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2021-12-02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二实验小学牛晓光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二实验小学 牛晓光
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尤其在小学的数学体系中,其生活化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应用频率更加高。而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与生活的有效衔接,能够帮助他们借助生活元素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数学思维,有效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与应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概述
现代教育的发展以素质教育为本,其中针对教学理念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多元化思想,然而在具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却仍未能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基础上,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并未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指标,在教学形式上,甚至存在严重的“照本宣科”现象,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浮于表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同时,数学中还有大量的习题练习,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练习进而提升数学知识的运用,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于重视标准答案,在解题方式上亦要求学生统一化,导致学生的思维逐渐被限制。这种长期被动化的教学,在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提升有效教学课堂的教学理念下,在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时,应将生活与之相联系,以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对于生活的了解,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从而使其自学的能力得以有效的提升。同时,生活化教学的开设,亦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亦能够在此过程中强化自身的语言与合作能力。此外,在教学评价时,教师也需要注意评价的综合性,不应单以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尺,而应从更全面、综合的角度评析学生,以促使学生能够在更加健康、科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成长,进而提高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基于此,在课程构建之时,应秉承现代教育中对于学生地位的指示,以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有效教学,并将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加以渗透,以促使学生深化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可将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数学教学中,进而引发学生对于数学的积极性,并在此期间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得以锻炼。
二、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的设置过于形式化
当前的生活化教学虽已逐渐渗入课堂形式,但在具体应用上仍较为浅显,具有明显的表面性,教学应用价值相对较小。在构建生活场景时,多为生硬的模式,且情境内容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并不明显,这样的情境设置,对于课堂的教学而言并无效果。常见的方式为借鉴或直接采用他人的情境构造,在形式上并没有仔细研究,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情境的贴合度也没有仔细分析,在知识点上更是与情境粘合性不足。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某些教师没有结合实际生活中具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物体进行举例,而是将其与家族成员作为类比进行讲解,比喻方式极为不妥。
(二)应试化现象严重
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仍秉承着应试教育理念,教师教育思想的固化,导致他们对于学生的教育指导也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为主,最终学生既不理解公式的含义,亦不能够有效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育意识上未能快速有效地转变。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就当下的数学教学现状而言,在于教师多习惯以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却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与数学思维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具有生活元素的实际案例,在考试中鲜有提及,教师便不再结合生活进行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导向,按照传统思维进行授课。即便生活案例得以引用,但最终却并未重视问题的实际解决。
三、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环境
在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构建过程中,生活情境的营造必不可少。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而生活化教学环境的营造,则能够促使学生在此情境下,将生活与数学有效联系,从而实现数学与生活相互转化的学习过程。在这一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学生情绪上的安全感、良好的心理感受等都是生活环境有效构建的表现特征,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教师也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通过相互协作思考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
此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下,课堂学生的人数不可过多,否则不利于教师有效进行教学管理,容易失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少许的生活知识与经验,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依据不同的学生制订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在生活化教学构建的过程中,观察与发现亦是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进而将两者相互连接。生活中的数学元素随处可见,教师则需培养学生善于发掘。因此,在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加强对于学生生活体验的指导,以促使学生在深刻感知的基础上,明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结合数学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并将理论知识加以实际应用。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够更加地深入明确。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时,可将数字与具体事物相结合,使得数字的表现形式更加具体化,从而更具效率地记忆与掌握相关知识。
四、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学习意识
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具有极强的实际应用性。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应加强对于学生学情的关注,并基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制定相应的生活化教学内容,以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生活化的学习意识。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中,可引导学生依据这一标题说出其所了解的各个节日,进而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说出其家庭成员的生日等,再由教师将日期逐一列在黑板上。通过这样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知“年、月、日”所表示的意义,同时,能够利用此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更加有效地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拓展了对于日期的了解与掌握,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与家人的关系,更能了解更多的文化节日,从而加强了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在教材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设计中,除基础的概念、公式之外,还含有丰富繁杂的知识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口头的讲述,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教师则需深入系统剖析教材中的全部知识,通过有效的分析,挖掘出其中可供创新教学的素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材加以整合。在此过程中,则可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渗透其中,将相关的生活案例引入课堂进行教学指导,以便学生通过生活的对比分析,进而理解数学知识内容。
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网络资源,挖掘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元素内容,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促使学生结合生活内容进行学习,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引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的应用性非常强,但是这一课程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更要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而这一能力的培养,需通过有效的实践过程加以练习,进而提升其理解应用能力。作为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时,要重视与生活之间的衔接,在备课过程中则需充分设计教学方案,以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受生活,依据生活促进知识的理解,进而高效率完成数学的学习任务,提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养成数学思维,并运用它来思考生活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事物进行充分融合,让学生从中体悟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逐渐培养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比如常见的购物过程中加减计算、同类型物品的统计与计算等等,这些对于数学思维的锻炼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更有助于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直接影响着生活的实际应用,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尤其要广泛。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时,可结合生活元素进行讲解,以通过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其高效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