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效衔接模式的探索

2021-12-02娄丽莎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课程体系中职

娄丽莎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系,内蒙古 包头 014035)

二十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受到了不断受到重视并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提到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职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展》(简称“职教二十条”),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部署。其中第二条“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第三条“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都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终身性。要实现国家教育转型的目标,中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对口衔接,形成科学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成为了重要的突破口。

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学制的延续是教育的外表,其真正的内涵是将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合理过渡、有效衔接,使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得到全面成长,与社会接轨,并在职业岗位上获得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结构及衔接方式

我国的教育体系是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起点,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高中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另一种是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大致有以下四种学制衔接模式: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模式;初中起点联合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3+2”直接贯通模式;普通高中起点的三年制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的“3+3”模式。其中,前三者的教育结构及课程体系均比较明确、成熟。最后一种“3+3”中职院校学生通过高考或单独招生升入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模式,在课程体系的系统构建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初、中等应用人才和劳动者。学生步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明显提高,对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规划都有了大幅度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年纪尚小,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成长阶段,学生的职业观、职业习惯、职业素养处于萌芽、逐步建立的阶段,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初步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能力。进入到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这些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与社会接轨、步入职业岗位。因此合理有效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过渡,是学生成长成才,职业教育体系健康蓬勃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通过高考或单独招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由于其生源为三校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高中学生、技工学校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明显区别与普通高中起点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升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后,学校会将原来不同院校的相近专业或专业群的学生安排到同一专业、同一班级进行学习,虽然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都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但是具体的学习情况又各不相同。以上这些问题就是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置及实际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所面临的挑战。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内两个各自独立的个体,都具备各自完善的课程体系,在中高职教育相同专业或专业群的课程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学习不可避免会出现断档或者重复的情况。因此应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及教学理念上区别于普通高职学生,在搭建课程体系时要考虑断档或重复课程如何拓展和深化,以减少教学消耗,确保教学效益。

中职教育切记简单迎合高职教育,忽视自身完整的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点并不一定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也可以直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所以,中、高职衔接教育不可简单的切掉重复课程,破坏原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一贯制的课程体系。课程的重复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搭建一个层次丰富的、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到合理的开发。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根据学生培养的特殊性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但需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需要正确理解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其课程体系。课程的过渡和衔接不单单是课程名称的简单规划,更应是具体课程内容的梳理和研讨,完成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方法,再到实施过程、评价体系的环环相扣、步步上升的课程体系建设,使得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科学的衔接和有效的提升。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但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基础性技能人才为主,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职业岗位素养和工作内涵上比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持续性,高等职业教育同时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岗位适应性和更深远的职业发展前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精湛”的学生,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懂技术、会操作、会管理”的学生。这就意味着高职学生的培养是中职学生的延伸性培养、提高性培养,在岗位能力上从一线的生产者、服务者,通过逐步完善课程体系的学习具备持续性上升的专业技术能力,甚至是管理能力。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接轨,实际上是对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和过渡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教育体系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升学不是教育资源的重复,而是教育的递进和深化。促使中职升高职的教育模式有效的衔接和过渡,核心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开发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构建包含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及教学模式等方面。

1.教学理念的确定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快速的发展和行业的不断更迭,职业教育就必须要求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和岗位变化的能力,具备创新精神。以素质为根本,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是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也是贯通于课程体系的主线。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形成以职业问题和岗位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开设广度、深度合理,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文化基础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职业能力为主导的专业课程。

2.教学内容的梳理

教学内容应当针对地区经济和行业需求,从职业岗位群的发展和变化出发,以岗位能力需求提炼课程模块。开发突出以能力为主的职业素养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体现以学生人文素质、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整体培养的理念。综合考虑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理论、实践学习的特点,将理论学习和研究灵活地融入到企业生产、市场模拟等实践性教学当中。教学内容将中职教育简单的操作和劳动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效学习中来。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再是中、高职相关课程的重复,也不会存在断档现象。围绕岗位能力进行系统地课程内容设置,内容分层递进,难度梯度推进,衔接已有的中职知识,过渡到更具广度深度的高职技能。真正凸显职业教育的本质,让学生在合理的教学内容中,串联起面对职业岗位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3.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基于模块化的教学内容,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面对更加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更具持续性的实践探索,不仅是中职教育简单的训练和实践,也打破高职教育原有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壁垒,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将能力的培养嵌入到真实的生产项目当中。

对于重复学习的课程,考虑到课程的普适性,挖掘知识的深度与内在联系,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持续性发展,调整教学顺序和实施策略,让学生不只是简单地重复学习,而是深化和验证、思考和应用,实现“理论-实践-验证-反思-修正”的螺旋上升式的学习。

4.教学评价的应用

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实施以综合能力为主要考核点的教学评价体系。考虑到中职教育学生没有经过普通高中的大量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降低研究性理论知识的考核点,增加以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职业素养为主的能力考核点,以考核来促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行全过程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性质设置合理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比例,加大平时表现、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考核,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职业教育的魅力,能主动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5.教学模式多样化

从教学模式角度应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力度,引入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教育模式。将中职教育相对简单的生产实习进一步提高深化为基于岗位、基于项目的技术和素养的训练。形成一套完善的、丰富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具备前沿性的职业岗位能力,树立优秀的职业观。

针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业岗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实行弹性学分制,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模块,有效地解决不同基础学生课程断档和重复的问题,有的放矢,培养出素质高、技能精、能力专、适应能力强、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院校要贴合“1+X”证书制度,打造合理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量身打造以达到能力的提升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依托职业技能的学习,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结语

学制的衔接是外延,课程体系的衔接是内核。合理的课程体系搭建和有限的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关键问题。职业教育应适应先进职教发展的趋势,搭建好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过渡衔接这一链条,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在职业教育的平台上,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更加全面持久地学习、工作,真正做到终身教育。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课程体系中职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数据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