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控措施
2021-12-02杜元中
杜元中
(罗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 罗山 464200)
稻曲病俗称绿黑穗病、谷花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的推广种植,肥力水平的提高,部分稻区“籼改粳”栽培的推进,稻曲病的发生日益加重,已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1],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由于稻曲病中含有大量毒素,导致水稻品质受到影响,对人、畜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对食品安全造成了隐患[2]。因此,在水稻生产中要针对诱发稻曲病的各种因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做好稻曲病的防治工作,保证水稻的生产安全。为稻曲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现将水稻稻曲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1 水稻稻曲病的发病因素
1.1 菌源
稻曲病是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菌源是发病的基础,其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厚垣孢子一般附着在种子表面或田间越冬。翌年7—8月萌发产生孢子,孢子借助风、雨、雾及气流传播,在水稻孕穗后期至扬花期侵害水稻的花器及幼颖,在谷粒上生长、发育,形成稻曲,导致稻曲病的发生[3]。
1.2 气象条件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水稻感染稻曲病的生育阶段与适宜发生稻曲病气象条件的时期相吻合是诱发稻曲病的主要因素之一[4]。在水稻孕穗后期至抽穗扬花期,如果遇到多雨、寡照、多雾的高湿天气,环境温度在26℃左右时易发生稻曲病。
1.3 栽培管理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肥力偏高,特别是氮肥水平偏高增加稻曲病的发病概率。随着一些节简化栽培方法的推广,有些种植户在生产中图方便,施肥采用“一炮轰”的方法,即在水稻的本田期只施基肥和分蘖肥,并存在过量施肥现象,造成前期肥力偏高,水稻旺长,无效分蘖增加,田间荫蔽严重,湿度增加,为稻曲病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些种植户平衡施肥观念差,重施氮肥,少施甚至不施磷肥、钾肥,造成水稻营养失衡,抗性降低,为稻曲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此外,一些种植户对稻曲病危害认识不足,防治意识淡薄;有些种植户对稻曲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掌握不到位,防治时期不当,错失最佳防治时期,或者农药选择不当,防治效果不理想[5],也是稻曲病发生的因素之一。
1.4 品种选择
常年种植同一品种导致品种退化,抗性丧失,或者种植感病品种也增加了稻曲病发生的风险。
2 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减少菌源 摘除发病稻穗集中销毁;对发病田块水稻收割后及时深翻,将菌核深埋,同时发病的田块不能用作留种田;种子在播种前进行消毒处理,其成本低、效果好,能有效降低种子带菌,减少初侵染源[6]。种子消毒既能有效预防稻曲病的发生,同时也能降低水稻其他病害的发生,起到综合防治的效果,为水稻的健身栽培打下基础,提高水稻的抗性。具体做法:用2%~4%石灰水或者用40%强氯精稀释500倍,或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1 000倍,浸种8~12 h,然后催芽、播种。
2.1.2 栽培管理 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可以有效抑制稻曲病的发生。在做好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多施有机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追肥要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特性,采取“少吃多餐”的方式酌情施肥,尤其要慎施穗肥。在水分管理上,要做到够苗晒田,结合施肥培育壮秧,水稻孕穗后期至抽穗扬花期要浅水勤灌,严禁大水漫灌。
2.1.3 品种选择 不同的品种类型和不同生育特性的品种对水稻稻曲病的抗性不同。根据调查,籼稻的抗性强于粳稻,早熟品种的抗性强于晚熟品种,常规稻的抗性强于杂交稻。因此,在栽培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栽培条件,选择生育特性适宜、农艺性状好的抗病品种,同时做好品种的更新换代是防治稻曲病最经济的方法。
2.2 药剂防治
对稻曲病的防治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强化药剂防治。由于稻曲病的发病时间比较集中,一旦发病便无药可治,所以防治时期非常关键,一般采用两次施药法,在水稻破口前7~10 d第1次施药,在水稻破口期第2次施药,以巩固防治效果。药剂使用如下:5%井冈霉素水剂1 800~2 400 mL/hm2对水750 kg喷雾,或43%戊唑醇悬浮剂180~240 mL/hm2对水750 kg喷雾;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800~2 400 g/hm2对水750 kg喷雾等。防治稻曲病的药剂较多,可以复配使用,综合防治水稻其他病害,达到综合防治的效果。
2.3 加强预测预报,强化培训,指导防治
植保部门应与气象部门加强联系,根据天气变化做好病情的预测预报工作[7];植保、农技部门要针对农民对稻曲病认识不足,强化培训,指导农民及时防治,精准施药,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水稻的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