是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环境和法治环境、正向的社会心理、一定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创新政策支持、公平公正的体制制度等。创新的主体条件和客观条件协同作用,形成创新生态系统的合力。其中创新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创新体系合力形成的主导性因素。
爱国奋斗精神是创新合力形成的精神力量。爱国奋斗精神是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总称,是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至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精神,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爱国奋斗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先进的文化,是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精神支撑,是凝聚创新生态系统合力的精神纽带。爱国奋斗精神作为价值观对于创新主体的行为选择至关重要。它激励个人的行为选择首先考虑人民、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具有爱国奋斗精神的人往往把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的奉献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人生追求。在实现科技强国的新时代,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对于激发广大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形成创新生态系统合力,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二、以爱国奋斗精神凝聚创新生态系统合力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以爱国奋斗精神凝聚创新生态系统合力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从国际方面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新业态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应对各国间的科技竞争,中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且做出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强国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强国需要激发创新生态系统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凝聚起创新生态系统的合力。
以爱国奋斗精神凝聚创新生态系统合力是实现我国发展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迫切需要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主要是在需求侧方面急需从靠投资、出口驱动转向消费引领驱动;在供给侧方面急需从靠劳动力密集型驱动、资源的高投入转向技术创新驱动。当前,人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需求由量向质转变,人民的健康需求、生态需求、文化需求、休闲需求在增长。这就需要在生产与服务等供给方面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第二,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来支撑,需要现代生物科技创新做保障;第三,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积累起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第四,“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科技支撑。我国提出和引领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得到更多的国家赞同和支持。只有提供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才能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人民内部的利益分化需要爱国奋斗精神凝聚创新合力。进入新时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旧的利益格局向新的利益格局转型,旧的社会秩序正在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形成。转型期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创新生态系统合力的形成增加了难度。各级政府,各个微观主体之间既有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又有各自的群体利益。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是激发各类微观主体活力的首要任务。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大国上上下下能够做到绝对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况且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又处在调整时期。在平衡利益格局的基础上,还需要有精神的凝聚力成为创新生态系统合力形成的纽带。面对国际竞争和国内高质量发展需求,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先后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来应对新的技术革命。实现这些战略规划和目标任务艰巨,形势逼人。中美贸易战进一步说明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需要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在“卡脖子”处下大功夫。所以,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信心,奋起直追,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人民需要和国家发展需要出发,整合和凝聚创新生态系统合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三、以爱国奋斗精神凝聚创新生态系统合力的路径
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还处在培育阶段,这个阶段凝聚创新生态系统合力是至关重要的。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特征。新时代爱国奋斗主要是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我们要把爱国奋斗精神内化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各类主体和创新客观环境的营造过程,尤其在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凝聚创新生态系统合力。
第一,将爱国奋斗精神内化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各类主体。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科技工作者,创新治理者,企业家是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凝聚创新生态系统合力的主体和主力军。要将爱国奋斗精神内化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各类主体。首先,爱国奋斗精神内化于科技工作者。引导科技工作者把爱国奋斗精神作为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创造性劳动,即创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标志。人的需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形式需求,奋斗的人生是最美丽的人生。自己的创造性成果能够推动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这样的幸福体验也是最深刻的、最持久的。国家要通过各种政策和各种媒体引导和宣传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为人民、为人类社会积极主动施展才华,创新创造,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同时,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与人民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兴趣和爱好是创新的源泉。科技工作者要超越外在的“物”“金钱”的束缚,淡泊名利,追求精品,力争创新,用自己的成果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其次,爱国奋斗精神内化于创新治理者的基本素质。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是创新政策的顶层设计者和创新治理者。创新治理者的素质也深刻影响着创新生态系统的合力。要把爱国奋斗精神融入创新治理者的基本素质培育中,注重提高创新治理者在贯彻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责任担当,提高践行“四个意识”的自觉性。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推进科技等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尽快明确在创新治理中哪些权力应该放,哪些应加强监管,为创新搭建服务平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开辟道路。在干部的学习和培训中加强爱国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在干部考核,尤其是创新治理的干部考核中,着重考核干部对创新型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和使用情况,着重考核创新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次,爱国奋斗精神内化于企业家精神。企业是创新的微观主体,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企业家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发展动能转换的历史关口,更需要创新精神、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企业家精神。爱国奋斗精神内化于企业家精神是凝聚创新生态系统合力的重要路径。企业家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政府制定各种政策、法规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创新创业,服务社会。对于重视基础研究、重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更优惠的待遇和政策倾斜。
第二,将爱国奋斗精神内化于创新生态系统客观环境的营造过程。创新生态系统的客观环境包括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成果评价环境、制度环境、法治环境等。首先,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注重营造尊重“科学”,尊重“创造性劳动”的文化环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勤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在科学精神、创新观念、重视人才等方面还是相对落后的。应通过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各种途径大力宣传“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时代精神,把“最美科技工作者”作为当代中国人成长学习的榜样。同时,把以上这些时代精神贯彻到制度建设和政策完善中,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爱劳动、爱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塑造“爱才、惜才、用才”的社会心理氛围。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发展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人才,并且建立了一套让一流人才发挥创造性能力的制度,体制,形成爱才、惜才、用才的良好社会心理环境,谁就会在科技竞争中占领优势。新时代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从社会心理氛围方面,要以大局意识摒弃“枪打出头鸟”的社会心理,塑造宽容、理性平和的社会心理氛围,为创新型人才发挥才能创造优良的社会心理环境;再次,爱国奋斗精神贯穿于成果、人才的良好评价环境营造过程。在干部的政绩考核方面,把地方科技创新成果作为干部管理和考核的重要标准。在科技成果的评价方面注重创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市场和人民来评判创新成果的质量。由过去注重成果的“量”转向注重成果的“质”。由评价导向的转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在人才评价制度方面,改革“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精简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避免人才“帽子”满天飞。让人才真正沉下心做事,让那些甘于沉心做事,甘于坐冷板凳的人才脱颖而出。形成和落实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在科技研究的分配方面,尊重劳动者的合法劳动,实现研究劳动分配的公平公正。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劳动者才能在劳动中获得尊严和幸福,劳动者的创造活力才能被激发。所以,应改革项目的评审制度、验收制度以及各种奖励制度。让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在收入分配中真正得以体现,尤其要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和贡献的质与量;最后,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执法和守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科技人才的才智发挥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法是激励创新积极性的重要保障和基本手段。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着重从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执法和守法方面全面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第三,爱国奋斗精神内化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生态系统合力形成的主体力量。当前,我国的教育短板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不足。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就是改革教育培养模式,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爱国奋斗精神是凝聚各个群体的共同价值观,是凝聚各个主体合力的重要力量。将爱国奋斗精神内化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全程,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把创新素养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到学生的各类课程,把爱国奋斗精神内化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在小学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的“爱科学”“爱劳动”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中学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注重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在大学阶段,注重在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