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五育” 并举的思考和行动

2021-12-02孙国虎

中小学校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五育育人德育

□孙国虎

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的教育工作者,更是要把握好时代命题,弘扬“红船精神”,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准确理解“五育”并举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并把理念转化为实践。

一、“五育”并举的时代意义

(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五育”并举不是一个新话题,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曾经有过类似表述。新时代重提“五育”并举,并且赋予了新的内涵,是新时代新任务新使命。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任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中也明确提出了“坚持 ‘五育’ 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意味着国家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定位。要回应国家要求,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必须推进“五育”并举。

(二)满足社会发展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推动社会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科技,实质是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要想顺应社会变革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期盼,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五育”并举,转变育人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发展需要,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的主动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推进“五育”并举提供了必要性回答。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培养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人。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落实“五育”并举,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二、“五育”并举的现实偏差

(一)“五育”不平衡

教育的目标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学校和教师也认识到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生态和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五育”不平衡,迫使学校和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智育上,甚至用加班加点和机械训练来发展智育,分数至上的功利价值取向淡化了德智体美劳的系统化教育,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二)“五育”不充分

从全面发展到关注“五育”的某一方面来看,德育也好,智育也好,有些方面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需要我们更为深入系统地思考。以德育为例,从人员角度看,常把德育看成党团组织、班主任的工作,全员育人不到位;从学科角度看,常把德育看成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学科育人功能没有发挥,全方位育人不到位;从合力角度看,常把德育看成学校的工作,忽视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功能,全过程育人不到位。认识的偏差、体系的缺失导致实效性较差,“五育”不充分。

(三)“五育”不融合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五育”是一个整体,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协同发展的共同体。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常把“五育”相互割裂、互不联系,影响了“五育”并举推进,影响了育人效果。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学习不到位,中央关于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评价、育人方式、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文件,都在围绕融合做文章,整体育人、全面发展是核心;二是认识不到位,往往以学科思维为主导,淡化弱化了学科综合活动和跨学科教学,导致“五育”不融合;三是理解不到位,弱化学科功能,以体育为例,体育除强壮体魄外,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规则意识、坚毅品质和拼搏精神,对德智美劳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五育”并举的价值遵循

(一)全面发展是基础

从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2],再到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都涵盖了不同时代人的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身体、技能等方面的素质,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大力推进“五育”并举,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充分发展是根本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发展理论提出的“具有个性的人才是完整的人”[3]到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人有七种以上智能,每个人各种智能在认识活动中有差异,大多数人有几种较强智能,也有几种较弱智能;再到中国历代教育家提到的“因材施教”,都强调人各有差异,要尊重人的特点和差异,使每个人每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和浙江省课程改革目标都提到要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推进“五育”并举时,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激发学生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五育”都得到充分发展,并实现高水平发展。

(三)融合发展是保障

人本主义学者提出的“全人教育学说”强调要秉持整体的世界观,强调教育要作为整体来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9 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2019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提出了要坚持“五育”并举。2019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强调要“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五育”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简单叠加,“五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是一个整体。要运用好系统思维,整合校内各学科教师力量,发挥好课程育人功能;要整合好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发挥好共同育人功能;要借助党委政府力量,发挥好评价导向功能,营造共同推进“五育”并举的氛围。

四、“五育”并举的实施策略

(一)推进价值领导的管理转型

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本质是育人。要推进“五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转变育人方式和管理改革,坚持价值导向。一是思想领导,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校长办学治校必须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顺应教育规律,当前主要任务是推进“五育”并举,只有校长具备了先进的思想,才能领导好学校并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愿景引导,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校长必须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办学实际和学生现状,确定学校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引导全校教职工形成共同价值追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三是管理指导,有了正确办学治校理念和办学愿景后,校长要实现管理转型,向指导型管理转变,指导教职工完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家校合作体系,落实“五育”并举要求。

(二)坚守德育为先的育人导向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落实德育为先,就是要发挥德育的定向、铸魂功能,把德育渗透到全面发展之中,发挥引领、导向作用。一要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坚持学校党组织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学科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二要加强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在教育目标上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发展,在教育内容上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教育方式上从传授走向互动,发挥好思政课塑“魂”聚“神”作用;三是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途径是学科渗透,学科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发挥好学科教育优势,在各学科课堂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学科的育人功能,实现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三)夯实课程为基的体系建设

课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要推进“五育”并举,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必须加强课程建设,建立完善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一要注重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把握“五育”并举推进要求,教师要通过对教材选择、重组、整合等五环节强化“五育”要求,发挥学科功能,提升学科育人水平;二要注重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发展需求设计、开发校本课程,重点强化德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弥补国家课程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相对统一的局限性,通过整合提升,聚焦“五育”并举,不断强化校本课程育人功能;三要注重开齐开足课程,发挥好每门学科的育人价值,这也是推进“五育”并举的底线。

(四)强化教学为本的课堂变革

教学是落实“五育”并举的根本途径。要努力构建融知识、技能、方法、思维、思想于一体的整体性教学,全面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是倡导大单元备课,“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的落实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五育”因素,发挥好教材的育人功能。但教育目标往往不是通过一堂课实现,而是要通过一个单元、一个阶段来整体实现,所以要发挥好学科的育人功能,就要求教师实行大单元备课,从一个单元或一个模块整体把握、系统设计,提高学习设计活动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为推进“五育”并举提供教学准备。二是改进课堂教学,要由“教为中心”转化为“学为中心”。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反思学习;要注重真实情境营造,把抽象知识和真实情境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学科特点,倡导深度学习,设计挑战性问题,让学习真实发生,提升课堂的育人功能。三要实施跨学科项目学习。推进“五育”并举,教师不仅要把握学科本质特点,发挥本学科育人功能,更要在学科教学中把握其他各育的因素,做到“一育”中有“五育”。如劳动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起到增智、强体、育美的效果。所以要大力推进跨学科项目学习,发挥“五育”的协同功能,实现学生高水平全面发展。

(五)注重多元联动的实施保障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五育”并举要运用好系统思维,高效协同,综合集成,提升育人质量。一要注重课内课外协同。学校除了架构“五育”并举推进的课程体系外,还要变革学校管理系统,实现管理育人;要传承好学校优秀文化,实现文化育人;要搭建好专题活动平台,实现实践育人;要切实发挥好课内课外协同效应,营造共同推进“五育”并举的浓厚氛围。二要实现教育和评价协同。管理、课程、教师、教学是学校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但要使“五育”并举真正落地生根还需要有评价保障。学校既要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形成教—学—评一致,又要大力推进基于“五育”并举的综合素质评价,从品质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维度出发,制订适合学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使“五育”并举真正落地。三要探索校内校外协同。教育是一种实践和体验,要内化为学生的需求和行动,需要实践的载体。因此,学校要提升“五育”并举效果,必须强化实践场所建设,实现校内校外协同。要广泛争取党委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支持,探索建立学校德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创新教育基地,实现科教融合、技教融合、体教融合,力争校内校外协同高质量推进“五育”并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五育”并举,必须多元联动、综合施策,贯彻好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纠正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破除“五唯”,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社会各界要打破资源壁垒,为学校建立起有利于“五育”并举推进的新型教育服务体系和协同机制。学校要领会、用好中央“五育”并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切实转变育人方式,大力推进“五育”并举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五育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