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1-12-02武俊达徐龙鑫周文章李干洲
武俊达, 王 鑫, 刘 镜, 徐龙鑫*, 周文章, 李干洲, 张 麟, 周 敏
(1.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5; 2. 贵州省惠水县发展和改革局,贵州 惠水 55060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需求量显著增加,肉牛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粮型、食草型动物,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也加快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质优、环保、安全的畜禽产品,突出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1]。许多地方把肉牛养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以加速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多年来,贵州肉牛产业发展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突出肉牛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建设,奠定了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但肉牛产业起步晚、管理差、科研弱等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分析了贵州肉牛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贵州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贵州肉牛产业政策支持及发展现状
1.1 政策支持国家“十三五”草牧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牛羊肉生产,振兴中国奶业,挖掘饲草料资源潜力,推进粮改饲试点,做好草牧业这篇文章”,为我国“十三五”草牧业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贵州作为长江和珠江中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4大肉牛(东北、西北、西南、中原)产业发展重点省份之一。2014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2019年出台《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明确生态畜牧业作为全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12大产业之一,由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领衔推进。2019年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联席会议出台《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牛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省农村产业革命生态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贵州肉牛产业“六个重点”实施方案》,明确今后3年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2020年省委、省政府再次做出调整,将牛羊产业单列为全省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12大产业之一,继续由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领衔推进,连续2年从财政列支1亿元支持产业发展。以上政策措施的出台为贵州肉牛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2 发展现状
1.2.1 存栏、出栏量近年来我省牛存栏、出栏和牛肉产量的变化趋势与全国相吻合,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逐年增加,存栏量则呈先升后降起伏变化态势。据贵州省牛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的《贵州省2021年肉牛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全省牛存栏、出栏量分别为517.7万头、176.2万头,牛肉产量23.14万t,预计2021年全省肉牛存栏、出栏量分别可达到525万头、18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4%、5%,牛肉产量预计增长5%。
1.2.2 饲草料资源据贵州省委、省政府2020年《全省天然草场资源与利用调查报告》,全省天然草地面积达160.13万hm2(其中666.67 hm2以上面积草地31块),位居全国第12位、南方地区第4位;200 hm2以上集中连片草场156块,总面积83 300 hm2,占全省草场总面积的5.22%,理论载畜量10.15万头。生物多样性丰富,饲用植物资源数量1 800余种,位居全国第 3位[3]。已建成优质高产牧草种植基地16个,青贮玉米、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鸭茅5个主推牧草品种种植面积分别达30 180、29 387、27 627、25 940、22 187 hm2。天然草地中可利用草地面积48 000 hm2,位居全国第18位,南方地区第6位[4]。
1.3 发展模式
1.3.1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村社合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承接协议,龙头企业向合作社提供受孕母牛,由合作社组织农户养殖受孕母牛,母牛产下的犊牛按企业标准养至规定体重由龙头企业回购。该模式通过公司与合作社合作,可以借用当地合作社的基础实力和人脉资源,迅速启动发展。对于养殖户来说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少,整体养殖规模易滚动扩大。最大的好处是能带动农民致富,对未来的发展转型很有帮助。不过这种养殖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运作,只有实力雄厚或融资能力强的公司才能做到,且运作复杂困难,资金链风险大,受农户信誉度的影响很大。
1.3.2 “龙头企业+农户”模式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参与肉牛养殖,龙头企业提供育肥牛、母牛交由农户饲养,最后龙头企业统一回购;龙头企业组织农户种植牧草,统一收购。该模式投资风险低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适用于养殖刚起步的地区,农户投入小,销售渠道比个体养殖户更加稳定牢固。不足之处是公司跟农户是短期买卖关系,作为订单生产很难保证产品准时交货,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
1.3.3 “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农户通过入股分红、饲养母牛等方式参与肉牛养殖,获得收益。其优点是可组织养殖户进入市场,避免了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有利于促进现代农牧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经营形式;同时土地得以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品生产,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缺陷是该模式可能引发投机行为,合作社产权不明晰、财务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甚至出现“政社不分”“企社不分”问题。此外还面临市场风险问题,资金短缺,抗风险能力较弱。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肉牛产业积极性不高近年来虽然全省肉牛产业在政策扶持及市场需求导向下发展迅速,但肉牛养殖周期长,投入成本高,资金回笼慢,在贵州农村许多地区尚为小规模饲养,管理差,短期效益不明显,所以在一些地区农户养殖肉牛的积极性不高。相较于投入较少的家禽养殖或近年来回报较高的生猪养殖,牛肉价格较稳定且逐年上涨的优势不明显,肉牛养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但此类问题仍是制约贵州省肉牛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良种化程度不高我省肉牛养殖多以农户散养、小规模养殖为主,具有管理落后、低成本、随意性大等特点。牛群繁殖除规模化养殖企业外多以本交为主,自繁自养,长期近交形成了品种个体小、生长慢的缺点。同时由于上世纪90年代大量引入西门塔尔等外系品种进行杂交,贵州省本地黄牛资源没有得到有计划的保护,纯种群数量减少,本品种选育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近年来在加大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政策指导下进行保种选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限制,良种化程度仍不高。
2.3 基础母牛存栏量下降受利益的驱使,养殖户更倾向于饲养阉牛或公牛进行育肥,而养殖周期较长的母牛在市场的导向下饲养数量减少,导致本地牛繁育数量锐减。如何增加基础母牛的存栏量成为贵州肉牛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难题。
2.4 饲养管理水平低贵州肉牛产业化发展起步晚,加上特殊的喀斯特地貌限制了饲养规模,多为“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模式,而小规模养殖多数存在着投入少、管理粗放等现象,以草山草坡放养为主要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坡地牧草辅以玉米秸秆等粗饲料进行饲喂,甚至有的养殖户未对牛进行精料补饲。低营养状态、圈舍卫生环境不达标、粪污处理不及时等不利因素致使牛产出效益低,进而影响农户饲喂意愿,影响产业化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科技引导产业发展明确以科技引领全省肉牛产业化发展,在人才、技术两方面继续加大投入。人才方面:政府从政策、资金、相关项目投入等方面支持养殖从业科研人员,打造高素质高学历肉牛产业队伍,引进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入到贵州肉牛产业建设中,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以人才促发展。技术方面:注重地方品种保护与优势杂交品种改良并行,加大对贵州肉牛品种选育改良、高效饲喂管理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人员与生产一线的联系,形成1支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科研团队,指导全省肉牛生产工作。根据市场需求,规模化、规范化饲养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肉牛品种,在日粮配方、母牛繁殖效率、犊牛成活率、架子牛育肥技术等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致力于提升我省肉牛养殖的良种率、母牛的繁殖率、犊牛的成活率、育肥的高效性,降低整个饲养周期的成本,减少疫病感染造成的损失,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
3.2 冻精助力提升种群质量贵州地方肉牛品种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过度杂交及无序饲养,种群质量及数量均有所下降,加之贵州村镇养殖户多数以本交为主,牛群繁殖能力低,种群恢复缓慢。目前贵州省委、省政府牵头建立省级种公牛站,生产优质细管冻精输送至全省各县。与此同时应在各县建立输配站,积极推广冻精输配技术,通过冻精输配快速扩大种群数量,以此为基础提升全省肉牛品质,迎合市场需求,强化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更多的养殖企业投入肉牛产业发展中,形成“繁育-养殖-销售”的良性循环产业链。
3.3 建立养殖标准,持续优化牛群结构制定和完善肉牛养殖地方标准,建立完善养殖行业制度,规范养殖经营模式。从饲养管理到市场销售的系列标准制定有助于改善贵州省落后的肉牛产业模式,从调整产业整体基调着手,对肉牛全产业进行指导,解决从业人员面临的诸多难题。牛群整体结构在规模养殖中至关重要,品质优良、比例合理的牛群结构能保证养殖场持续健康发展。为应对基础母牛存栏数下降、良种化程度低等严峻问题,优化牛群结构是1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手段:在养殖中应淘汰多次返情母牛、老弱病残牛;及时更换无法使用的种牛,将牛群结构控制在能繁母牛占全群比例的30%~35%,后备牛占全群比例的10%,出栏率达到25%[5]。合理的牛群结构能保证牛群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当前肉牛出栏数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显得更加重要。
3.4 优化融资环境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打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引入外地资金促进本省肉牛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地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机构充分利用肉牛养殖资金项目提升养殖标准化程度,改造现有基础设施,将肉牛产业化提质增效。引入先进企业,扶持当地优秀企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等生产形式切实推动我省肉牛养殖,让农户有钱赚,企业有效益,提高全省肉牛各产业端的生产积极性,加快推动全省肉牛产业化进程。
4 小结
贵州发展肉牛产业具备诸多优势条件和政策支持,并已有一定规模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养殖水平上科学提升饲养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延长肉牛产业链,促进肉牛产业化发展。总体发展思路为:充分利用贵州地方肉牛品种资源,加大品种改良和冻精生产推广力度;以肉牛养殖场和养殖大户为基础,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抓培训促推广,实施草畜配套、品种改良等关键措施,提高肉牛养殖水平,促进绿色、生态、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