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02韦超英卢国升
韦超英,卢国升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广西 崇左 532200)
0 引言
目前很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不符合企业要求,实践能力不强。虽然考试可以考高分,却难以胜任工作岗位。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加深了校企合作深度,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能有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岗位适应性。因此,在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加强对该模式的应用,通过该模式加深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使学历与职业资格对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与功能
1.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传统学徒培训的方式,与现代教育的校企融合制度有机结合后,发展起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在这种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二者共同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进行培养,利用校企融合的资源优势,通过“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相应训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便可取得职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岗位胜任力,形成职业素养。
1.2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
1.2.1 促进教学与岗位的对接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多是以卷面成绩衡量学生专业水平,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这种情况下,教学与岗位脱节,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岗位适应性差,毕业后很难独立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普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而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师徒制的延续,“师父带徒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通过师父的引导,学生便可快速认识岗位。
1.2.2 推动产教的有机结合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存在产教脱节情况,很大部分教师对产业发展不了解,自身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导致专业课程教学与产业分离,造成学生的知识体系落后于产业发展。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的是与企业的合作、与产业的结合,从行业一线设计教学内容,把行业最新的信息融入课堂教学,可促进产教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与产业的联系。
1.2.3 使学历与资格证书对接
很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上岗前都需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因此,高校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并组织学生考取相关证书[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训教学与职业教学有机融合,学生专业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对职业技能的积累,取得相应学历,就已具备了考取相关证书的能力,学历与资格证书对接,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2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与特点
2.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2.1.1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体现着教育观,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逻辑起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单一,以理论知识为主,学习与工作岗位脱节[3]。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是,通过“师父”的示范与引导,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真正掌握知识的运用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理论,整个教育过程注重知识的内化,职业能力的外显。
2.1.2 培养目标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结合,重视的是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通常考虑的是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大数据行业为例,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学生需要掌握大数据专业技术,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要想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就要结合产业,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
2.1.3 课程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设置很多时候滞后于行业发展。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多是校企合作开发,按照岗位标准进行设计,遵循企业用人需求及学生成才的需求准则,教学的针对性更强,课程体系更科学,更加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2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2.1 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
通过对现代学徒制概念的了解可发现,该模式中的参与主体变成了企业、学生、学校,而不是学校与学生,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特点。在该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此外,该模式中政府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为推动现代学徒制,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明确了三方权利和义务。
2.2.2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身份具有多重性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场所通常是课堂,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而现代学徒制下的授课地点,可以是企业车间、厂房、办公室,也可以是教室。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学徒,也是学生,身份具有双重性。而从教育者角度来讲,在学校教育者是相关的专业教师,在企业则是企业为学生指派的“师父”。
2.2.3 教学与实践环境具有多元性
现代学徒制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有相应的实训教学场所,并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因此,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与实践环境具有多元性特点。例如,高校会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工坊,为实训教学提供支持。另外,校企合作后,也会建立相应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利用校外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定位培养,使学生从“学徒”转变为“职业人”。
3 现代学徒制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的常见问题
3.1 教学评价不课堂
现代学徒制要求的是企业与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然而,在教学考核评价阶段,很多高校与企业的融合程度不深,大多并未要求企业参与其中,仍然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由于考核评价机制的落后,不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为达到预期目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符合企业的要求[4]。
3.2 课程设置不科学
虽然很多高校都在尝试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学校并未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与功能,对相关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仍以传统课程设置为主。这导致实施现代学徒制后,仍未能摆脱产教脱节的现状,现代学徒制停留在喊口号阶段,难以对教学改革产生实质影响。
3.3 实践教学存在缺失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实训教学质量有所要求。然而,很多高校的相关实训课程内容少,实践教学严重缺乏,未针对现代学徒制对实训教学的要求,提供相应实践机会,学生难以形成相应职业素养,难以实现学历与资格证书的对接。
4 现代学徒制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的策略
4.1 让企业参与到教学评价中
现代学徒制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因此,要让企业参与到教学考核评价中,从而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符合企业要求。具体来讲,企业应根据大数据行业发展,大数据人才能力的要求,制定一系列人才能力指标,学校将其作为评价体系设置的导向,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针对性考核评价。此外,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让相关企业提出相应岗位任务,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4.2 让企业参与到课程设置中
要想实现产教结合,校企融合,就要让企业参与到课程体系设置中来,通过企业的高度参与,解决产教长期割裂的问题。具体来讲,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学校可联合相关企业,开展教学调研工作,根据相关企业给出的工作主线,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从而使学生知识体系与岗位要求配套。而且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让企业在职,即将成为“师父”的相关人员,参与课程设计。这些人员长期奋斗在工作一线,具有丰富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相对熟练,清楚地知道工作中的能力要求。
4.3 让企业参与到实践教学中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学。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很多时候是在搞形式主义,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不明显。为强化实践教学有效性,要让企业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具体来讲,可结合校内与校外的教育资源,让企业指派的“师父”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例如,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项目化教学,为学生布置教学项目,“师父”带领“学徒”共同完成项目任务,以项目进行示范、引导。完成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师父”可以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能力培训、技能培训,让学生直接对接岗位,全面参与实际工作。例如,开展大数据用户需求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另外,要基于行业发展趋势,以岗位矩阵为基础,依据能力素质模型和培养路线图,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实训教学的专业性。
5 结论
各高校可基于现代学徒制,进行教学改革,利用企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内容,通过“师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具备理论实践经验,掌握专业技能。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实践进行知识学习,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认知更清晰,记忆更牢靠,知识的记忆与技能的实践同步进行,专业技能教学的有效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