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立三运用音乐象征手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创作研究*

2021-12-02

艺术品鉴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族化音乐创作作曲家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众多作曲家、教育家的不懈努力中,钢琴音乐作品始终贯穿着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文学艺术、书画作品、风俗文化、歌曲舞蹈、民族器乐、戏曲曲艺等民族艺术瑰宝领域。汪立三是我国当代一位值得重视的作曲家。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从事自己的音乐创作活动,尤其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成就显著。自1953 年至今,汪立三先后共创作了九首钢琴曲。虽然数量少,但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个性鲜明,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既有深刻的内含,又有新颖的效果。他的作品都被认为是他的成功之作。同时,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中也是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佳作。

一、复调对位的民族化

在中国的钢琴作品中,复调性写作通常很少见到。但是就在这些不太常见的钢琴作品中,中国的钢琴家所用的复调对位的手法已经十分高明了,西方的古典对位法往往和中国的民族调式之间进行紧密地结合。

1979 年以后,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作曲家们逐渐推崇并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这就打破了长时期单一的创作模式,其中,还有一些被称为“新潮音乐”的作品颇有典型性的创新意义。如王震亚等人的“九声音阶”、赵晓生的“太极音阶”等。这种把传统的音阶渗透进现代人工音阶的做法,是中国的不少作曲家把现代作曲的技法民族化而做出的一种尝试,是本土和西方当代音乐文化之间的互融。以汪立三编创的《梦天》为例。这首曲子采用的是十二音创作技法,为了能够充分表现出唐代诗人李贺的同名诗作“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以及“更变千年如走马”的幻想,十二音序列中将中国的音调十分巧妙地柔和进其中。音乐在高音区徐徐缓行于疏落的节奏之中,产生了一种高、远、空旷的联想。这些运用无调性的手法来创作的作品,具有十分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甚至在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中都具有一种开拓性的意义,但是,这些曲子很少在公众生活里去演奏,所以并未形成太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这些曲子所发出的声音不与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相符合。

综上所述,汪立三的钢琴音乐创作在中国风格民族化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钢琴的民族化进程指明了方向,极大地促进了钢琴民族化的发展,对这之后钢琴的民族化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又久远的影响。

二、曲式结构的民族化

将音乐描绘的内容变化为结构的依据,就像是用音乐来讲故事一样,自然地发展成为各种“自然曲式”。如作曲家汪立三所创作的《兰花花》,使用的就是一首比较简朴的陕北民歌作为主题,采用的是变奏的手法,但是不遵循西方变奏曲式分段的传统,而是使音乐随着故事的情节贯穿发展,在叙事性的构思中加以变奏、引申,展衍出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情绪。

主题取自陕西民歌,旋律之所以美得楚楚动人,是因为唱词以简朴的叙事诗体语言,讲述了美丽的村姑兰花花命运凄楚悲凉的“故事”:由于家里贫穷,不得不嫁给邻村的有钱人。当花轿抬到男家时,她发现与自己成亲的男人竟已病入膏肓,伤心欲绝地恨不得他早点死去,并立志拼了命也要逃离婆家,甚至幻想着有那么一天,自己能“提上羊肉、怀揣糕”地往情郎哥哥家里跑,死活也要和心上人在一起。

既要“讲述”这么一个富有戏剧性情节的“故事”,又要充分地表达女主人公内心的抗争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歌是通过八段唱词完成的。“曲调”虽只有一个,当人们被凄美的旋律所陶醉时,并不会追究音乐是否过于单调。但是,在没有歌词的“参与”下,将如此富于戏剧性表现的内容,仅仅靠钢琴音响表现出来的话,就需要在曲体的样式上做“文章”。因此,作曲家巧妙地将民歌曲调作为主题,再根据“剧情”的需要逐一进行变奏和发展。

主题音乐所采用的织体形式,与第一段的歌词非常贴切:“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哎)蓝格莹莹地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啊)实实地爱死人”。第2 小节之所以突然改为3/4 拍,是因为民歌常常会用“拖腔”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了不影响旋律舒展地歌唱,作曲家让左手以一个占满两小节的音程衬托着。尽管,他将拖腔的“哎”字,让右手一个高音区的和弦来“唱”且又要求“PP”,并不意味着情感的“衰退”,相反,“歌唱”的气息一直要保持到第4 小节,因为,第一乐句的关键词是“蓝格莹莹的彩”(意为蓝得发亮);第二乐句中,由于增加了切分节奏的声部,音乐明显地富有了动力感,作曲家显然是为了能更深情地表达“实实地爱死人”,做下积极的铺垫。

第二段的“变奏”,从伴奏织体中改用“密集”的节奏音型就不难猜出,音乐已经由情感的抒发转入到“戏剧情景”的表现。之所以显得很激动,是因为第三段的歌词这样唱道:“正月里(那个)说媒(哎)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那个)迎”。你想啊,当兰花花知道自己将要被稀里糊涂又急匆匆地嫁出去,心里会产生什么滋味?

第三段的“变奏”,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显得更加不安,因为歌词中唱道:“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尤其是后面进入了转调,显然预示着将要出现戏剧性的“突变”。

第四段的“变奏”,作曲家之所以让旋律隐现在右手的“急风骤雨”式的音型中,又在低声部配置了下行音阶式进行的句型,既是“对应”上了歌词:“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也为了让人们能感受得到,女主人公在悲痛欲绝之后,难以遏制的满腔怒火正在熊熊燃烧。

第五段的“变奏”,虽是从再现第一个“变奏”开始,但音乐明显地要热情得多,显然是“对应”上了歌词:“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那个)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从这首“带歌词”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抒情还是激情,音乐并非在无缘无故地“歇斯底里”。因此,在提高演奏技术能力的同时,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是何等的重要。

三、汪立三钢琴音乐中的传统文化

用音乐象征手法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阐述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是汪立三创作的钢琴曲《#F 商:书法与琴韵》。这部钢琴作品于1981 年完成,是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第一首。这部作品具有两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即齐奏、五声性旋律和音响。虽然这两个特点在中国音乐中十分典型,但是只凭借这些特征还远远不够,不能判断出作品是否具有“中国风格”,这是因为,这些特征在其他的不少音乐中也都能看到:五声音阶的使用是全球性的,而齐奏的艺术手法则往往被很多的作曲家所使用,主要是为了能够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的需要,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会经常使用到。

实际上,这个曲子的开头还有一个小的文字题诗叙述:

我想登上另一个山头去回顾,去瞻望。那激荡的是线条吗?那沉吟的是音响吗?正如在古老的中国艺术里我看见上下求索的灵魂。

这段文字的叙述,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这部作品的民族化。

(一)解析作品的标题与题诗

在中国,音乐创作有运用文学性或形象化标题的历史传统。作品的标题往往是音乐内容的概括或暗示作品的情绪。

所以,要理解中国音乐,可先从解读作品的标题入手,标题能够给人指引一条理解音乐风格、内容、情绪等方面的方向。

1981 年,汪立三创作了钢琴套曲《他山集》,由五首序曲与赋格共同构成。在进行这首歌曲创作时,作曲家采用了一种十分典型的中国风格的写法:在每首乐曲的开头,作曲家都题写了一首诗句,对标题所示的意境与乐曲所写的内容都做了十分明显的提示,呈现出中国画家作画题诗的传统。

(二)解析传统书法在序曲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的书法“草书”,是一种需要快速地写出流畅线条的艺术形式。书写时,需要使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毛笔,且在运笔上应采用轻重、疾徐等书法技巧以及掌握住丰富的节奏与力度变化,从而带给人们一种视觉方面的强烈感受。

在15世纪时,中国的著名书法家张必曾经写了一副草书作品。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时可以发现:在字体谋篇布局的疏密安排以及书写的内容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只需要考虑书法变化方面的需要。通过对运笔的轻重、疾徐,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单个字间的大小对比,可以发现整部作品在变化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观众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也能从视觉方面感受到强烈的艺术美感。

那么,中国的书法作品和钢琴音乐之间又存在怎样的联系呢?其实,中国的书法和音乐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性,中国传统的“草书”具有的线形特征与音乐存在相通性:书写草书字体时采用的是运笔上的变化,单个汉字间的大小与疏密程度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二者之间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线条粗细、圆转等极其丰富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中国的民族音乐在表现音程的大小、节奏的松紧程度、力度的强弱变化等方面,甚至包括在音色上的表现,都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丰富且又活泼生动的艺术气韵。

四、结语

汪立三钢琴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元素,饱含着深厚的东方钢琴艺术气息。汪立三先生一生专注于钢琴音乐创作,凭借优秀的音乐审美与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融汇民族元素将其与西方作曲技法想融合,创作出大量具有民族元素与欧洲现代技法的钢琴音乐作品。

猜你喜欢

民族化音乐创作作曲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音乐创作骨干培训班”圆满结课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