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与防治进展
2021-12-02唐丽芳
唐丽芳
(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530400)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属于妊娠中晚期特发性疾病(多见于妊娠20 周后),其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痉挛、内皮损伤以及局部缺血[1-3]。本病通常具有病因复杂、病情变化迅速且容易发生恶化等特点,妊娠期妇女中患病率在10%左右;且其容易对孕妇脏器造成损伤,不利于胎儿生长发育、且影响孕妇生存质量,严重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4]。本病属于影响孕妇妊娠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需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合理控制血压以促使临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结局改善,为母婴安全提供保障。本文针对近些年临床关于妊娠期高血压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相关研究展开综述,为今后医师明确发病机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妊娠期高血压发病机制
1.1 相关研究
目前临床关于妊娠期高血压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不过,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多存在较为显著的胎盘缺氧缺血及内皮损伤等病理状态,故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与胎盘缺氧缺血、氧化应激引发的内皮功能损伤相关[5]。温丽、郭珍、胡际东[6]等人研究中,通过分析对10 年内689 例汉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展开流行病学分析,指出其发病与免疫学(ACE 基因及ATlR 基因)、遗传学、胎盘或滋养细胞缺血、氧化应激中的相关指标存在密切联系。
1.2 具体发病机制
(1)免疫学因素:妊娠期高血压发病不仅与遗传存在密切关系,还可受到孕妇自身免疫系统失衡等因素影响。(2)氧化应激因素:孕妇母体产生的氧化作用与体内抗氧化呈现严重失衡状态,其体内过氧化物及脂质水平上升,导致抗氧化作用明显减弱,促使氧化效果增强,从而引发氧化应激反应。研究发现,在妊娠期高血压病情进展过程中,能够观察到患者机体氧化应激反应[7]。此外,胎盘发生再灌注或者缺血也容易造成孕妇产生氧化应激反应。(3)年龄因素:临床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妊娠期并发高血压疾病、先兆子痫的风险可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特别是40 岁以上高龄产妇,其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更高[8];分析原因可能为女性机体年龄不断增大后,其血管脆性也逐渐增加,且还存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容易造成血压升高。(4)血液高凝因素:中晚期妊娠妇女体态笨重、活动明显减少,导致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因子偏多再加上机体脂质代谢异常,容易产生大量脂质氧化物,从而引发妊娠期高血压。(5)遗传因素:本病具有较为显著的家族倾向性,相关研究指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的母亲或姐妹存在此类病史,其患病的风险性高于正常孕妇[9]。但临床针对这一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未深入,因此尚缺乏核心数据证实。
2.妊娠期高血压防治措施
2.1 药物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为休息、镇静、利尿、降压以及预防抽搐发生;其中临床针对妊娠期高血压主要采取降压治疗方案为用药(主要包括拉贝洛尔、酚妥拉明、硫酸镁、尼莫地平、硝苯地平、硝普钠以及阿司匹林)[10]。其中拉贝洛尔作为当前妊娠期高血压治疗常用药物,其属于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能够通过可选择性阻断α、β受体起到良好的扩张血管以及降低外周阻力作用,从而减轻心脏负荷,达到平稳降压的目的。但也有较多报道显示,单用拉贝洛尔仍有部分患者无法获益,因此联合用药干预方式便显得极为重要。
2.2 联合硫酸镁用药方案
硫酸镁属于解痉类药物,其能够对乙酰胆碱及钙离子的释放形成抑制,减少其钙离子及乙酰胆碱的含量;且镁离子可刺激前列腺素合成与分泌,有助于血管扩张,从而解除痉挛症状,控制血压效果良好[11-12]。吴海荣、赵娜[13]等学者报道中,观察组(拉贝洛尔+硫酸镁)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24 尿蛋白量均低于对照组(硫酸镁),其总有效率(96.97%)、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6.06%)显著优于对照组(86.36%、15. 15%)。
2.3 联合阿司匹林用药方案
近年来,阿司匹林在临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以及妊娠结局。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主要针对有特定子痫高危因素者。用法:可从妊娠11~13+6周,最晚不超过20 周开始使用,每晚睡前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100~150mg 至36 周,或者至终止妊娠前5~10 日停用。本药品作用机制为对血小板活化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并使得前列环素水平降低,从而有效缓解患者全身小动脉痉挛症状、并改善其血管内皮损伤程度[14]。马晓丽、李静、李莲英[15]等人对患者使用拉贝洛尔+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发现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h 尿蛋白、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和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的比值(S/D)、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水平以及剖宫产、早产、胎儿窘迫发生率均优于单独服用拉贝洛尔的对照组。
3.小结
综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压发病与免疫学、氧化应激、年龄、血液高凝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存在紧密联系,通过针对上述发病机制合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针对血液高凝状态采用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可促使临床疗效提升。但更多联合用药方案仍有待临床进一步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