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嵌入高校师德建设路径探析
2021-12-02李思为
李思为
(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人与团体关系的基本准则与伦理规范。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准则与伦理规范的角色化与行业化,是德性实践主体——教师所具有的内在品性、价值规约与道德约束。[1]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涵育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不论是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是对社会的持续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并将教师比喻成“引路人”“筑梦者”“大先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表述是“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一名好老师既要是经师,更要是人师”,[3]着重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发展中的基础性意义。但是,在现实教育生态中,却存在着或潜藏着种种师德失范的问题,严重损害教师的光辉形象,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探明究里,处于转型社会时期的师德建设体系遭遇剧烈的体制转轨与经济转型,原有的匹配于传统社会以个人道德与德性伦理为规约的师德规范体系不断瓦解,而现代化的以制度规约为核心的师德建设体系尚未完全构建。从更深层次上讲,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失范现象之所以屡有发生,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师德师风建设缺乏有效统一的规范体系与运行载体。基于此,高校党组织在师德建设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建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师德建设的绩效水平。
一、党建在师德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师德为要,自始至终是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的基本要求。“党领导一切”的根本原理规定了高校党组织对师德建设乃至其他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地位。《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高校基层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中国共产党在高校系统建立了完备的组织体系,即“校党委——院党总支——系科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高校党建体制,可以在师德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校党委在师德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政治功能是党的首要功能,[5]人才保障是党的基本职能,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校党委是引领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力量。从高校发展的整体来看,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师德师风既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教师综合风采的重要表现。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规定了高校的建设方向、发展指向与目标导向,既要关切高校的未来长远发展,也要着眼于通过优良的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总之,高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一支以师德为本的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其中,校党委发挥着坚实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院党总支在师德建设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一般高校中,学院是高校承担培育人才、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基层单位。院党总支,即建在学院的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是校党委建立的基层党组织。院党总支在高校党建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既要贯彻落实校党委的相关指导与批示,也要领导基层系科党支部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承担科研、教学以及社会服务职能的学院,其中坚组成力量就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学院为单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师德意识,坚持“明道信道、立德垂范、业精善学、敬业爱生”的教育信条,[6]既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能满足教师“获得感”“荣誉感”“认同感”等相关方面的诉求。
第三,系科党支部是师德建设的战斗堡垒。系科基层党支部是党建立在高校一线的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具体贯彻党的纲领、路线、方针的重要使命。基层党组织堪当培养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核心使命,系科党支部作为这一核心使命的承接者、组织者与执行者,是离教师最近的党组织,也是对教师师风师德建设起直接促导作用的层级,应坚持从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出发,以提高党的组织力为重点,提高高校一线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素质、政治意识,不断发挥系科党支部在师德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直接为将高校建设成培育现代化人才的摇篮提供坚实的组织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基础、进行人才储备。
第四,一线党员教师在师德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一线教师承担着科学研究与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在师德建设体系中,一线教师是主体。师德建设就是一线教师在日常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不断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反思、重构以及实践的过程,是将“师德为要”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师德建设作为一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优秀教师的率先垂范与模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党员教师更应该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不断规约自己的师德思想与实践,进而以党员教师的师德自我成长、自我养成来带动教师整体师德水平的提高。
二、党建嵌入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解析
当前教师队伍师德失范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一部分。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存在整体滑坡的问题,体制性、结构性、整体性的社会转型成为道德滑坡的社会背景。同样,高校师德建设难以独立于外,也被裹挟在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师德水平相应滑坡也在所难免。尽管高校基层党建对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事实情况是其在师德建设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力有限,这是由于高校基层党建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其领导师德建设水平的提高,造成“党建+师德”的生态格局无法有效形成,或者发挥的作用甚微。
第一,部分校党委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制度化管理水平不足。从宏观视野来看,校党委更注重高校的整体发展,譬如,教学队伍的扩大、办学规模的增长、科研论文的增多以及学科建设的发展等“硬指标”,却往往忽略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等“软指标”。然而从高校教书育人、生产高深知识的功能使命来看,师资队伍的优良师德师风是维系现代高校发展的“命门”。而大部分高校党委却忽视师德建设的体系化、制度化,大多采取运动式、碎片化、粗放式的师德治理体制机制,师德师风建设尚没有形成浸润式、内嵌式与根植式的实施模式。高校层面的口号式宣传较多,却缺少行之有效的落地性的政策与举措,这在宏观层面导致师德建设的制度化程度不够,在机制上影响师德水平的提高。
第二,以科研为先,师德建设意识不足。院校发展呈现出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特别是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以科研成果为代表的“显绩”所占比重“一骑绝尘”,而师德师风建设所代表的“潜绩”却往往不被重视,经年运作的科研评价体系积累了不少矛盾困惑,最终带来严重的教育失衡,促使部分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却存在着师德师风低下的风险。院党总支本应承担起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重任,然而科研导向的评价体系却面临着弱化师德建设的风险。特别是部分教师对师德提升强化作用不够,理想信念滑坡、育人意识淡薄、科研浮躁不安、学术不端频发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制约了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提高。[7]
第三,系科党支部建设弱化,对师德建设的引领作用不强。高校党建引领师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基层党支部的建立健全,并强化其在涵育师德师风方面的重要作用。系科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最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在高等教育一线阵地最重要的组织力量。但是大多高校偏重教学与科研的工作定位,逐渐将党建工作置于次要位置,党支部建设也不断呈现出弱化、边缘化、虚化的发展趋向,以致于党支部在师德建设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一部分系科党支部的党建活动大多围绕着政治学习和形势教育,在导引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专注科研教学工作方面重视度不够。有些党支部将业务活动占用党建活动,甚至荒废党日活动,无法发挥党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作用。当下个别党员教师存在师德失范行为,譬如科研造假、学术不端、作风不正等情形时有发生,对高校教师的个人形象、社会形象、整体认同等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党建结构性嵌入师德建设的进阶之径
“嵌入本来是指某一事物(固体A)卡进另一事物(固体B)的过程和结果。”[8]“嵌入理论”的发展是将社会学理论引入经济学领域的结果。在波兰尼看来,市场既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也嵌入社会,这是人类活动的本质与普遍逻辑。诚然,“嵌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以此来研究党建在引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组织结构的“嵌入方式”。在这个框架维度中分析党建嵌入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路径,主要是先将党建和师德建设明确为两个不同的事物,而嵌入就是一个事物进入另一个事物的过程、动力与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党建”和“师德建设”两个相对独立的事物,二者又有嵌入的可能与趋势,这是“嵌入”发生的前提性条件。根据已有实践,从结构主义视域出发,高校基层党组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嵌入当前师德建设体系。
(一)组织嵌入
从结构主义理论来看,组织形态是组织结构功能的最外在体现,组织结构模式是支撑组织发展变迁、展现其功能作用的最主要支撑。在当前的高校治理情境中,要想提升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应将基层党组织“内生性”地嵌入师德建设结构体系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引领”,而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形态也制约着师德水平的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否科学有效地“嵌入”到师德建设体系中去,直接关系到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具体而言,发挥高校党建对师德建设的引领作用,最重要的问题是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嵌入”,即合理安排师德建设体系中各类党组织及党员的主体地位与功能规约。首先,加强校党委组织领导。校党委作为“一线指挥部”,承担着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把方向、定基调的职责。校党委应切实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教学环境。其次,夯实院党总支的政治核心。院党总支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龙头”,是切实管理教师,约束其科研、教学行为的实体单位,应着重强化其在师德师风方面的监督管理功能。第三,强化系科党支部的工作载体。基层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在高校最坚实的战斗堡垒,承担着联系、组织、引导、管理与团结师生的任务与使命,师德建设应该依托系科党支部展开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实践活动,致力于构建党建引领师德建设的教育发展形态。第四,发挥一线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教师是广大基层教师的“流动榜样”,党员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其他教师的行为选择。为发挥党员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应在加强党员示范岗建设、提升党员教师榜样形象方面健全体制机制,“以点带面”式推动教师师德水平的重塑与提升。
(二)制度嵌入
高校师德建设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是一个制度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即找寻党建在高校师德建设体系中的支撑点,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体系。只有以高校党建制度规约、形塑、保障师德建设,建立集学习监督、劝导激励、考核评比为一体的制度体系,才可以实现高校党建制度系统与师德建设制度体系的有机统一。换言之,只有制度化,才能实现高校师德建设体系的常规化与可持续性。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师德建设体系结构的现代化,将高校基层党建打造为师德建设体系中的关键节点,这既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高校基层党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要课题。
在当前高校党建引领师德建设的现状中,制度体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9]首先,要完善学习制度和监督制度。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的、基础性的条件就是要党员不断学习和加强监督。在基层党组织的学习生活中突出师德建设的主题,不断增强党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政治性、原则性、引领性,不断强化党的监督制度。此外,应不断强化党的监督制度,提升师德师风的关键在于党内监督与师德监督互促制度的构建。一方面要规范教师队伍的思想意识形态,提升政治性;另一方面要构建涵盖上级领导、学生、教师等多主体的立体监督体系,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多元化、多层级监督制度。其次,要健全激励制度和关怀制度。从组织关怀的角度来看,加强对基层教师的关怀能够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因此,要构建领导干部与青年教师联系制度、谈话制度等一系列针对教师激励、关怀的制度体系。从解决基层教师的实际问题出发,切实回应基层教师的真正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将党的宗旨、原则、关怀带到每一个教师心中。最后,要优化考核制度和评比制度。将师德师风水平作为教师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既要在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中嵌入师德水平指标,也要严肃考核处理现有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败坏的问题,将师德指标促成教师发展的“一票否决”指标。
(三)目标嵌入
高校基层党建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党建功能,而提升高校教师师德水平是高校基层党建的目的之一。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基层党建具有基本目标上的共通性,均指向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终极价值目标。但是在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目标衔接上,二者具有微观差异性。而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这种恰适性的嵌入,就需要将提升师德水平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地嵌入到党的基层组织活动中,实现二者的互通互融。事实上,组织嵌入与制度嵌入的前提就是有效的目标嵌入。在宏观目标上,培养中国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是二者共同的目标导向。正是沿着这个目标,二者才能互融互促,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互相嵌入。在微观目标上,师德建设着重塑造德性,即生成教师的内在品性、强化教师的道德约束,而高校基层党建应不断将培养高品格的教师嵌入到自身的组织活动当中,以此来常态化地促进并提升高校整体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水平,实现“师者仁心”“精于育人、严于律己”的教育教学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