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意境表现手法及美学特征赏析
2021-12-02
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始终是被各界学者研究的对象。但也面临着关于意境表现手法及美学特征赏析二者相结合的研究不够丰富的困境。所以,对国画艺术作品中的意境表现手法和美学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挖掘国画更深层次的内涵。国画无论是表现自然景物还是在体现生活方面都有着自成体系又别具一格的特点。国画创作者运用画中的构图和着墨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感悟融入画作中,展现国画最真实的一面。
一、国画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将对现实生活最直接也最真实的感受凝结于画作中,意境是饱含生活哲学和主观情感的一种氛围。国画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在历史长河中,国画早已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脱离不开对意境的表达,因此,意境也是国画的“灵魂”和风格的集中体现。
国画中的意境是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具体物象的交融与升华,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意在将人生感悟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观画的人感同身受[1]。国画意境同时也是一种丰富的精神境界,既是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的成长史书。意境必须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去唤醒观众的想象力,只有能引起观众的无限遐想才是作者与观众的精神交流。
国画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在画面构图上采用大刀阔斧的方式,色彩上黑白交织,线条跌宕起伏,再辅以泼墨的表现手法,以轻盈飘逸的效果烘托出一种梦幻又恢宏的意境[2]。在描绘景物和动物时,将赋予它们更深层次的生命力,无论表现形态有何种变化都是国画创作的意境。国画创作中的取舍、留白、着墨等都是意境表达的手段,展现的是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内心情感,终将引起与观众精神上的共鸣。
二、国画意境的表现手法
(一)边角留白构图
在国画的表现手法上,边角留白的构图方式和笔墨敷色技艺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手法。边角留白通常是选择在画面的某一部分主要展现画作主体,与此同时,利用画面中各个边角相互对应的特点,在整体画面中进行边角留白,达到与主体形象遥相呼应的目的。边角留白采用虚实对比的艺术效果,在画面构图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画面整体构图讲究的是和谐,国画的边角留白将数学中的对角线元素充分利用,打造出一种微妙的烘托氛围,平衡了虚与实,边角与中心,这种视觉上的延伸,能更加突出画作的情感色彩。
截至北宋中期,全景式构图一直是主流的构图方法,到了南宋时期,对以往的构图方式有所改变。在国画中出现了利用景物的一边或者一角留白的方式让当时的人们对画作的内涵产生更多联想[3]。即便是山的一角,或者树的一枝也能让人的视线调动起大脑的想象。比如在描绘雪景的国画中,利用雪花的一角和天空的一半,用画面上的空白去表现河面已经结冰的寒冷,营造出一种天寒地冻的氛围,尽管笔墨线条非常简约,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雪天的空旷和严寒,体现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边角式留白的构图特点就是能够在有限的画作空间里给人以无限开阔的视觉体验,既拓宽了南宋独有的审美体系又为元代审美体系构建做了铺垫。
对于画面边角白构图,是中国画表现手法和画面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作者创作技巧的考验。在西方的各类绘画作品中,几乎整个篇幅的构图都是满的,画面留白是国画独有的构图方式,边角留白的难度在于留白并不是单纯的等同于“无”,而是要通过留白表达出等多层次的含义。边角留白是在视觉上传递出一种对比,即虚与实,黑与白,大与小等。在元代以后,边角留白的构图方式已经在国画布局中起到重要作用。国画除了具有内涵美,还相应地包含形式美,利用留白与着墨的表现手法,能够增加国画的表现力。
(二)笔墨敷色技艺
国画的另一种表现手法笔墨敷色,是一种通过笔墨线条和着墨色彩分配来和画作的意象相统一的绘画艺术。墨是国画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之一,将墨和彩有机结合是国画作品中必备要素。笔墨敷色要求作者将自己的感悟通过颜色的分配表达出来,使国画释放出天然的美感。西方油画的色彩布局是有着一定规律的,但中国传统绘画中,墨和彩的应用技巧是毫无规律可言的,因此,国画的风格迥异,更具有包容性。
传统国画中,通常用浓重的墨色去表现物体的客观存在而忽略了客观物体色彩的明暗层次。如今的国画的绘画技巧则会借用墨色的浓淡变化体现作者的内心变化,使画面色彩的层次丰富。使墨和彩的表现性与象征性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出不同于西方油画的色彩文化属性。笔墨敷色的运用是作者想象力的发挥,是对墨和彩融合的竭力探索,运用最佳的笔墨敷色组合去释放内心深处的情感。超然于桎梏之外,是作者的自我突破,也是观众的视觉盛宴。在国画创作中有着“墨分五彩”的理论,即在色彩的选取上,要尽量减少色彩种类,在色彩的饱和度方面,也要尽量避免华丽鲜艳的颜色而是倾向于清淡雅静的颜色。国画色彩运用方面,黑与白搭配运用占据主要位置,追求安逸、寂静的氛围,既强调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也不刻意忽略对客观事物的写意。黑白与彩色之间相互留存,相互转化是国画表现手法的高超技艺。
国画意境的笔墨敷色表现手法是通过调整墨和水的配比来创作的,可以通过这种调配方式将国画作品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国画作品带有一种独立于世的飘逸洒脱之情。在一段时期内的国画创作者的绘画模式通常是先观赏自然景观中的静态物体,然后在脑海中对静物进行简单构图[4]。笔墨敷色的技巧与国画中意境表达是息息相关的,尤其体现在着色环节,墨与水的配比技巧更是会直接影响创作效果。当作者想要表达较为繁复或者浓厚的意境时,会通过更加浓厚的色彩,或者提高色彩的饱和度,在视觉效果上更加浓烈。反之,若是追求宁静淡雅的意境表现,则会用墨或者敷色程度较轻。然后再根据画面的整体布局和作品风格做到黑与白、色与彩的统一。
三、美学特征赏析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国画作品中一种不可或缺之美。自然意味着没有经过任何修饰,是一种质朴的体现,是手法与技巧的返璞归真。国画的美是天然去雕饰的美,是自成体系又浑然天成的。未经人为破坏的天然之物是上天的赏赐,是纯粹的,就像唐代之风多崇尚天真烂漫的美,唐代诗人李白就是最好的代表。将大自然恢宏与磅礴的气势融入诗歌和画作中。看似简单地描绘景色,实则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胸怀,这种意境美,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在其中。国画中的自然美,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情,亦是意象美学的艺术表达。
国画所描绘的江南水乡饱含着对岁月静好的向往,画面构图上没有过多的技巧,意在表达最天然的美。江南的园林的美虽是由人为创造,但却是匠人们智慧和心血的凝结。即使是以描绘日常生活的平凡琐事为主要题材的作品,也能通过朴素的手法、简约优美的线条,赋予人物朝气蓬勃的形象。即便是最常见的自然之美,国画也能赋予作品生动又朴素的生命力,仿若微风徐徐,树叶随风摆动,而后水面泛起层层波纹,这是最朴实的自然美,却也是最真实的生机体现。作品通过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的技巧,让自然之美如春雨般沁人心脾,犹如春蚕吐丝般刻画自然景观,体现了自然求真的创作理念,在细节上表现出追求质朴之美的艺术原则。
(二)神韵美
书画之妙,妙在神韵。神韵美和自然美为国画作品中最为显著的美学特征。神韵二字意在强调要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并且具有气韵生动的美感。神韵美要求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所描绘对象的真实性,还要在此基础之上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神韵,也就是一种内在本质和外在传神相统一的境界。真实是神韵的基础,脱离真实去创作,则作品会生硬刻板,可只有真实的国画也少了些许国画特有的灵气,不但人物画要具有神韵美,而且自然景观和生命都要具备神韵美。水中畅意游弋的鱼与桥上走动的游人,就构成了一幅画作,画面中动静相宜皆为神韵。气韵生动是神韵美的集中体现,气韵与传神成为国画的美学特征。就像对于人物画来说,其实人物肢体画成何种水平并不是十分重要,因为人物的神韵在于传神,而肢体的传神远不如对五官刻画,五官中又以眼神最为重要。
画作是表达作者内心情感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在描绘自然景观时,能引起观众睹物思人的精神共鸣。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画的人物可以挣脱汉画对于装饰的执着,而是把创作重点全都放在人物本身。因此,他笔下的人物,从仕女到君王全然没有丝毫做作的风气,人物形象既生动又传神。
同时,国画的神韵之美在于具有“似像非像”的特点。细数国画作品中,从古至今都在追求一种“相似”,与此同时,却又在要求一种“非似”,看似互相矛盾的两种追求却最终能构建出一种不可取代的神韵之美。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国画的意境表现手法和美学特征赏析,意在更加全面地认识国画蕴含的丰富内涵。系统深入了解国画意境的作用以及画作中所展现的极致美学。以推动当代学者研究国画的深度,以及拓宽研究的宽度。
此次研究将现实写照融入看似虚无缥缈的国画意境中,继而使人们对国画意境的表现手法和美学赏析有更丰富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能够全面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