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谋求和平”到“坚决抵抗”
——抗战胜利后延安《解放日报》社论的反内战宣传研究

2021-12-02汪苑菁梁雨杨

文化与传播 2021年5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内战社论

汪苑菁,梁雨杨

抗日战争胜利后,无论是国共两党、国内群众还是国际社会,都不希望中国再次发生战争。这一共同愿景自然地体现在了彼时的舆论环境之中并见诸报刊。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声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然而,1946年6月全面爆发的解放战争让中国大陆再次陷入战争状态。反对内战的声音逐渐消弭,国内各方政治力量与舆论对内战问题的认识彻底转向,国共两党的冲突与对抗等成为中国社会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公共议题。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份每日出版的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的社论在重要方针政策颁布时直接代表中共中央的意见,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最高领导人也经常为该报撰写社论。延安《解放日报》社论的内容与主题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反内战宣传的整体认识与顶层设计。社论主题与态度的变化,反映了抗战后国共两党在国内舆论有利地位的态势反转,中共党报开始主动出击,掌握和平问题的舆论主导权。“以攻代守”的宣传策略转变,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以党性原则为第一原则的宣传思想的日趋成熟。

一、对于社论“反内战”宣传的概念界定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国共两党与国际社会均对短期内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持消极态度,这为营造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舆论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共两党机关报与中间派报刊,均围绕“反对内战”这一主题大量发声,报刊社论则成为重要的途径与窗口之一。作为编辑部的共同意见,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政党机关报的社论一般代表同级党组织的意见。”[1]从效果层面出发,国共两党的反内战宣传具有显著的对抗色彩,这也成为抗战后的总体和平时期双方反内战宣传的主线。

在抗战胜利后的最初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反对内战的态度是明确的。1945年8月23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国共内战“是可以避免与必须避免的”,而对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军的进攻,也强调“以斗争达团结”[2]。可以说,反内战是中国共产党在战后初期的宏观策略,这种策略体现在政治传播上,即“和平、民主、团结”的三大口号,这自然也成为《解放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

1942年,改版后的《解放日报》逐渐向“党的喉舌”定位发展,党性原则成为报纸在宣传上的核心要义。抗战胜利后,反内战宣传成为《解放日报》的重点内容,有些社论在标题中就体现出鲜明的反战意识,如《为了国内和平与远东和平,起来奋斗啊!》(1945年10月5日)、《再一次呼吁和平》(1945年11月14日)。刘海龙在《宣传》中认为,在《解放日报》中所体现的党性原则是毛泽东组织工作“一元化”原则在报纸宣传中的具体应用,即报刊无条件服从党的精神意志之原则[3]。延安《解放日报》的反内战宣传与党在不同时间段所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从措辞和主题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的反内战宣传包含了三个宣传目的:

第一,直接揭露、曝光国民党针对共产党军队与解放区的军事行动与政治动作,要求国民党停止挑起内战,放弃敌对主张,强调国民党为一党之私违背和平大势;

第二,反击国民党媒体污蔑共产党在破坏国内和平局势上所作出的不合理要求或者攻讦构陷,维护党要求和平的正面形象,为党的行动(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正当性正名;

第三,反对美国对国民党的军事支持,强调和平环境对民主建国与政治协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战后民主建国创立舆论环境。

本文认为,《解放日报》社论凡符合这三方面内容之一的,均属于反内战宣传的一部分。

二、从“呼吁”到“抵抗”:1945—1947年社论反内战宣传的变化

从《解放日报》社论发表的数量与主题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反内战宣传主题上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共双方政治斗争的过程。国民党报刊少报或不报的,《解放日报》则重点关注,全面报道。从重庆谈判开始,《解放日报》大量社论在面对来自国民党方面的栽赃污蔑时,以反对内战为主要论点,拆穿国民党方面制造的谎言。

《解放日报》在反内战宣传上的社论主题紧密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展开,根据历史进程,则可将社论反内战宣传的主题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警告与呼吁:重庆谈判前后(1945年8月—10月初)

抗战胜利后,围绕国共两党军队对日伪受降等涉及军事层面的问题,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已经凸显。重庆谈判前夕,1945年8月21—22日,《中央日报》企图以“和平”为由,占据国内舆论的有利态势,相继发表社论《内争不容再有!》与《论受降与复员》两篇社论,将内战的风险责任抛给中国共产党:“问题的关键,还在中共人士一念之间:一念而私,则满地荆棘,一念而公则干戈可化玉帛。”[4]

对国民党8月以来以“和平”为由对中共的宣传与质问,1945年8月19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全世界必须警惕蒋介石埋伏扰乱远东和平的祸根》,指责国民政府当时的各种言行,无不是为了“准备新的远东大战”,号召全国人民警惕蒋介石的这一行径,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局势,帮助中国人民制止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的企图。

在这一时期,反对内战的社论宣传达到第一个顶峰,《解放日报》刊发的11篇社论都涉及反对内战、维护和平的内容,其主题为“警惕内战,呼吁和平”和“审判敌伪汉奸”等。8月28日,《解放日报》刊发社论《新时期的路标——论中共中央关于时局宣言》,强调25日中共中央在《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所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当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团飞抵重庆参加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中央对于通过谈判争取中共合法地位与和平建国有着实际需要[5],因此各党报在宣传内容上积极配合谈判进程,以低姿态、讲事实的态度在社会舆论上争取道义支持,在宣传上保持了总体的克制。

重庆谈判开始前,国民党坚持完全垄断对日受降权,改编日伪军队为己用,在宣传舆论上向中共施压,使中共放弃受降与军队调动之权利,试图造成社会认知的既定事实。在此期间,《解放日报》社论主题围绕国家政治与国民政府事务问题展开,讨论的重点集中于日寇投降后收复失地与要求国内和平的呼吁,如《严惩战争罪犯》(1945年9月14日)、《立即收缴在华日军全部武装》(1945年9月17日)等。除此之外,关于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这类直接涉及军事冲突的内容都未在社论中提及。如在谈判期间发生的国民党军队进攻山西解放区的上党战役中,即使中国共产党军队最后取得了胜利,《解放日报》也仅做了一般报道,并无社论直接涉及相关内容。而《中央日报》以及中间立场的《大公报》等媒体更是对此闭口不谈[6]。从某一层面上讲,不报道同样是一种议程设置。

在关于受降与日伪军队改编等直接涉及党的核心利益的军事问题上,这一时期的社论对国民党破坏和平的批评仍是以揭露事实、质问当局为主。在谈判的艰难协商中,《解放日报》10月2日至5日连续五天刊发社论,针对国民党收编日伪军队、进攻解放区的事实进行曝光与批评。如《反对利用敌伪残害同胞的悖谬行为》(1945年10月2日),对国民政府放任战争罪犯,改编日伪军队为己有等破坏和平之行为进行了批判,但在关于维护和平的内容上,并未直截了当地指明国民党挑拨内战的责任,只在最后提出“这对于远东和世界的和平,是非常危险的”。[7]这一时期,《解放日报》社论的重点仍是要求国民党停止军事摩擦,建立多党派共同参政的民主政府以维护和平。

(二)冲突与反复:重庆谈判结束至国民党六中全会(1945年10月中旬—1946年3月)

1945年10月10日,历时近两个月的重庆谈判终于以《双十协定》的签订落下帷幕,国共两党在军事、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等方面达成了初步一致。但国民政府在协议签订后反复制造军事摩擦,违反《双十协定》中的停火协定,并且将军事冲突的原因归责于共产党军队。11月开始,《中央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对中国共产党破坏交通线路,阻止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报道,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吴国桢甚至公开宣称国民政府军队在与中共的冲突中完全居于守势。

针对这一系列不实指责与污蔑,重庆谈判后至1945年底,《解放日报》对国民党的批评显著增多。1945年11月14日,《解放日报》社论《再一次呼吁和平》指出,国内战争局势一触即发,但造成这一局势的责任完全在于国民党方——不仅没有遵守《双十协定》的各项谈判结果,反而大举加强军备,进攻解放区。社论呼吁来自民众的国民党军队不要再让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我们呼吁国民党当局,不要走内战的道路,而走和平的道路。”[8]这一社论反映的是重庆谈判后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的事实,但中共则保持了宣传上的克制,仍在努力呼吁和平。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的落幕与美国主导下的“一月停战令”,使得双方的政治军事对立又有所缓和。在反内战宣传上,《解放日报》社论关注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并肯定了政协会议对和平建国与民主宪政的贡献。1946年1月12日,《解放日报》社论《和平实现》对政协会议所带来的国内和平表示赞同:“中国人民在赢得胜利赢得和平以后,也必然在国共两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通力合作之下,继续前进以赢得民主。”[9]同年1月27日《解放日报》社论《坚持和平,保护和平》指出了当前破坏和平的不稳定因素,并强调:“因此,国共两党与全国军民必须认识目前的危险,团结起来,保护和平,反对破坏和平的势力,警惕和制止他们一切重新挑动内战的阴谋。”[10]

然而来之不易的“反对内战,保卫和平”的舆论氛围很快被打破。1946年3月1日至17日,国民党六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对政协报告之决议案》,提出五条所谓宪草修改原则。这几项原则在内容上等同于推翻了3月15日通过的政协宪法草案决议中,关于在过渡期改组国民党政府、成立临时联合政府的协议。国民党这一决议遭到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强烈反对。1946年 2月28日至3月2日,《解放日报》连续刊发3篇社论——《中国法西斯派的纲领》《中国法西斯派向孙中山民主主义挑战》《中国法西斯派实行恐怖的自由》,曝光国民党高层言而无信的反动政治立场,并指出:“他们借口东北问题作为他们的‘新生之机’,一方面要在反苏口号下,挑拨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方面要在反共反一切民主派的口号下,掀起第二次绵延不绝的国内战争。”[11]

1946年3月是《解放日报》社论反内战宣传的最后一个高峰,也是“呼吁”和“号召”式的反内战社论宣传的尾声。从4月份开始,由于国共双方的关系几近破裂,社论“反对内战”的声音逐渐消弭。

(三)从求和到抵抗: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前后(1946年4月—1946年10月)

从1946年4月开始,由于政治协商会议的实际破裂,国共双方的分歧与冲突也越来越大,内战风险由于国民党的军事压迫已经无法化解。《解放日报》社论开始揭露和批判国民党玩弄政治手段的反民主实质与挑起战事的倒行逆施,社论语言更加激烈而直接。在这一时期,《解放日报》社论反内战的中心思想从以“为民请命”式的“呼吁”“请求”逐渐转向对等的批判与对立,开始在社论中点明国民政府外交事务对国家民族利益的损害,动摇国民党执政的正当性。1946年4月3日,中共报刊北平《解放报》的编辑人员被国民党当局强行逮捕[12]。4月6日《解放日报》社论《抗议非法搜捕北平解放报事件》,对此评价道:“(四·三事件)绝非偶然,而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破坏和平民主,发动内战,保持独裁的阴谋,是向中国人民的进攻步骤之一。”[13]北平《解放报》事件被中共视为国民党对在1946年1月国共两党与美方所达成新闻协议的单方面撕毁,之后中共代表团的新闻发布不再受此协议的限制。

1946年4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驳蒋介石》,指责蒋介石单方面破坏国共关系,违反政协会议协定,并警告说:“如果法西斯反动派非要反动到底决不甘心,那么,中国人民已经知道应该怎样正确对付了”。[14]这篇社论的发表,表明国共关系至此几近完全破裂,国共军事冲突已经难以避免。

由于在国共军队分出具体战争胜负之前,国内恢复实际和平已经基本无望,反对内战的宣传主题开始失去意义,舆论导向开始朝“自卫战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方向转变。随着冲突的加深,《解放日报》社论开始直接反映国共双方的军事冲突,1946年5月21日发布的《光荣的四平街保卫战》,是抗战胜利后《解放日报》首次以国共双方的正面军事斗争为主题的社论。1946年6月底,解放战争全面爆发,8月后《解放日报》社论几近再无“反对内战”之内容,除去战争已然爆发的现实,也是相关宣传在军事斗争彻底停止之前失去主要意义之体现。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最后一篇反对内战、要求实现停战协定的社论《为实现一月停战协定及政协决议而斗争》,社论指出“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和平,中共一天也不愿作战,可是欺骗是造不出和平的”,“如果蒋介石真想和平,他就应当首先自动恢复一月停战协定的神圣位置”。[15]这是《解放日报》社论在反对内战、恢复和平议题上所做出的最后一次努力。这篇社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民党的军事压力迫使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各党派联合民主建国的思路,完成了向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力量以求得国内和平与民主建国的根本转变。

三、《解放日报》社论反内战宣传特点分析

党报社论是党引领思想的旗帜,也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抗战胜利后这段特殊时期,以具有先进战斗性与针对性的社论文章构成了整个战后中共反内战宣传的核心部分,在与国民党的宣传战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性作用。从不同视域分析这一时期的社论在舆论宣传的立论呈现与行文表达上所拥有的“完全党报”之特征,可以从党性原则、新闻政策与语言特征几个方面入手。

(一)宏观层面:党性原则下维护党的利益的鲜明立场

有研究认为,《解放日报》在改版后一直围绕“完全党报”的目标展开工作,是中共的党报理论建设具体成果之一[16]。从此角度出发,1942年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对党报理论体系下的实践与探索,可以说是围绕着“完全党报”的党性原则的探索。从数量占比来看,抗战后《解放日报》高度重视反内战宣传工作,涉及反对内战的社论占整个抗战后社论总体的近1/3,在解放战争爆发前更是高达60%。作为党报最直接、最主要的发声窗口,相关社论的数量最为直观地反映党报最为关心的议题,也最能够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后反对内战、维护和平的态度是充分而诚恳的。

同时,《解放日报》反内战社论主题的变化也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主要舆论与宣传任务展开:重庆谈判时期为配合谈判所作出的让步,对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的抗议,以及对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激烈回应。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宣传任务与政治诉求是《解放日报》反内战宣传社论的绝对核心。而在宣传战方面,反内战主题社论的战斗性也在其主题占比中有体现,占据50%的直接针对国内政治与国统区事务的社论,有力地反击了针对共产党的污蔑,并将真实情况公之于众,动员广大群众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在正面战场之外国共两党宣传斗争的“第二战场”上,《解放日报》这种对党的利益的绝对服从与维护,也为后来毛泽东提出的“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要求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二)中观层面:与不同阶段党的新闻宣传政策的协同一致

《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其宣传方针直接体现了党的新闻政策,甚至其社论本身就代表了党的新闻政策。从另一层面看,不同阶段的政治形势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整个社论内容在反内战主题上的变化。以重庆谈判为例,1945年9月29日,中央宣传部《关于目前宣传方针问题的通知》提出了配合谈判的宣传方针,比如批评国民党违反民主的各种措施,坚决要求国民党政府反对敌伪汉奸在签降后仍继续进攻解放区及在其他各地屠杀人民,反对任何联合敌伪、利用敌伪的政策,等等。这一时期的《解放日报》社论《反对利用敌伪残害同胞的悖谬行为》《前进或是后退》等,均是针对反对国民党非法收编敌伪、进攻解放区的主题内容而展开。相关社论在措辞上也较为间接,并未直接点明国民党挑动内战。

《解放日报》社论的反内战宣传还采取了以退为进、争取社会舆论同情的宣传策略。1945年11月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宣传与谈判方针问题给中共代表团的指示》中提出:“应当采取‘哀者’态度,应当照顾中间派,不要剑拔弩张,而要仁至义尽。”[17]“哀者”态度是重要的关键词,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舆论争锋之中重要的宣传策略,目的是尽可能地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与支持。以1945年11月14日社论《再一次呼吁和平》为例,在展示国民党背信弃约之事实后,其言语诚恳真切,尽展中共维护和平之悲呼:“我们除了提供上述事实外,是一句话也不愿说,因为国共两党的是非曲直,和全国和平比起来,究竟是非曲直事小,全国和平事大,只求能达到全国和平,过去的事情譬如昨日死了也罢。”[12]“哀者”之情尽显。

这两项新闻政策与指示也从顶层设计层面,反映了《解放日报》的反内战宣传的根本目的与性质之一——维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面前追求和平的舆论形象,并明确内战责任在于国民党方。结合这些政策,可见整个《解放日报》社论的反内战宣传与党的新闻宣传政策与领导人的指示的高度一致与协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报在复杂环境下保持先进性与战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微观层面:以真实性为基础的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了营造舆论声势,其报刊围绕中共编造了大量谣言与虚假报道,除伪造解放区中共之“暴行”“残杀”外,还将其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美化为“自卫”。相较国民党报刊连篇累牍的伪造,《解放日报》反内战宣传社论则以真实性为基础,根据不同时期和与战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宣传内容与策略,让社会公众知晓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内战上的方针与决心。

例如重庆谈判后,蒋介石下发的消灭中国共产党的密令《剿匪手本》被八路军截获。1945年11月17日的《解放日报》社论《真和平与假和平》中写道:从近一个月发生的事情来看,“中国人民是应该得到些宝贵的教训的”,“中国人民需要和平,渴望和平,但是和平有两种,有真和平与假和平”。[18]社论指出,国民党在双十协定上所承诺的和平条款,一项也没能遵守,这是假和平;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只希望这次得到一个真和平。然而《剿匪手本》的发现却证明了,国民党的和平是假和平。社论以《剿匪手本》这一铁证指出了国民党明面谈判,暗地内战的事实。1945年12月13日,胡乔木在《解放日报》发表的文章《从5个W说起》对此事评价道:“你说一百一千句‘反对国民党进攻解放区’,他可以胡赖不认账,反诬你先放第一枪。但当你把‘剿匪手本’介绍出来时,巧言善辩如吴国桢先生,也不能不噤若寒蝉。”[19]

四、结语

1945年至1946年这一段短暂的总体和平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大战之后又骤然增加内战风险之时,坚决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反对内战的洪亮口号,党报宣传无不为此呐喊。在这一时期,《解放日报》共刊发54篇反内战主题宣传社论,其变化既反映了两党之间较难弥合的政治分歧,也显示了整个国共舆论斗争史上有利地位态势的转变。从抗战开始,国民党的宣传系统便逐步走向混乱与失序[20]。陈布雷在回顾国民党新闻宣传政策时,第一点就强调了“尽量以真实代替夸大甚或虚伪”[21]。

与之相比较的是,《解放日报》等党报在党性原则下,以真实性为纲领高度组织起来的宣传框架与舆论引导。通过新闻宣传,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反内战宣传上占据有利位置,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之后整个国内民众对于战争责任问题的态度认识,也为中共争取中间派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选题与策略的变化来看,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解放日报》社论的反内战宣传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的宣传斗争中从“防守”变为“反攻”的转向,这种转向除了实际政治斗争的情况变化需要,也是党报在“宣传与反宣传”上逐渐走向成熟的体现。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内战社论
叙利亚内战大事件
《解放日报》与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建构(1941—1946)
缅甸开启新选择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舒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
《纽约时报》社论批评美国陆军发布的虐俘事件调查报告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