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法致用 厚德笃行
——唐楷美学内涵在高师书法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02丁国凯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法度楷书美学

丁国凯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南通 226010)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由其带来的审美愉悦感早已从单纯的艺术欣赏升华为文化体验,延伸出与新时代共进的新的美学内容。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更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美学。书法艺术长河孕育出众多书体,它们用笔画走势描摹万物,产生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历经汉末至隋唐,以登峰造极之势受人追捧的楷书,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而又珍贵的明珠。深刻认识唐楷的美学内涵并传承创新,对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下素质化教育课程的具体要求,以培育专业教师人才的高等师范院校为载体,借助高师书法课程教学,将为理解唐楷美学、推崇书法文化拓展出一条有效路径。

一、唐楷艺术的“潜隐”与发展

随着经济多元发展,社会高速运转的同时带来文化的快速消费。传统书法艺术经历了从庙堂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及,但如今毛笔字的实用性逐渐被电脑打字和钢笔书写所取代,人们更多地将书法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欣赏,与唐楷曾经历的万人空巷、炙手可热相比,时下大众真正接触书法、练习书法、探索书法、使用书法的群体较少、时间较少、研究较少,造成书法艺术传承发展和书法美学渗透遇到瓶颈。

唐楷与其他书体一样,在都市文明挑战之下不复曾经的辉煌。大众对楷书的认知方式局限于“横平竖直”,结构匀称,由于较多接触的是电脑字体中的“楷体”印象,所以对楷书遒美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了解不深,从而疏忽了风格多元、气韵大度的唐楷艺术珍品。在专业性书画展览中,为在竞技中胜出,书写者们仰望于唐楷前人已有的高度,困囿于严谨的法度难彰风格,求变求新者多选用行书、草书等容易展现气度风范、性格张力的书体为基础范本,较少选择以楷书为创作手法。在近三届“国展”中,楷书入展作品均在15%左右,而获奖作品少之又少。唐楷的高度和法度是其被“淡忘”的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唐楷创作所需时间方显功力。因此,在书法课程教学中,由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着重培养,书法技能只属于教学目标的其中一项,缺乏专业化培养,从而使得书法教学多注重技能表现,强调实用效果,对某一种书体的认知无法达到深入的境地。

但反观之,相比其他书体,楷体是书写的规范字,对楷书其形的应用范围也最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中就明确提出,要规范书写正楷字,做到端正、整洁和美观。课堂教学是启蒙书法美学的第一步,唐楷在书法课程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专业教师人才培养地的高等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美育人才的使命。通过依托高师书法课程建构,设置科学完善的教学内容,掌握“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的文化规律,输入唐楷的艺术美感和思想价值,无疑为深入探讨发扬唐楷美学格调,实现艺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与此同时,学好唐楷书法,掌握其背后的美学文化内涵,除了在引领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提升专业技能素养方面影响深远,更在熏陶历史文化基因,启发学生严谨适度、宽厚待人、大度处事的作风,培育正直气度与高尚价值观念等方面意义重大,为今后高师学生从教打下坚实基础。

二、唐楷美学内涵的多样阐释

丰富高师书法课程维度,重拾唐楷之灿烂,必须先掌握其背后丰富的美学内涵。唐楷的发展演变,离不开时代变迁、思想文潮和审美取向的影响,其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书写符号变化,更是一时一地、一人一物的风貌与情感。美学家宗白华曾形象地指出:“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实,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罗丹说的这根通贯宇宙、遍及于万物的线,中国的先民极早就在书法里、在殷墟甲骨文、在商周钟鼎文、在汉隶八分及晋唐的真行草书里,做出极丰盛的创造性的反映了。”[1]楷书在唐朝发展至顶峰,融合了南北文化、南北书风而不断兴盛,唐楷也因大家名家众多、风格多种多样著称于世,衍生出其特有的唐楷美学内涵,法度之自由、气韵之方正、经世之致用的美学精神令其至今仍独树一帜、蔚为大观,产生深远影响。

1. 法度之自由

唐人尚法,唐楷的法度最为人称道。《书段》有言:“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楷书沿袭了隶书的平稳方正,愈加简洁自然和流畅,形成了相应的法度规范,具有可循的规律,成为书法习作的模式与范式,被称为“学书之法,必须楷法严正”。不同于魏晋飘逸闲散的自然风格,楷书在运笔成文中,形成了智永和尚的“永字八法”,极度讲究布局的“九宫格字体”,还有欧阳询强调空间结构的“三十六法”和《八诀》等,逐步规定出唐楷书写的法则,“四面停均,八边具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2],这些法度的关键即在“中正”。楷书拥有其他书体无法比拟的正感,其美的意味源于结构的端直和严整,笔法的遒劲与理性,提按有度、曲折有序,显得亭亭玉立、静如处子,不夸张且不浮躁。与注重单个字的表现力相比,唐楷更倾向于整体布局的严整,以笔画繁者稍轻、笔画简者稍重等技巧,达到谋篇布局的舒适自在,不突兀且不游离。

然而,细细审视唐代名家的楷书,法度之下仍呈现出自由之貌,这种自由区别于南北朝书写的多变之势,而是指“中正”规范下用创新笔法显现个人风格和审美意趣,基于书写者的个人选择。尽管有人认为唐楷的整饬化使其丧失艺术本真,以此降低唐楷的艺术价值,但其实不然,结合唐楷背后的儒家“天人合一”的美学内蕴,正是法度之自由使其走出千篇一律的误区。唐楷融合了此前其他书体的长处,又被历代书写者在传承中维新,在改革中探索。“圆转(篆书),方折(楷书),波磔(隶书),连带(草书),我们都可以在楷书造型中找到”[3]。在丰富变化的笔画造型中,寄寓的是严谨而不刻板的审美理想。一如欧阳询的字恪守规正而又重“骨力”,严险俊俏、内紧外松而不失秀气端庄。虞世南的字方圆润舒朗,典雅温柔,气势内敛平和,突出的“捺”还夹杂古隶味道,看到蚕头燕尾的痕迹;褚遂良的字瘦劲挺拔,从骨感添加自在,飘逸朗然,又稍显张力,多了一分顽皮与灵活;颜真卿的字则大气磅礴,拙而不阿,格局超然,厚实且忠良;柳公权的字则方圆有致,起笔和收笔处极具个性,对比强烈中粗细得当,有轻有重。正是法度分明和创作自由,唐代楷书不拘泥于形式而彰显风格,不局限于理论而蓬勃开阔。

2. 气韵之大度

书法艺术的审美在于起承转合间将笔力衍化为生气,流转多变中产生韵律。苏轼有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书法的筋骨与血肉依靠笔法和结构表现,但能够引人入胜之处则在于神和气,即整体审美之气韵。唐代楷书的气韵潜隐在笔画线条之中,既融合了汉代崇尚的“势”与“力”,又延续了魏晋风气的“骨”与“韵”,看似一笔一画、深思熟虑的法度之作,内含联系紧密、一以贯之、血脉相通的大方之气、度然之韵,严谨却不拘谨,大方而不肆意,于是唐楷鲜活而又气宇灵动,形成高逸之整体。

历览书法发展史,金文、篆书的结构较为封闭,字体笔画以“平”为主,线条简洁、笔画结构内收,直至隶书方在笔墨有上扬、点画等形态,蚕头圆润,燕尾稍微铺开向外。但至楷书,明显出现弧度大小和笔画高低,整体打破了封闭的结构,用逆锋、出锋、顿提等形式围绕中心向四周开放,再加之点画呼应,虽笔不相连,但意在笔先,暗中涌动,形成韵律与节奏,因此呈宏放气象。例如,堪称唐楷之范本的《九成宫醴泉铭》,谋篇布局疏朗有致,均匀对称,显示出法度规范与稳重,又因为结体方正、点画呼应具有开阔之势,向右上倾的横与恰到好处的撇捺,表现出自在之风,令人感到从容舒展而不做作,行云流水而有机和谐。褚遂良是唐楷气韵的代表,他的书法注重层次。在《雁塔圣教序》中,他用线条粗细和空间结构表现文字结体的流动,用行笔的快慢轻重积蓄笔势力量,再用前后牵连呼应营造生动活泼的感觉,气韵自然舒畅,俨然富有生命力。

唐楷的气韵之大度既蕴含书体开放之淋漓,又显现出时代之开放通达。唐代书法美学是在魏晋南北朝动乱后的规范中重拾民族文化自信,包容汇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的成果,既有地大物博、万国朝贡的交融和谐互助之美,也有国泰民安、生活安定富足的雍容格调,有李白放浪形骸、情感直抒之美,也有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深情恳切之美。可以说,唐楷的横平竖直、起笔回锋、雄稳饱满、点画适度、内收外放、婉转迂回贴切唐人的人格乃至民族气象,唐楷的气韵和当时的精神生活、国家气象如出一辙,从中窥见了一个时代更为真实、更为深刻、更为厚重的情感生活。因此,他们追求思想之自由、民族之独立、文化之多元、人格之多样,是后世朝代所不及的,细致的法度之中透露的灵气与风格,显示出书者浓浓的才情与美学追求。

3. 经世之致用

作为文字表现形式的书法,具有浓厚的实用性色彩。从单一的为人所用到艺术创造,书法阐发出“经世致用”的美学理念。唐楷之兴盛强烈体现出经世之致用的美学特色。姜寿田先生一语道破:“唐初,南北书风统一已不单纯是一个书法审美的实践问题,而且是一个在复兴儒学这一思想背景下的观念选择和价值规定——唐代大一统的政治制度需要在文化艺术领域建立起统一的思想标准。”[4]唐楷深谙儒家的“中庸”和“兴观群怨”之道,强调思想秩序与伦理并存,文艺创作教化与致用同行,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模式。

宏观来看,唐楷的经世致用源于统治者的重视推动和百姓的追捧。设置书学博士、书占科举考试中的一科,以书育人成为传统。从选官入侍的楷法遒美到设立专门的侍书学士、博士,从进入仕途的考核标准到民间日常生活研究,楷书日渐规范。尤其是唐朝在人才选拔上沿袭隋代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极大促进了有识之士为国效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门阀制度发展为人才择优推选,加之唐人佛教、儒家思想的影响,个人与国家、民族相濡以沫、荣辱与共的家国情怀得以具体展现,唐代政治制度与文化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亟需统一的书体代表民族形象,楷书脱颖而出引领时代风骚,其所具有的“方正、端庄、儒雅、大度、开放”特点充分显示出唐王朝的蒸蒸日上、朝气蓬勃,成为开放包容气度的最佳名作,在赞颂书写、墓志铭和碑刻中得以广泛推崇应用。

唐楷的经世致用之美还表现在书者情绪的个人表达上。颜真卿拥有公认的儒者风范,他践行礼乐之则,将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正统思想表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多宝塔碑》中和正直、不偏不倚,《颜氏家庙碑》宏达之庄重,肥厚而又兼具骨力,气势劲道。颜体的深沉内敛、内蕴浑厚,来自颜真卿本人的忠义品格和正大气魄。唐楷的书写者们写的不仅是字,是在书写自己人格精神的自白,是在一定范式、定型化之中的情感倾诉,更是具有人文温度的、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情感自由的艺术表现,以及精神觉醒、自我塑造的艺术再现。

三、唐楷美学内涵在高师书法课程应用中的实践路径

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高等师范院校的书法课程在逐步实践中得以完善,愈加详尽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精准的技法锻炼,为基于专业教学开展的高校书法课程设置提供了新的思路。高师书法课程以增强学生书法认知、强化书体书写为主要目的,是师范院校培养专业技能、普及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一项显性课程。唐代楷书是书法艺术练习的“基础学”,形态端直而灵动鲜活,成为书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高师书法课程教授的重点。但结合当下教学实际,高师书法课程的教育功能还有发挥空间,唐楷美学内涵融入教学也有待深入挖掘。唐代楷书的审美内容从规范方正、文秀灵动、标准适用升华为法度之自由、气韵之大度、经世之致用的美学内蕴,其折射书法本体的艺术之美,亦囊括了经纬时代人生之大美。其气度不凡、雍容凛然的文化内蕴,不仅能有效拓宽高师书法课程维度,更为艺术教学中涵养真品格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1. 以“致用之美”培专业技能

对高等师范院校而言,书法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学生熟练掌握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技能规范,夯实作为教师的职业技能。其中,高师书法课程中毛笔字的书写教学以楷书为主,原因在于楷书的间架结构方正、规范、严谨,能够充分展现汉字的形体特征及规律关系,能够为学生书写技能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同时促进钢笔字、粉笔字的书写。因此,在课堂实践中,尤其是唐楷的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树立“书法文化”的理念,先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书法课,明白为什么要学唐楷、唐楷怎么学、怎样学好唐楷,不断增强其对书法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教导学生学好“字内功”,以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优秀作品为范本,让学生充分感受唐楷书写与其他字体书写的异同,在多维比较中,深刻领悟唐楷重心平稳、疏密匀称、点画呼应等技法要求,巩固书法的基本书写规范,打下书法创作的良好基础。

另外,在夯实学生书法创作基础的同时,将其认知视野从对书法轮廓、结构、空间、结体的客观理解上,从匀称工整、平稳和谐的基本美学感受上,从一种纯技术的书法课堂实践上,延伸至唐楷经世致用之美上,着眼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带领学生回溯唐代繁华盛世,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唐楷的使用场景,在各类文书、碑刻、牌匾、书籍的历史再现中,认识书法源流发展历程,提升专业知识能力,真正练好“字外功”。特别注意的是,在学生标准书写之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思维,使其在掌握宏观结构的同时,从众多范本中悉心比较,领会经世致用之美中书者个人情绪的表达,深刻理解同样是中规中矩,但颜真卿碑书的深沉厚重,欧阳询的笔画理性克制,褚遂良的创作则平滑流动,书写者的用心用情,只有在了解唐楷基本书写规范的基础上才能深刻体会,而唐楷的艺术之美因为技法的凸显更具特色。“范式和个性”提醒教师在高师书法课程教学中,不能过于强调技法,只有将实用性、技能性和时代生活、美学内涵紧密联系,才能教出富有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学生,促进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

2. 以“法度之美”育方正品格

与掌握技能相比,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的目标更注重育人。造就专业化教师是其一,但造就具有人格魅力、价值观念正确的教师,使其以高尚情操站上讲台,为人师表,具备方正高洁之品格最为重要。这也正是书法学习的真谛,研习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审美素养的提升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唐楷森严法度下的中正之势,是对规范、端直的认可,更是对刚正、秩序中儒家风范的尊崇。

汪亚尘先生曾说:“中国人写字,是列入美术品之一种,洋人写好洋文的也有,但绝没有像中国人做装饰品陈列的。你若叫洋人看中国字的好坏,他们无论如何辨不出。中国人写字,还有微妙的哲理,可以看出写字人的性格、资质等等。”[5]唐楷的教学实践要从历史舞台需要讲述起始,进而深化到唐代书法名家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恪守运用上来。“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提顿结体、疏落有致、和谐统一,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追求书法创作上的严正与中和儒雅,他们深受儒家典范的深刻影响,既在笔下书写如此,亦在修身立言中如此。因此,高师书法课程应将书者的人格品性纳入教学范围,教育学生感受书法家正派为人、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例如,在教授《玄秘塔碑》时,导入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可法矣”直言笔谏等历史,观其人之正直果敢、德高品重,再细品其理性、遒劲、转折、方圆的书法作品,更加深入读懂其严谨刚正之心,读懂唐楷的美学内蕴。再如,颜真卿的一世清廉、家国天下,虞世南的德行忠直、才华四溢,欧阳询的勉励吃苦、好学不倦,唐楷的书者们用伦理秩序描摹着君子之风,以谦逊博大的胸怀并肩尽善尽美,教师要在课堂上深入挖掘书法之品格美,教育学生从书写中涵养品性,秉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深入理解体悟、反复临摹意会,将书写从单一的课堂内容延伸至课后,将其作为一种陶冶养心的兴趣爱好,逐步拓宽高师书法课程、丰富课堂内容,潜移默化地将艺术之美与经世之道紧密结合,实现书品与人品合二为一。

3. 以“气韵之美”拓开阔境界

高师书法课程中展现的唐楷气韵之美,要美在多样风格、美在自然多姿、美在开放汇通。“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6]。审美意味下的唐楷,在高师书法课程中要重视其个性特色,无论是自由妍美之质还是严谨细致之风,基于结构理论的书法课,要更具有宏观视野与包容态度。这意味着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不局限于一处、不马虎怠慢,决不能因唐楷的法度而千篇一律、程式化教学。要将唐楷代表性名家的作品详细点评,把握课时要求,课堂上既明确褚遂良的转锋利落,又点明颜真卿的藏锋劲道,让学生对书者风格明了于心,从而以开放之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书风积极创作,将个人情感带入书法书写,在规范之中独具匠心,真正让高师书法课程摆脱单调、重复的机械教学内容。

对书法艺术而言,提升书法审美不应该成为专业群体的少数论调,而是一种社会责任、文化责任。高师书法教师在具体实践中,还要将唐楷与其他书体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宏观全局着眼精心谋篇布局课程的内容设置、课时设置以及对美的感悟方式。审美教育的内核是一致的,当回望悠久书法史留下的客观规律时,在巩固锻炼的同时还要继承发展,丰富艺术载体,将书法之美与文学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相融合,主动在学习探究中学会认识美、欣赏美、品鉴美,还要在美的悉心品味中创造美、传播美。正如唐楷深厚的大国气韵,是源于唐代国人的文化自信与强国之志,要不断启发学生释放大格局、开拓大视野,除了课堂临帖练习之外,还要多组织开展参观活动,赴文化遗址、文物展览实地了解,通过高质量的高师书法课堂,普及美学内容,强化感性认识,提升自己的眼界,静下心来勤奋耕耘,在灵活书写中展现时代风姿,创作佳品。

四、结语

唐楷是华夏子孙认识汉字、创作书法的基础。研习唐楷艺术,意在重现书法文化光彩,尤其是利用高师书法课程,领悟传统艺术审美精神和文化意蕴,铺就一条提升文化素养、涵育崇尚品格之路。当代书法教育已纳入重要课程体系,如何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被大众逐步探索研究,随着各类书法培训班的兴起,写漂亮字为个人成长赋能添色,但学懂弄通“漂亮字”背后的厚重文化,学会欣赏“漂亮字”的丰富之美,正确科学地接触书法、认识书法、创作书法、理解书法,仍是每一位书法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深入思考的命题。

猜你喜欢

法度楷书美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盘中的意式美学
国学赏析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外婆的美学
畏法度与能自律
多元性解读文本要有“法度”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