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1-12-01何海涛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小针刀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

何海涛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实施小针刀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起止时间:自2018年4月开始至2019年5月结束,随机选取此时间范围内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94例做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平均分成常规组(n=47,采取常规针灸治疗)和研究组(n=47,采取小针刀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不良反应以及复发率则明显比常规组要低,(P<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患者采取小针刀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其疗效,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针刀;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910--01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由于其椎-基底动脉受到压迫,导致其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或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等症状,而且由于现在人们伏案工作、学习时间越来越长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颈椎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甚至引发脑梗塞或是脑萎缩[1],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往临床上通常采取牵扯引、理疗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非手术疗法进行治疗,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远期疗效不够理想且容易出现反复。小针刀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种新型疗法,本次研究对94例此类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目的即在于分析小针刀对此类患者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自2018年4月起至2019年5月止,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94例做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纳入病例数均为47例,常规组患者年龄范围在36岁到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21±6.64)岁,男女患者分别有25例和22例,病程从6个月到9年不等,平均病程(4.13±2.25)年。研究组患者年龄范围在36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9±6.72)岁,男女患者分别有26例和21例,病程从6个月到10年不等,平均病程(4.28±2.31)年。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可知P值大于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内容两组患者均已知晓,同时已排除其他类型的颈椎病患者。

1.2研究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采取针灸疗法,即取风池、大椎、合谷等穴进行针灸,痰湿阻滞患者加丰隆穴(泻法),肝阳上亢者加太冲穴(泻法,肝胆不足者加肾/肝俞穴和太溪穴(泻法),气血亏虚者加气海穴和足三里(补法),每次施针后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4d。研究组患者采取小针刀治疗:患者需取俯卧位并在指导下低头使颈部施针处充分暴露出来并对相应位置进行消毒,局麻起效后摸准c2棘位置并将针刀扎到棘突骨面后进行解套松解。治疗仰头时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时,需要用针刀处理上位C1-C4侧路,治疗低头时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时应对其下位C4-C7侧路进行处理。所用针刀为4号无菌针刀,施针过程中应注意保障颈纵轴与刀口线平行后再以垂直方向进针,待其有明显的收紧和酸胀感后再进行剥离,剥离时先纵后横,结节处需切割2-3刀并进行横向疏通,对粘连处用刀锋横向挑铲2次,横突前、后结节的操作手法:施针者需用拇指在患者胸锁乳突肌前缘处进行按摩,按摩的手法需由轻到重,将颈总动脉和浅层软组织推开后确定横突前结节并用拇指尖压住并固定,然后用小针刀沿指尖刺入并纵向切割2到3刀后再行横向疏通,然后在期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确定横突后结节并进行纵向切割和横向疏通。

1.3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患者眩晕、偏头疼以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基本消失,颈部活动无异常、工作生活不受影响者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仍偶有发作者为有效,治疗后三个月内仍反复发作或加重者视为无效。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记录两组不良反应以及6个月内复发率。不良反应主要记录皮下血肿、心悸和胸闷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将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率以及6个月内复发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差异检验:所得结果均利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利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则提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85.11%(40/47),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19例、21例和7例;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87%(46/47),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24例、22例和1例,(P=0.026<0.05,X2=4.918)。

2.2不良反应发生率。

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7%(6/47),皮下血肿、心悸、胸闷分别为3例、1例和2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1/47),只有1例胸闷者,(P=0.049<0.05,X2=3.858)。

2.3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率。

常规组复发率为17.02%(8/47),研究組复发率为2.13%(1/47),(P=0.014<0.05,X2=6.020)。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较为常见,此类患者非手术治疗方案疗效一般,但是手术治疗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费用较高且风险性也较大,因此如何寻找一种兼具疗效和安全性的治疗方法是临床上一直探讨的问题。中医认为此病即为“眩晕”、“项强”之症,致病原因主要是经脉受阻所致,治疗时应以活血、通脉、散瘀为主,以往针灸治疗能够起到一定的近期效果,但是远期疗效不够理想。小针刀目前已在骨伤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治疗方法即为将粘连的组织进行剥离的同时使得肌肉得到松解,大脑的供血主要是源于颈动脉和椎动脉,椎动脉在椎动脉孔内被骨骼保护着,当颈椎侧路的肌肉出现硬结条索小关节混乱卡压血管则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利用针刀对颈椎侧路、关节突关节、横突后结节进行松解则可以增加脑供血量、使得颈椎力学恢复平衡[2],从而解决眩晕的问题。

综上可见,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患者采取小针刀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提升其疗效,并预防复发风险,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史加全.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2018,17:40.

[2]张林全.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8,238(12):107-108.

猜你喜欢

小针刀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
神奇的小针刀
厉害了,我的小针刀
让学生试刀的教授
常规针刺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33例临床观察
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观察中医多途径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