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以大洲塘地质文化村为例
2021-12-02杨庆坤张炜强张群喜黄温钢
杨庆坤, 刘 勇, 曾 鑫, 张炜强, 柴 乐, 张群喜, 黄温钢
(1.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培育基地—东华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战略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2.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3.东华理工大学 长江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国内研学游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主要被旅行社或教育培训机构占领,但是从业者专业素质参差不齐[1]。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将地学、旅游学、管理学、城乡规划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新创建的新工科专业[2],可以极大地满足旅游市场对于地学人才的需求。因此,构建新型旅游教育体系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之一,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2019年,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陕西省宁强县落水洞村以及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村等地质文化村的建成,开启了地质文化村实践层面的有益探索[3]。大洲塘地质文化村项目建设始于2020年,依托其丰富的“地质+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了“一心、一带、两片、三区”的旅游格局。目前,已有众多游客和学校师生到这里参观生态农业基地和地质地貌景观。
1 资源环境概况
赣州市黄石镇大洲塘村位于华夏板块武夷地块西北缘。早白垩世,研究区青白口系褶皱基底上的断陷盆地中,发生过大规模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晚白垩世,红层已形成壮观的丹霞地貌。受近南北向的断层控制,北流的琴江与南流的梅江发生正向对冲后,急转向西,形成了梅琴湾冲积平原(图1)。
大洲塘地质文化村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方法[4],共遴选出36处地质遗迹,主要分布于梅江和琴江两岸。其可分为基础地质和地貌景观2大类(内含7类和10亚类),包括1处I级地质遗迹、1处II级地质遗迹、10处III级地质遗迹(表1)。丹霞地貌景观遗迹丰富[5],占地质遗迹总数的47%,水体地貌景观类型多样。
大洲塘村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至今仍保留着众多承载着无数客家人美好记忆的古村落、古祠堂、古牌坊等,现有古祠堂、明清建筑50余处,是赣南傩戏的发祥地。2006年,赣南傩戏被列入第一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不仅孕育了厚重的客家文化,还有着浓厚的红色基因。苏区时期,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战斗足迹,这里也是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重要阵地。通过实地调查访问,结合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规范,大洲塘地质文化村共有23个社会与人文旅游资源单体(见表2)。根据资源文化属性,可以将大洲塘村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分为: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
2 实践教学路线设计
大洲塘地质文化村实践教学路线设计应主要考虑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资源等研学内容的可行性、教学目标、实地环境条件,同时要保障研学内容具有代表性、丰富性和深刻性[6,7]。根据大洲塘地质文化村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设计出以下实践教学路线。
2.1 丹霞地貌实践教学路线
研学目标:了解沉积岩形成的基本过程,熟悉典型丹霞地貌的发育特征及沉积古地理环境;了解丹霞地貌的演化历史及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分布与特征;熟悉1∶50 000野外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学习野外科考的基本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研学点:差异风化、象形石、龟裂石、蜂窝状洞穴、壶穴、单面山、扁平洞、崖壁平行细沟。
2.2 生态农业实践教学路线
研学目标:依托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了解富硒土壤地球化学填图规范及样品采集要求。
研学点:农耕文化体验中心、水稻种植基地、果蔬大棚种植基地。
2.3 火山岩地貌—矿石遗址—两江对冲点实践教学路线
研学目标:观察火山岩地貌和火山熔岩的基本特征;了解火山喷发过程,考察水晶矿点、萤石矿点,并采集矿石标本;观察两江(梅江、琴江)对冲点,了解两江源头、河流地貌基本特征;观察河流沉积构造,结合遥感解译技术对该处的隐伏断层进行判断。
研学点:龟裂石、球状风化、巨蟒冲天、一江两岸观景台、一线天、水晶矿点、地层褶皱。
2.4 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研学路线
研学目标:了解客家文化,考察古村落,熟悉古宗祠、古民居、古牌坊的建筑风格;了解红色文化,考察中央苏区前期政治、军事旧址;了解宗教文化,熟悉宗教庙宇的建筑特色。
研学点:古祠堂、古牌坊、红军医院、红三军第五军团一师政治部旧址、毛主席语录、汉帝庙、乌石岩寺。
3 实践教学内容
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8],挖掘黄石镇大洲塘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根据实践教学设计路线,在结合当地村民需求的基础上,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3.1 资源环境条件调查
一是特色地质遗迹调查。包括:岩土体地貌类型、火山地貌类型、水体地貌类型等地质遗迹资源。
二是自然环境调查。包括:特色农业、生物景观等资源。
三是社会与人文资源调查。包括: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与宗教文化等资源。
3.2 旅游设施调查与设计
3.2.1 基础设施
充分调研现有乡道、村道、路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情况,合理规划设计游步道,便于连接各个旅游景点,同时也可以作为研学旅行路线,并在交通枢纽处设立停车场和公共卫生间,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
3.2.2 科普设施
以科普服务为导向,对已有的村文化站、农家书屋、休闲活动广场、戏剧舞台、科普文化展牌、农业基地、古祠堂等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改造,建立地质文化陈列馆、农耕文化陈列馆、红色教育基地以及各类科普解说设施等。
3.2.3 服务设施
以回归自然、保留原貌为宗旨,结合当地村民的需求,与自然景观特色相融合,规划建设各类民宿和农家乐,同时为方便旅客游览可在古村落中建设多个游客服务中心。
3.2.4 地质文化产品与人文产品
以大洲塘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资源、生态农业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统筹、挖掘地质演化与客家居民生产生活、村(镇)文化之间的故事,将地质科学融合于当地的经济文化,按照“有景可游、有物可感、有品可尝、有文可读、有声可听”的原则,开发一系列特色地学文化、生态农业和人文产品。
3.3 实习成果
3.3.1 实习报告
主要涉及地质遗迹资源、生态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等的实地调查报告,以及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思路、总体规划和文化产品设计方案等。
3.3.2 各类图件
包括:1∶50 000实习区地质遗迹调查成果图、地质文化村旅游资源分布图、地质文化村功能分区图和地质文化规划建设示意图等。
4 结语
大洲塘旅游地学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大洲塘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为依托,结合其丰富的“地质+生态旅游”资源,设计了4条实践教学路线:丹霞地貌实践教学路线、生态农业实践教学路线、火山岩地貌—矿石遗址—两江对冲点实践教学路线、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研学路线,涵盖了地质遗迹景观、社会与人文旅游资源。地质文化村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调查方法和规范,提高学生总体规划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编制方法和图纸绘制等基本技能,旨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