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饭圈”乱象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2021-12-02远见
文/远见
日前,针对网上不良粉丝文化等问题,中央网信办等部门持续加大监管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督促网站平台规范和引导理性“追星”。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压紧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切实突破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巩固和扩大专项行动成果,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
膨胀的“饭圈”和变味的“文化”危害极大
有些人或许会问,“饭圈”是个什么“圈”,“饭圈”也称“粉圈”,是“粉丝圈子”的简称。“粉丝”来自英文“fans”,指那些狂热参与商业娱乐活动,迷恋、仰慕或崇拜某一偶像或明星等特定对象的人群。“粉丝文化”即由此引发的群体心理现象和群体消费文化。而“粉丝”的形成也是特殊群体心理需求的反映。对偶像的崇拜是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的反映,而追星则是青少年满足好奇、彰显个性、获得认同的重要活动。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始终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但符合青少年需求的文娱产品相对匮乏,由知名艺人参与的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的注意力,成为青少年群体欣赏崇拜的对象,由此产生了规模庞大的青少年“追星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饭圈”主力群体。加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扩建群体和交往互动提供了极大便利,因此,青少年群体中兴起的“追星”活动和小群体活动乘势而生,为狂热的粉丝文化提供了外部条件。
当然,“粉丝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逻辑的推动、资本的积极参与。在商业逻辑和资本的积极推动下,原本松散、个体化的“追星”群体通过有组织的联系、分工、炒作、应援等营销策划,被引入文娱产业的生产环节,由此保证了娱乐产业的所谓顶流“流量”。
早些年,社会上的追星活动多是个体行为,尽管有一些线下“歌友会”“影迷会”,但往往规模较小、组织松散。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分散的“粉丝”聚集成了规模庞大的“饭圈”,粉丝文化因此而呈现出一些变异特点:粉丝群组人数急剧增加,一些知名艺人社交平台粉丝数量动辄超千万,超级话题浏览量超几十亿甚至数百亿;粉丝群组运行层级分明、分工明确,根据加入时间、投入精力、财力大小及参与程度不同,粉丝分工不断细化,“站姐”“大粉”负责各类活动的召集和粉丝的管理等工作;群组管理制度细致,包括群组内发言的规范、特定的群组术语、发言格式的模板、参与群组活动的规则及奖惩制度等,对粉丝的活动与言论进行规范和引导。
这种畸形发展的粉丝文化,虽然满足了粉丝的情感需求,但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其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极大。因为,“饭圈”内部严格的言论规范和内容形式限制,形成了一种“回音壁效应”,相似言论反复渲染受到广泛认同,不同声音表达难被包容。由于“饭圈”中的许多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面对诱导容易作出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家庭经济造成压力,也扭曲了他们的消费观念,从而对青少年的消费观、金钱观、价值观造成严重影响,继而严重侵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大量粉丝通过循环往复的“打卡”签到、打榜投票和集体应援行动表达对偶像的支持,使“追星”行为在情绪和环境的作用下转向群体化,时有网络骂战、粉丝聚集等极端行为。在这些活动的裹挟下,封闭的极化思维不断强化、固化,严重影响了主流社会道德意识的建立。加上商业利益是推动粉丝文化兴起的重要动因,艺人本人对粉丝斥巨资发布广告、购买作品、打榜投票往往持支持或默许态度,因而助推了粉丝的消费意愿,使膨胀的“饭圈”和变味的粉丝文化愈加泛滥。
不能让“饭圈”互撕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前不久,因为一场“饭圈”互撕事件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该事件发生后,8月27日,微博平台与艺人赵××和王××双方工作室就粉丝引导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约谈,并表示对非理性行为决不能视而不见。随后,微博平台关闭、永久禁言了多个违规账号,这也成为中央网信办今年6月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以来,首个因“互撕”遭大规模禁言的粉丝群体。8月25日,艺人赵××通过微博表示,对此次事件造成的影响,自己作出深刻反省,并倡议大家在网络上文明交流、和谐讨论、冷静发言。
对一些艺人而言,有了粉丝流量的“裹挟”,偶像们就有了谈判的实力,与节目组谈出场费、与品牌方谈代言费、与剧组谈片酬……也就默许了粉丝的互撕,这就是为什么互撕在“饭圈”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围绕“饭圈”形成的一条隐形且周密的产业链,实际上是娱乐企业、经纪公司、职业粉丝、平台的“合谋”。当粉丝疯狂地、不顾一切地为捍卫偶像互撕时,这些幕后“玩家”正在进行利益瓜分。“饭圈”乱象的产生,既有粉丝盲目追星之过,也有他们背地里的推波助澜,因此砍向“饭圈”乱象的举措,不应也不会让偶像一方侥幸逃过,因为这才是治理“饭圈”乱象的根本之策。对于演艺圈来说,眼前的“乱世用重典”是应该的,但长远来讲,对违规行为应坚持严格管控,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艺’无操守,行之不远”也应是一项铁律。近年来,不断有知名艺人被爆出有违公德和法律的丑闻,有些已经遭到法律追究和舆论的谴责,经此种种,人们应该认识到从艺和做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秩序,而道德和法律就是秩序要求。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并非是为某一类人“单设”要求,而是需要全体社会公民共同尊重、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加强源头监管治理中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今天的法治社会、文明社会,艺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面前,艺人并无特殊性。这是因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为公众所瞩目,易形成仿效,社会影响力大。所以,这些人更应该做重德守法的模范。因此,文艺工作者要认识到,人品和艺术的关系,恰如“翅膀”之于鸟,无翅难以高翔。有人说,艺术和人品没有关系,因为历史和现实中,有一些人的人品很差但艺术水平很高——这确实也是事实,但是艺术传播却和人品有直接关系。尤其是规范治理与明星和艺人相关的粉丝文化,更需要因势利导,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粉丝文化,以利于建设一种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
在加强源头监管治理中,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市场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规范体系。目前,“饭圈”已成为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相关问题的整治要从源头出发,通过严格监管与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对文化娱乐和网络市场的行为与责任进行清理、整治、规范。今年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多次联合发起治理行动,实施对“饭圈”乱象加大治理力度,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严管明星经纪公司、规范粉丝群体账号、严禁呈现互撕信息、清理违规群组板块、不得诱导粉丝消费、强化节目设置管理、规范应援集资行为等要求,特别提出要严控未成年人参与。不仅压紧压实了网站平台主体责任,而且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重拳出击,“饭圈”乱象必将得到遏制。
有关专家提出,主管部门要在清理整治娱乐市场和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青少年互联网运用保护实际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权责明确、监督有效、奖惩有力的制度机制,为青少年营造适合其成长和发展的文化环境。市场主体要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强化自查自纠机制,积极引导健康的追星行为。文化娱乐企业、社交平台和艺人作为娱乐产业重要的市场主体,对保障行业风清气正、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责任,必须加强自我约束,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
“艺”无操守,行之不远。名声和财富是把双刃剑,艺人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要对自我修养提出更高要求。“德艺双馨”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克服人性弱点之后的结果。人们要有自律意识,需要自我约束,艺人在聚光灯下,需要克服的诱惑多,经受的考验也多,更需要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针对一些企业和艺人对“饭圈”乱象持默许态度,甚至主动推波助澜和无底线的逐利行为,各市场主体要做到严格自律,建立内部监管机制,明确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无底线追星和炒作等行为要主动制止,对粉丝的不理性行为要进行有效引导,对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抵制,通过行业自律、舆论引导等方式建立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娱乐市场干净环境。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和网络素养是关键的一环。“青春浙江”面对浙江省的大、中、小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数据显示:81.6%的人感受到了“饭圈”文化,65.58%的人认可追星需要花钱。此外,有37.15%的家长反感“饭圈”,21.15%的家长阻止过孩子的“追星”行为。可见,青少年受不良粉丝文化影响较大。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培养的重要场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努力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网络素养。要适应当前网络环境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帮助青少年理解和分辨“饭圈”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饭圈”中的艺人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互动评论等重点环节,家庭和学校要特别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引导、追踪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还要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通过更具时代气息的课程内容针对问题开展讲理辨析,帮助青少年提高认识水平。全社会为保障青少年健康用网,提供更多的有效方案和建议,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对问题的甄别和判断力,不跟风、不违规、不追求奢靡排场,理性追星、文明交流,用正确的价值观、文明的方式,引领健康、快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