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区八穴眼针疗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1-12-02李辰瑶高嘉营

光明中医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风气血疗法

李辰瑶 高嘉营

中风的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为偏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患侧下肢肌肉痉挛、肌力下降,导致左右两侧肌力不对称,使身体重心偏移,平衡力下降。目前对中风患者主要的治疗原则为恢复机体功能,其中平衡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若平衡功能失常会引起患者跌倒,造成患者的二次损伤,同时也是运动功能恢复的主要障碍。因此临床工作的重点为恢复期平衡功能[1]。近几年,临床研究显示,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笔者采取八区八穴眼针疗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进行治疗,见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就诊的60例中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52.11±2.31)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60 d,平均病程(33.64±2.15)d。试验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0~61岁,平均年龄(52.12±2.01)岁;病程最短14 d,最长60 d,平均病程(33.54±2.14)d。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版》[2]。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存在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侧肌力≤3级;③年龄40~70岁;④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小脑或前庭功能损害;②具有心、肝、肾重要器官疾病患者;③生命体征不稳,不能配合康复的患者;⑤存在严重下肢关节疼痛、畸形,髋、膝、踝关节手术史、骨折外伤等影响下肢功能的疾病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运动疗法进行治疗,主要有以下运动处方:①弛缓阶段:对患者的各关节进行ROM训练,如翻身、下肢控制、仰卧到坐位、坐位平衡训练等训练。②痉挛阶段:可以对患者进行ADL训练,以及站立、坐位、跪位训练等。③恢复阶段:进行步态以及作业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八区八穴眼针进行治疗,眼针取穴:上焦区穴、下焦区穴、心小肠区穴、脾胃区穴,采取常规消毒,针刺采取眶外横刺法,留针30 min。

1.4.2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静态平衡测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级: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临床疗效:治愈:神经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效:神经缺损评分减少60%~89%;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30%~59%;无效:无改善甚至加重。2组患者进行静态平衡测试:左右偏移(%)、轨迹长(mm)、单位面积轨迹长(mm)。

2 结果

2.1 临床总有效率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3.3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平衡能力试验组患者左右偏移、轨迹长、单位面积轨迹长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平衡能力比较 (例,

3 讨论

中风为临床的高发疾病,其致残率非常高,致死率也在逐年上升。研究显示,平衡功能障碍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活动[2]。中风发生后,机体的平衡功能发生异常,患者的站、坐、行受到影响,同时平衡功能异常还会导致跌倒发生,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安全隐患,因此帮助患者恢复平衡功能非常重要[3]。在中医学中,“中风”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该病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虚弱,气血不足,外邪入侵或者正气不足引起肝火内动、上扰清窍从而发生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素问·调经论》论述气血与中风的关系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可见气血逆乱为中风发生的主要病机[4]。到了汉代,张仲景则强调正气不足,邪气抗盛是中风发生的主要因素。到了隋朝巢元方,则重点强调了脾胃气血与中风的关系,“病源风半身不遂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认为气虚血瘀为发病之本,气行则血行,其虚则血瘀,外感风邪为外因,当风邪客于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荣于肌肉,从而发生偏枯,可见调和气血对治疗中风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该证病在气血,根源在于元气亏损,气虚则血行无力,血行无力则必停留而生瘀血,故采用益气为主、活血为辅。笔者对中风患者采取八区八穴眼针疗法进行治疗,眼针疗法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全国名老中医彭静山主任于70年代创制的一种微针疗法,田维柱教授是彭静山教授的高徒,田教授及其徒弟海英教授,多年来对眼针疗法有改进、充实、发扬和提高,目前眼针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疼痛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治疗中,并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研究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针刺脾胃区、心小肠区,对患者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针刺脾胃区,不仅可以益气健脾,还可以通过调整脾胃,疏导周身气机升降,通调脏腑气血;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因此针刺心小肠区不仅可以活血祛瘀,同时可以通过调整“神”的功能,对中风后躁动不安或意识障碍的患者疗效卓著,两穴共奏益气活血调养心脾之功。针刺上焦区,可引轻清之气上行,布散津液,熄上逆之虚火,主要改善头晕、头胀、手指麻木、语言不利、吞咽困难、上肢不用或肿胀等上焦症状;针刺下焦区,通过调整下焦功能,辅助肝肾引火归元,改善头重脚轻、脚下踏棉感、下肢麻木或痿废不用、尿失禁或尿潴留等下焦症状,通调上下焦区,三焦的通利有利于脏腑阴阳的平衡。采取八区八穴对中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抵抗炎症,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局部病灶的供血,是神经功能恢复迅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综上对中风病气虚血瘀型患者采取八区八穴眼针疗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平衡功能。

猜你喜欢

中风气血疗法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搓手”可充盈气血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
自我心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