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定义音乐与睡眠的关系

2021-12-02焱子

金秋 2021年22期
关键词:旋律经历效应

◎文/焱子(译)

听音乐的感觉超级好。很多人无论步行、骑车、挤地铁或是开车,都少不了音乐相伴,甚至在睡觉前,一些人也会陶醉其中。近日,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听音乐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吸引“耳虫”,挥之不去,影响睡眠。很多人都认为听音乐能改善睡眠,健康专家通常建议睡前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但是这一新的研究发现颠覆了以往的观念。

研究人员把萦绕脑海中的旋律形象地比喻成一条虫,当一首旋律被重复播放时,人往往就会像被洗脑了一样在脑海里不断重复这一旋律,挥之不去,甚至还会不自觉地哼唱,这一现象就叫做“耳虫效应”。“耳虫”是一种无意识的音乐想象。研究人员把“耳虫”引起的这种感觉称作“认知瘙痒”,就好像您总忍不住想去挠(回想)它。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感受其实由来已久,要不怎么有“绕梁三日,余音袅袅”的说法呢。不过一般认为,“耳虫效应”通常会发生在清醒的时候,它怎么连睡眠时间也不放过?

研究人员通过对受试者一系列关于睡眠质量、听音乐习惯和“耳虫”频率调查,包括监测他们在试图入睡时、半夜醒来时和早晨醒来时遇到“耳虫”的频率,发现经历“耳虫效应”的人更难入睡,夜间醒来的次数更多,在浅睡眠阶段花费的时间更长。与很少经历“耳虫效应”的人相比,每周一次或多次发生“耳虫效应”的人睡眠质量差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六倍。令人惊讶的是,该研究还发现一些无人声器乐音乐比抒情歌曲更容易导致“耳虫效应”破坏睡眠质量。

研究初期,研究人员原以“耳虫效应”是在试图入睡的时候会发生并影响睡眠质量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通过对实验研究中的脑电图读数进行了定量分析,检查依赖睡眠的记忆巩固的生理标志,研究人员发现,经历“耳虫效应”的参与者在睡眠过程中表现出更缓慢的震荡,这是记忆重新激活的标志。也就是说在音乐停止播放几小时后,大脑依然在处理音乐,整个睡梦过程都会伴随着“耳虫”。

研究者建议,摆脱“耳虫”的一个方法是参与认知活动,如全神贯注于一项任务、问题或活动,这样有助于分散大脑对“耳虫”的注意力。在临近睡觉前,建议花10分钟写出待办事项清单,不要从事会扰乱睡眠的事情

猜你喜欢

旋律经历效应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给你的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死海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