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2021-12-02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郭松芳
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 郭松芳
红色文化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鲜活的育人资源。近年来,统编版教材增加了许多红色经典课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含的文化精神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学生初步丰富自身思想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红色文化教育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历史责任感,激发爱国热情,让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在语文教学中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目的,达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教材是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一、因文而异,挖掘丰富的红色资源
教材是提供教学内容的资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超越教材,努力挖掘课程资源,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把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良好的品德及创新精神融入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
(一)单元统整,自成体系
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丰富的红色资源,充分挖掘,有机整合,并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可以根据单元内容进行统整,使学生对教材有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深刻的思想感悟。
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编者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一篇略读课文《灯光》,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和《伟大的友谊》的片段以及歌曲《春天的故事》。从教材内容上看,主题大致相同;从时间上看,跨度较大,有抗日战争时期,有红军长征时期,有新中国成立之时,有改革开放时期;从文体上看,略有不同,有律诗,有故事,有歌曲;表现方法也有差异。由于课文呈现的内容学生十分陌生,那么在新课教学前,应布置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辅助课堂学习,促进生本对话;新课教学中,除了课文内容本身的教学,还要创设情境再现那段难忘的岁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零距离接触,感受其内心世界,努力挖掘教材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扎实掌握相关知识,学习人物优秀品质,思考自身努力方向,为做一个新时代好少年而不懈奋斗;课后,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轴,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时期进行单元分类统整,补充学习资料,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巩固新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情感教育。
(二)前后勾连,突出主题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册都安排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无痕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教材上下册之间存在联系、互补。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的《七律·长征》和下册第四单元安排的《金色的鱼钩》,同为“长征”时期的内容,上下册既有勾连又一脉相承。而且六年级是小学时期的最后一年,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突出“长征”这个主题,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走进长征,去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去品读英雄的感人故事,去学习顽强不屈的长征精神,去吟诵长征组诗,去学唱红歌……这些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教材无法企及的。这样能让学生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自主汲取养料,自觉接受考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
(三)课后延伸,提升实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虽不长,但总令人意犹未尽。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从表象文字走向其背后的故事中去,还要创造机会延伸课后让学生去体验成长。如:在《金色的鱼钩》一文结尾,作者写道:要把这枚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让更多的子孙后代来瞻仰,令人意犹未尽。教师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有一天,请你到革命纪念馆当导游,给游客讲解这枚鱼钩的故事,你会怎么说?或者创设情境:假如老班长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请你给他写一段颁奖词。这样通过讲解或练笔,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为学生发展思维提供了机会,还再一次升华了自身情感,可谓一举多得。
二、因人而定,开展多彩的实践活动
语文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红色文化资源的神话,要关注学生的自身需求,采用因人而定的方法,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自主选择,体验成长
如: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后,我布置了如下作业(任选一题):(1)小组合作演课本剧;(2)搜集阅读李大钊生前的其他故事,进一步学习主人公的良好品质;(3)搜集了解先烈刘胡兰、赵一曼等的革命事迹,制成手抄报。这三道题各有其意,第一项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联系生活,再现红色经典;其二旨在加深学生对主人公的深入了解,进一步学习其崇高的精神;第三则是鼓励学生开阔视野,走进英雄人物,向英雄致敬。而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各取所需,自主选择,成功地再现教材或更好地解读、演绎红色文化资源。这样,教师运用红色文化开展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自省,能使其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修养和行为价值取向,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获得成长。
(二)线下活动,传承经典
语文课堂的教学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特点,与学校取得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低年级开展“爱国”故事比赛、“红歌大家唱”比赛;中年级举办“红色经典永流传”诗词竞赛、主题作文竞赛;高年级开办红色专题讲座、祭扫烈士陵园活动等等。由于红色文化的发展,对单纯的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陌生感更强,难以体会故事的背景及人们的思想情绪,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引导、帮助。每次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意识,让其自主报名参与。高年级学生还可自由选定活动场所,自我安排活动计划,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多样的实践活动。利用这些线下资源,举办有关活动,能够更加合理地发展和传承红色文化,比如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学生能够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积极地探索,比起“灌输式”的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三、因地制宜,再生可贵的教育课程
(一)关注身边,凸显特色
教师应立足本土红色文化,关注蕴藏在身边的再生性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教师要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作为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今年正值党的一百年华诞,教师可以借机组织学生从课堂走向各纪念馆,诵红诗、唱红歌、讲英雄故事等,课内外链接,充分利用一切可开发的资源,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习《开国大典》后,我们利用春季研学活动,开展了“重走红军路”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家乡的柏柱洋革命教育基地,参观闽东苏维埃革命旧址,向无数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志士学习,参观红领巾水库等,搜集了许多资料,并整理成调查报告。每一件宝贵文物、每一个革命旧址,都记录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都是可歌可泣的历史见证,直击着学生的内心。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人应当拥有爱国情怀,牢记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不惧风雨砥砺前行。
(二)紧跟时代,挖掘资源
近年来,国家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很火爆,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富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基地。教师可以引进此项教育资源,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实地领略红色土地承载的文化之美,体会革命老区的古朴民风和人文资源,感悟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自主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道德情操的教育。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为红色文化资源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智能手机、互联网等先进工具,极大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手段。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播视频、看微课等,众多影像资料的引入,直观、真实、生动,增强了教育效果。如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引入天安门大典的盛况影像,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的兴趣,促进了学习,也使其在观看过程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又要积极融合课内外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育的触角引向学生的生活小天地和时代的大广场,和他们一起努力,去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