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护理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护理中的重要性及效果研究
2021-12-02段若冰
段若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安徽 合肥 230036)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发病机制是由于视网膜裂孔的产生导致玻璃体进入视网膜下腔,色素上皮与神经上皮相分离,导致视网膜脱离,患病人群主要是老年人,临床症状是失明、眼球萎缩、青光眼及白内障等疾病[1],严重危害了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也非常重要[2]。本文研究并分析体位护理模式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效果及重要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0 年1 月至7 月收治的140 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纳入研究,使用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6:34,年龄19 岁~65 岁,均值(35.27±9.83)岁;住院时间3d~7d,均值(5.19±0.28)d。实验组男女比例为35:35,年龄18 岁~67 岁,均值(38.39±9.63)岁;住院时间4d~6d,均值(5.21±0.1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审核。
1.2 方法(1)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干预,如心理疏导、术后伤口护理、术前检查指导、讲解有关疾病的内容等。(2)实验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加以体位护理。术前确保病人良好的休息环境,针对病人视网膜脱落的状况有效的护理,若裂孔位于颞侧,主要护理眼部侧卧位,若裂孔在视网膜下部,则对病人的半卧位护理,若裂孔在病人视网膜上部,则取病人低枕仰卧位护理,若裂孔在病人鼻侧,则取病人侧卧位进行护理[3]。给予病人高效的健康指导,提升病人对体位护理的了解,提高病人的配合度。术后可根据病人的术式使用不同的体位护理,例如病人采用环扎垫压或巩膜外垫压手术,术后可使用视网膜裂孔高位的规则,针对病人裂孔位置调整病人姿态。若病人裂孔在颞侧,术后则取病人健眼侧卧位,若病人裂孔在视网膜上部,术后则病人取坐位或半卧位。若病人无法长期保持姿势可与站位、坐位、健眼侧卧位及俯卧位等进行互换。有效提高病人的舒适程度,给病人药枕或软垫有效调理药枕或软垫的高度、位置,保证呼吸顺畅,加快血液循环。针对病人的状况,护理人员可按摩其穴位,例如大椎穴、阿是穴、肩髃穴、肩贞穴等[4],缓解病人疼痛。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视力恢复状况与功能复位成功概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5.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实验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差距显著且有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病人视力恢复状况与功能复位成功概率实验组病人视力恢复状况与功能复位成功概率均比对照组更好,差距显著且具有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疾病是由于色素上皮与视网膜相隔离、玻璃体液化及视网膜产生裂孔等造成的视网膜眼部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是视野存在黑幕状的暗影、视网膜凸起、视物模糊、视力降低等表现,极大危害了病人的生活水平,影响病人的健康[5]。术后病人视功能恢复状况与视网膜脱离时间、脱离范围及黄斑受累与否具有确切的关系,在不同的术前采取相对应的体位护理,不但可以降低视网膜的脱落范围,且可以防止黄斑受累,从而对术后的视力恢复造成影响,体位护理很大程度对术后复位成功率产生影响。对于玻璃体切割手术结合长效注入气体或行环扎结合注气术的病人,术后体位护理决定手术的成功与否。结果显示,体位护理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护理中的效果极佳且重要性极高,比较术前和术后的体位护理,术后进行体位护理效果更佳。对于进行硅油置换术或气体填充术的病人体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要素。由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重要的是封闭裂孔,阻止玻璃液体进入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间隙中,恢复视网膜位置,有效恢复视力功能。正确规范的体位护理,能促使病人有效吸收视网膜的下液,对疾病症状有所改善,可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缓解病人的痛苦,有助于恢复病人的视功能[6]。本研究结果充分体现体位护理在该类患者中的重要性。
综上,给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护理中加以体位护理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病人有效恢复视力并提升功能复位成功的概率,利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